

少年的你怎样拒绝校园欺凌
市法治报告团 卢鸿燕
今天与大家交流一个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发生在校园,发生在同学们身边,与同学们最密切相关,那就是校园欺凌。
一、认识校园欺凌
说到校园欺凌,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
是这个:毁坏同学书本财物
还是这个:拦截同学,强行索要钱物
又或者,还有别的?
让我们从分享一个故事开始,认识校园欺凌吧。
《成长的烦恼》
雨婷今年11岁,上小学六年级,她是一个品学兼优、人见人爱的小姑娘。每天去学校是她最喜欢的事,她喜欢老师、同学,喜欢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可是自从转学来到新的学校,她变得不想上学,每天盼着周末早点到来,这是为什么呢?
父母工作变动,让雨婷来到了N市的H小学六年级一班,成为一名插班生,她努力和同学们搞好关系,想着尽快融入新集体。
很快期中考试到了,雨婷考了全班第一名,虽在意料之中,她还是很高兴。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她所有的好心情荡然无存。胡晓玲是班长,她的成绩一直稳居全班第一,雨婷刚来就超过了她。她有点郁闷、有点嫉妒,开始孤立雨婷,当雨婷想加入同学聊天玩耍时,胡晓玲带着其他人马上离开,不让雨婷融入集体。雨婷皮肤白净,胡晓玲给她取了个:“小白鼠”的绰号。还在雨婷的校服背后画了一个“老鼠”,雨婷很不开心,但却选择了沉默,连妈妈也没说。自此,胡晓玲变本加厉了。
一天放学后,在学校的操场上,班长胡晓玲和另外两个女同学故意找茬撞倒雨婷,随后发生冲突。胡晓玲先是谩骂,然后拉扯头发,扇耳光,拳打脚踢,最后还从雨婷书包里翻出的书本文具扔在地上,书本上被踩了几个大大的黑脚印。班上的小组长王梓倩等几位女同学不但没制止,还起哄大喊来看“武打戏”;有同学还拿出手机拍下雨婷被打的视频,发到微信群。班长胡晓玲还威胁,不准告家长和老师。
晚上回到家里,雨婷很难过,躲在自己房间偷偷哭泣,妈妈发现了,关心地询问原因,雨婷流着泪告诉了妈妈。妈妈和雨婷说,对待别人的欺凌首先要想办法制止,如果无效,那要及时报告老师、家长。因为你第一次被欺负时的忍气吞声,才导致了欺凌的继续发生。妈妈承诺隔天她去找老师解决。
在老师分别和雨婷、胡晓玲和王梓倩谈话后,六一班举行了一场名为“拒绝校园欺凌”的特殊班会。有同学认为胡晓玲和雨婷之间的矛盾其实就是同学之间发生的正常现象,又不违法,没有必要大惊小怪。针对此现象,老师从法律规定、真实案例、雨婷事件,给同学分析了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违法性和危害性。既对胡晓玲和王梓倩等同学的错误给予批评,又对雨婷的忍气吞声给予否定,教育同学团结友爱,礼貌相待。不做欺凌者,欺凌者的行为违法又不道德,不仅给别人身心带来伤害,还会断送自己的美好未来;不做旁观者,旁观者冷漠观望、起哄、附和,不及时报告,助长了欺凌者戾气,让欺凌不断发生;避免成为受害者,受害者不阻止,不报告老师家长,才导致欺凌行为持续发生。老师告诫同学增加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少一些欺凌、少一些漠视,少一些忍让,在法治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主题班会让班长胡晓玲、小组长王梓倩等同学认识到了错误,惭愧的她们删除了微信群中雨婷被打视频,诚恳地和雨婷说了声“对不起”,也取得了谅解。
同学们想一想,发生在雨婷身上的欺凌有哪些形式
(一)拉扯雨婷头发,扇耳光,然后拳打脚踢,书本文具扔在地上等,这属于肢体欺凌:包括拳打脚踢、推撞、损害受害者的书本衣物、吐口水、扇耳光、扯头发、抢劫财物等。
(二)雨婷被冠以“小白鼠”的绰号;雨婷被辱骂;围观同学起哄大喊来看“武打戏”,这属于言语欺凌:包括威胁、辱骂、恐吓、说难听的话、当众嘲笑、取侮辱性绰号等。
(三)胡晓玲嫉妒,孤立雨婷,鼓动同学不和雨婷玩。这属于社交欺凌:包括散布谣言等行为或者恶意孤立、拉帮结派、无视别人存在、集体抵制及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这种精神伤害,相比肢体欺凌危害更大,身体伤害容易治愈,精神伤害可能伴随终身。
(四)同学拍下雨婷被打的视频,发到微信群,这属于网络欺凌:包括把对受害人不利的言论、受害人的隐私、打骂受害人、恶搞受害人的照片等上传至网络等。
同学们,校园生活中,你有和雨婷相似的经历吗?你会怎么解决?是报告老师寻求帮助?还是采取其他办法?
