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沉迷网游 促进身心健康
市法治报告团 严建华
  同学们,请你们先回答几个问题:你们放学以后,在路上同学们看的最多的是什么?乘公交车或者地铁时你们看见人们又在看什么?周末欢聚时大家又在做什么事?
  (同学们回答:大多数人都在看手机。有的看新闻,有的在淘宝,有的看电影或者电视剧,更多的人在玩游戏等。)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讲讲如何预防沉迷网络游戏这个话题。
  小亮,个头比同龄孩子明显要瘦弱许多,一双清澈的眼睛,时常透露出无助、孤独、惊恐的眼神。他出生在安徽淮北的农村。在他记事的时候,就记得家里有爷爷奶奶和大姐二姐,直到春节时才见到爸爸妈妈。没过几天,爸爸妈妈就离开了家。又过了几年,大姐和二姐也离开家了。小亮就跟着爷爷奶奶度过他的童年。随着小亮一天天长大,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想要探索奥秘,他多么需要一位慈祥的父亲在身边进行指导。当他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他的眼泪和被打的伤痛,多么需要一位慈爱的母亲在身边揉揉受伤的小手,告诉他要勇敢向前。
  小亮的父母亲在十多年前就离开老家来到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打拼。他们捡过垃圾,卖过水果,贩卖过蔬菜,最后选择做水产生意,慢慢地在城市扎下了根。从开始住简陋的出租屋到自己买房子,成为南京新市民。这样就把大一点的两个女儿带到城里。为了弥补对儿子学习教育的缺失,给正在安徽淮北农村上小学六年级的小亮买了智能手机,希望他能够在学习不懂的地方通过网络查找答案。在想念父母亲时,打电话或者视频与爸爸妈妈聊聊,减轻思念之痛。然而事与愿违,他悄悄地学会了玩游戏,从而发展到玩网络游戏。从摩尔庄园、奥比岛、口袋精灵等网游,发展到寻求刺激的侠盗飞车、星际争霸、魔兽世界等。
  同学们:我调查一下,请小学在农村上的举手。
  同学们:我留下第一个问题,待会儿请同学们回答。小亮已经有了哪些不良行为?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小亮来到南京进入中学读初一年级。由于他在老家是爷爷奶奶照顾,他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孙子学习。父母监护教育角色和亲情的缺失,对小亮的全面健康成长没有帮助,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他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性格内向,有时还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小亮在安徽淮北农村学习成绩一般。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他有点不适应。开始重操旧业,沉迷于网游,老师严厉警告,但小亮依然我行我素。老师告