听到这里,相信大家对校园欺凌都有了直观的认识,那法律是怎么定义校园欺凌的?规定了哪些措施防控校园欺凌?
《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校园欺凌正式定义为学生欺凌,是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在防控校园欺凌方面,未保法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
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同学们,法律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武器,当遭遇校园欺凌时记得依法保护自己!
二、校园欺凌的危害及欺凌者承担的后果
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欺凌行为会受到哪些处罚?我们接着分享下一个故事。
《欺凌的代价》
张明是独生子,他的妈妈40多岁才生的他。全家人对他都是宠爱有加,管教太少。小时候的张明活泼好动,人见人爱。因家人的长期溺爱让他养成了无法无天,说一不二的性格,他也从惹人喜爱变得令人生厌。
上小学了,张明在班上惹事生非,辱骂、殴打、捉弄,欺凌其他同学。同学多次向家长老师报告,老师多次批评教育,并让爸爸妈妈加以管教。爸爸妈妈虽然答应了老师,但却认为,男孩子小时候调皮长大就好了。父母的纵容,让张明变本加厉,张明因多次实施欺凌行为且拒不改正,学校对其采取管理教育措施并给予纪律处分。
那年张明13周岁,已是初二年级的学生,逞能耍威风,模仿武侠电影多次追逐、拦截六年级同学方平,用语言威胁、搜身、殴打等手段索要手机和保护费,导致方平胳膊擦伤,方平家人报了警,派出所对其予以训诫并责令其父母严加管教。学校也按校规校纪给予了严肃处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家长、学校及公安机关采取帮助教育感化等一系列措施,但张明屡教不改。15周岁那年,同学王斌因拒绝帮他写作业,他殴打王斌致一颗门牙脱落,又被告到派出所,派出所对他做出了行政处罚,学校给予校纪处分。其父母还赔偿医药费、营养费等各种费用一万元。
17周岁,张明和同学陈小林在学校操场上打扫卫生,因疯耍、打闹,继而发生冲突并殴打在一起。张明用木质的扫帚柄将陈小林的头部打伤致其倒地后无法起身,经诊断陈小林系颅内出血,大脑损伤,损伤程度属重伤。张明被法院以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判处了有期徒刑,送入了监狱,他的父母还赔偿陈小林医药费等费用。此时的张明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校园欺凌有着严重的危害性,对于受害者陈小林来说,身体受到了伤害,留下伤痕甚至会造成残疾,心理上也造成创伤,丧失自信,同时也给其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对于欺凌者张明来说,要因此承受各方面的负面评价,还要承担刑事责任。同时也给他的家庭带来经济损失,他的父母要向陈小林支付赔偿费。
受害者陈小林遭受人身伤害的痛苦;欺凌者张明也付出惨痛的代价。人生最好的学习阶段他要在监狱接受改造,没有知识的积累会给他将来立足社会带来困难,况且有了犯罪的经历,人生就有了污点,很难获得被别人的尊重。无论是对欺凌者还是受害者而言,校园欺凌的后果都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法律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但是如果未成年人的行为触犯了法律,他也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不会因为欺凌者是在校学生年龄小,就完全不受处罚。那么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欺凌行为,会承担什么后果呢?
(一)教育矫治:
首先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欺凌会受到家长的教育责罚,学校校规校纪的处分。中小学生欺凌行为违反校规校纪的,可能面临教育、惩戒和矫治的处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学生有殴打、辱骂、恐吓、强行索要财物等学生欺凌行为,情节轻微的,可以由学校依法采取相应的管理教育措施,包括予以训导;要求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等;实施殴打、辱骂、恐吓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等校园欺凌行为,情节严重者,公安机关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矫治教育措施,包括予以训诫;责令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责令具结悔过等。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必要时送入专门学校接受专门教育。
(二)行政责任:
其次,实施校园欺凌可能面临行政责任。什么是行政责任?校园欺凌多是以殴打、虐待等方式实施,有些欺凌程度较弱,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但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如果欺凌者是年满十四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要承担的责任就是行政责任,故事中的张明殴打王斌致一颗门牙脱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派出所对他做出了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
(三)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欺凌严重的还将会面临刑事责任。什么是刑事责任?就像故事中的张明,他的暴力行为给陈小林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触犯了刑法,构成犯罪,就要承担刑事责任,简单点说就是要蹲监狱坐牢。关于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就和成年人一样,对刑法规定的所有犯罪,都要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也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两种特别严重的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的,经最高检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两种特别严重的犯罪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四)民事责任:
同学们也许会说,我是小学生,我年龄小,不会被关进拘留所和监狱的,但是你实施校园欺凌也会面临民事责任。什么是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就是赔钱,赔偿受害人医药费等经济损失,同学们有钱吗?如果没有是不是就不用承担了呢?当然不是,欺凌行为给对方造成了损害,本人或者家长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如果有自己的财产,可以从本人财产中支付,不足的部分,可由其父母承担,如果没有自己的财产,全部由其父母承担。故事中的张明没有自己的财产,他的父母要拿一笔钱赔偿了陈小林,同学们想一想,因为自己一时的错误行为,不仅给被欺凌者带来的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还给自己的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不是很不划算啊。
同学们,法律对未成年违法犯罪可以从轻减轻处罚,但未成年绝不是不受处罚的保护伞。记得一定要做守法少年,不做欺凌者。
三、对校园欺凌说“不”
同学们,校园是文明的殿堂,承载着我们的梦想。校园欺凌违背中华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友善,而且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平等、公正、法治、友善的要求背道而驰,校园欺凌给同学们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为此,必须有效预防坚决制止。
(一)首先拒绝成为校园欺凌的欺凌者。一是遇事与父母、老师多沟通,听听他们的意见;二是培养友善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是平等的,理应相互尊重,不做伤害同学的事,勿以拳头论英雄;三是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不能通过暴力手段宣泄情绪;四是爱学习、爱生活、培养良好兴趣,修身养性;五是加强法治观念,学法懂法守法。
(二)拒绝成为校园欺凌的旁观者。珍惜友情,善待同学,相信正义的力量,遇到学校其他人遭受校园欺凌,机智勇敢地斗争反抗,不无视、不围观、不附和。在确保自己人身安全情况下,为被欺凌者提供适当帮助,可以向附近的人求助,也可报告老师,家长或者报警。看到同学被打被抢不敢帮忙向老师反映,欺凌者得不到制止和惩罚,可能下一个被打的人就是你。
(三)避免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1、跟同学结伴同行。上学放学和同学结伴而行,学校的厕所内、树丛后、围墙边等偏僻角落是校园欺凌多发地,尽量不要独自呆在偏僻角落。
2、做到财不外露。未成年人最好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也不要向同学炫耀,这样会给自己引来抢劫、勒索等危险,甚至还有可能被打伤。
3、与同学友好相处,礼貌待人不讲粗话。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一句骂人的话引起吵架甚至打架斗殴,甚至造成死伤的严重后果。发生轻微矛盾时,懂得谦让,学会宽容,理性平和解决问题。
四、坚决拒绝校园欺凌
同学们,校园欺凌破坏教学环境,影响教学秩序,败坏学生风气。为此,需要弘扬校园正能量,把可能出现校园欺凌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微杜渐。当校园欺凌来临时,同学们要自觉抵制,勇敢斗争,不让欺凌者及欺凌事件在学校社会有市场。
(一)提高自身正义感,坚定自信,告诉自己不要害怕。相信邪不压正,终归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以及社会上一切正义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万不要轻易向欺凌者低头。
(二)义正辞严教育制止。当受到别人欺凌时,可以用语言大声制止欺凌者,提醒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行为,会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迅速找到电话准备报警或者大声呼喊求救,如果欺凌继续,可以进行适当自卫,自卫不是以暴制暴打回去,而是震慑欺凌者。
(三)理直气壮依法维权。遭遇欺凌,一定要第一时间把事情告诉家长、老师,必要时向警察报案。如果人身伤害和财产受到严重侵害,可以寻求法律帮助,通过法律途径追究欺凌者法律责任或者要求赔偿损失。不让欺凌者留下好欺负的印象,如果一味纵容他们,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频频受害,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
(四)冷静应对摆脱险境。当对方人多势众、来势汹汹时,要灵活求救,想办法缓和气氛,找话题拖延时间,不激怒对方,不正面起冲突,寻找机会向老师或者路人求助。
(五)人身安全至关重要。当伤害过大,无法逃离或寻求施救时,则在保护好头部、心脏等重要身体部位的同时,在能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大声呼喊求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不贪恋随身财物,以保障人身安全为第一要务,可以尽量把财物尽力丢向远处,自己向反方向逃跑。
同学们,校园欺凌让我们的少年生活蒙上灰积上尘,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对校园欺凌有所了解,能勇敢地对校园欺凌说“不”,做到不惹事,不怕事,愿少年的你们温柔地对待世界,也被世界温柔以待。
一、认识校园欺凌
说到校园欺凌,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
是这个:毁坏同学书本财物
还是这个:拦截同学,强行索要钱物
又或者,还有别的?
让我们从分享一个故事开始,认识校园欺凌吧。
《成长的烦恼》
雨婷今年11岁,上小学六年级,她是一个品学兼优、人见人爱的小姑娘。每天去学校是她最喜欢的事,她喜欢老师、同学,喜欢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可是自从转学来到新的学校,她变得不想上学,每天盼着周末早点到来,这是为什么呢?
父母工作变动,让雨婷来到了N市的H小学六年级一班,成为一名插班生,她努力和同学们搞好关系,想着尽快融入新集体。
很快期中考试到了,雨婷考了全班第一名,虽在意料之中,她还是很高兴。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她所有的好心情荡然无存。胡晓玲是班长,她的成绩一直稳居全班第一,雨婷刚来就超过了她。她有点郁闷、有点嫉妒,开始孤立雨婷,当雨婷想加入同学聊天玩耍时,胡晓玲带着其他人马上离开,不让雨婷融入集体。雨婷皮肤白净,胡晓玲给她取了个:“小白鼠”的绰号。还在雨婷的校服背后画了一个“老鼠”,雨婷很不开心,但却选择了沉默,连妈妈也没说。自此,胡晓玲变本加厉了。
一天放学后,在学校的操场上,班长胡晓玲和另外两个女同学故意找茬撞倒雨婷,随后发生冲突。胡晓玲先是谩骂,然后拉扯头发,扇耳光,拳打脚踢,最后还从雨婷书包里翻出的书本文具扔在地上,书本上被踩了几个大大的黑脚印。班上的小组长王梓倩等几位女同学不但没制止,还起哄大喊来看“武打戏”;有同学还拿出手机拍下雨婷被打的视频,发到微信群。班长胡晓玲还威胁,不准告家长和老师。
晚上回到家里,雨婷很难过,躲在自己房间偷偷哭泣,妈妈发现了,关心地询问原因,雨婷流着泪告诉了妈妈。妈妈和雨婷说,对待别人的欺凌首先要想办法制止,如果无效,那要及时报告老师、家长。因为你第一次被欺负时的忍气吞声,才导致了欺凌的继续发生。妈妈承诺隔天她去找老师解决。
在老师分别和雨婷、胡晓玲和王梓倩谈话后,六一班举行了一场名为“拒绝校园欺凌”的特殊班会。有同学认为胡晓玲和雨婷之间的矛盾其实就是同学之间发生的正常现象,又不违法,没有必要大惊小怪。针对此现象,老师从法律规定、真实案例、雨婷事件,给同学分析了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违法性和危害性。既对胡晓玲和王梓倩等同学的错误给予批评,又对雨婷的忍气吞声给予否定,教育同学团结友爱,礼貌相待。不做欺凌者,欺凌者的行为违法又不道德,不仅给别人身心带来伤害,还会断送自己的美好未来;不做旁观者,旁观者冷漠观望、起哄、附和,不及时报告,助长了欺凌者戾气,让欺凌不断发生;避免成为受害者,受害者不阻止,不报告老师家长,才导致欺凌行为持续发生。老师告诫同学增加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少一些欺凌、少一些漠视,少一些忍让,在法治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主题班会让班长胡晓玲、小组长王梓倩等同学认识到了错误,惭愧的她们删除了微信群中雨婷被打视频,诚恳地和雨婷说了声“对不起”,也取得了谅解。
同学们想一想,发生在雨婷身上的欺凌有哪些形式
(一)拉扯雨婷头发,扇耳光,然后拳打脚踢,书本文具扔在地上等,这属于肢体欺凌:包括拳打脚踢、推撞、损害受害者的书本衣物、吐口水、扇耳光、扯头发、抢劫财物等。
(二)雨婷被冠以“小白鼠”的绰号;雨婷被辱骂;围观同学起哄大喊来看“武打戏”,这属于言语欺凌:包括威胁、辱骂、恐吓、说难听的话、当众嘲笑、取侮辱性绰号等。
(三)胡晓玲嫉妒,孤立雨婷,鼓动同学不和雨婷玩。这属于社交欺凌:包括散布谣言等行为或者恶意孤立、拉帮结派、无视别人存在、集体抵制及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这种精神伤害,相比肢体欺凌危害更大,身体伤害容易治愈,精神伤害可能伴随终身。
(四)同学拍下雨婷被打的视频,发到微信群,这属于网络欺凌:包括把对受害人不利的言论、受害人的隐私、打骂受害人、恶搞受害人的照片等上传至网络等。
同学们,校园生活中,你有和雨婷相似的经历吗?你会怎么解决?是报告老师寻求帮助?还是采取其他办法?
听到这里,相信大家对校园欺凌都有了直观的认识,那法律是怎么定义校园欺凌的?规定了哪些措施防控校园欺凌?
《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校园欺凌正式定义为学生欺凌,是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在防控校园欺凌方面,未保法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
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同学们,法律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武器,当遭遇校园欺凌时记得依法保护自己!
二、校园欺凌的危害及欺凌者承担的后果
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欺凌行为会受到哪些处罚?我们接着分享下一个故事。
《欺凌的代价》
张明是独生子,他的妈妈40多岁才生的他。全家人对他都是宠爱有加,管教太少。小时候的张明活泼好动,人见人爱。因家人的长期溺爱让他养成了无法无天,说一不二的性格,他也从惹人喜爱变得令人生厌。
上小学了,张明在班上惹事生非,辱骂、殴打、捉弄,欺凌其他同学。同学多次向家长老师报告,老师多次批评教育,并让爸爸妈妈加以管教。爸爸妈妈虽然答应了老师,但却认为,男孩子小时候调皮长大就好了。父母的纵容,让张明变本加厉,张明因多次实施欺凌行为且拒不改正,学校对其采取管理教育措施并给予纪律处分。
那年张明13周岁,已是初二年级的学生,逞能耍威风,模仿武侠电影多次追逐、拦截六年级同学方平,用语言威胁、搜身、殴打等手段索要手机和保护费,导致方平胳膊擦伤,方平家人报了警,派出所对其予以训诫并责令其父母严加管教。学校也按校规校纪给予了严肃处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家长、学校及公安机关采取帮助教育感化等一系列措施,但张明屡教不改。15周岁那年,同学王斌因拒绝帮他写作业,他殴打王斌致一颗门牙脱落,又被告到派出所,派出所对他做出了行政处罚,学校给予校纪处分。其父母还赔偿医药费、营养费等各种费用一万元。
17周岁,张明和同学陈小林在学校操场上打扫卫生,因疯耍、打闹,继而发生冲突并殴打在一起。张明用木质的扫帚柄将陈小林的头部打伤致其倒地后无法起身,经诊断陈小林系颅内出血,大脑损伤,损伤程度属重伤。张明被法院以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判处了有期徒刑,送入了监狱,他的父母还赔偿陈小林医药费等费用。此时的张明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校园欺凌有着严重的危害性,对于受害者陈小林来说,身体受到了伤害,留下伤痕甚至会造成残疾,心理上也造成创伤,丧失自信,同时也给其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对于欺凌者张明来说,要因此承受各方面的负面评价,还要承担刑事责任。同时也给他的家庭带来经济损失,他的父母要向陈小林支付赔偿费。
受害者陈小林遭受人身伤害的痛苦;欺凌者张明也付出惨痛的代价。人生最好的学习阶段他要在监狱接受改造,没有知识的积累会给他将来立足社会带来困难,况且有了犯罪的经历,人生就有了污点,很难获得被别人的尊重。无论是对欺凌者还是受害者而言,校园欺凌的后果都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法律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但是如果未成年人的行为触犯了法律,他也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不会因为欺凌者是在校学生年龄小,就完全不受处罚。那么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欺凌行为,会承担什么后果呢?
(一)教育矫治:
首先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欺凌会受到家长的教育责罚,学校校规校纪的处分。中小学生欺凌行为违反校规校纪的,可能面临教育、惩戒和矫治的处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学生有殴打、辱骂、恐吓、强行索要财物等学生欺凌行为,情节轻微的,可以由学校依法采取相应的管理教育措施,包括予以训导;要求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等;实施殴打、辱骂、恐吓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等校园欺凌行为,情节严重者,公安机关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矫治教育措施,包括予以训诫;责令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责令具结悔过等。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必要时送入专门学校接受专门教育。
(二)行政责任:
其次,实施校园欺凌可能面临行政责任。什么是行政责任?校园欺凌多是以殴打、虐待等方式实施,有些欺凌程度较弱,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但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如果欺凌者是年满十四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要承担的责任就是行政责任,故事中的张明殴打王斌致一颗门牙脱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派出所对他做出了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
(三)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欺凌严重的还将会面临刑事责任。什么是刑事责任?就像故事中的张明,他的暴力行为给陈小林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触犯了刑法,构成犯罪,就要承担刑事责任,简单点说就是要蹲监狱坐牢。关于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就和成年人一样,对刑法规定的所有犯罪,都要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也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两种特别严重的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的,经最高检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两种特别严重的犯罪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四)民事责任:
同学们也许会说,我是小学生,我年龄小,不会被关进拘留所和监狱的,但是你实施校园欺凌也会面临民事责任。什么是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就是赔钱,赔偿受害人医药费等经济损失,同学们有钱吗?如果没有是不是就不用承担了呢?当然不是,欺凌行为给对方造成了损害,本人或者家长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如果有自己的财产,可以从本人财产中支付,不足的部分,可由其父母承担,如果没有自己的财产,全部由其父母承担。故事中的张明没有自己的财产,他的父母要拿一笔钱赔偿了陈小林,同学们想一想,因为自己一时的错误行为,不仅给被欺凌者带来的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还给自己的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不是很不划算啊。
同学们,法律对未成年违法犯罪可以从轻减轻处罚,但未成年绝不是不受处罚的保护伞。记得一定要做守法少年,不做欺凌者。
三、对校园欺凌说“不”
同学们,校园是文明的殿堂,承载着我们的梦想。校园欺凌违背中华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友善,而且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平等、公正、法治、友善的要求背道而驰,校园欺凌给同学们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为此,必须有效预防坚决制止。
(一)首先拒绝成为校园欺凌的欺凌者。一是遇事与父母、老师多沟通,听听他们的意见;二是培养友善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是平等的,理应相互尊重,不做伤害同学的事,勿以拳头论英雄;三是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不能通过暴力手段宣泄情绪;四是爱学习、爱生活、培养良好兴趣,修身养性;五是加强法治观念,学法懂法守法。
(二)拒绝成为校园欺凌的旁观者。珍惜友情,善待同学,相信正义的力量,遇到学校其他人遭受校园欺凌,机智勇敢地斗争反抗,不无视、不围观、不附和。在确保自己人身安全情况下,为被欺凌者提供适当帮助,可以向附近的人求助,也可报告老师,家长或者报警。看到同学被打被抢不敢帮忙向老师反映,欺凌者得不到制止和惩罚,可能下一个被打的人就是你。
(三)避免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1、跟同学结伴同行。上学放学和同学结伴而行,学校的厕所内、树丛后、围墙边等偏僻角落是校园欺凌多发地,尽量不要独自呆在偏僻角落。
2、做到财不外露。未成年人最好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也不要向同学炫耀,这样会给自己引来抢劫、勒索等危险,甚至还有可能被打伤。
3、与同学友好相处,礼貌待人不讲粗话。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一句骂人的话引起吵架甚至打架斗殴,甚至造成死伤的严重后果。发生轻微矛盾时,懂得谦让,学会宽容,理性平和解决问题。
四、坚决拒绝校园欺凌
同学们,校园欺凌破坏教学环境,影响教学秩序,败坏学生风气。为此,需要弘扬校园正能量,把可能出现校园欺凌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微杜渐。当校园欺凌来临时,同学们要自觉抵制,勇敢斗争,不让欺凌者及欺凌事件在学校社会有市场。
(一)提高自身正义感,坚定自信,告诉自己不要害怕。相信邪不压正,终归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以及社会上一切正义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万不要轻易向欺凌者低头。
(二)义正辞严教育制止。当受到别人欺凌时,可以用语言大声制止欺凌者,提醒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行为,会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迅速找到电话准备报警或者大声呼喊求救,如果欺凌继续,可以进行适当自卫,自卫不是以暴制暴打回去,而是震慑欺凌者。
(三)理直气壮依法维权。遭遇欺凌,一定要第一时间把事情告诉家长、老师,必要时向警察报案。如果人身伤害和财产受到严重侵害,可以寻求法律帮助,通过法律途径追究欺凌者法律责任或者要求赔偿损失。不让欺凌者留下好欺负的印象,如果一味纵容他们,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频频受害,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
(四)冷静应对摆脱险境。当对方人多势众、来势汹汹时,要灵活求救,想办法缓和气氛,找话题拖延时间,不激怒对方,不正面起冲突,寻找机会向老师或者路人求助。
(五)人身安全至关重要。当伤害过大,无法逃离或寻求施救时,则在保护好头部、心脏等重要身体部位的同时,在能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大声呼喊求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不贪恋随身财物,以保障人身安全为第一要务,可以尽量把财物尽力丢向远处,自己向反方向逃跑。
同学们,校园欺凌让我们的少年生活蒙上灰积上尘,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对校园欺凌有所了解,能勇敢地对校园欺凌说“不”,做到不惹事,不怕事,愿少年的你们温柔地对待世界,也被世界温柔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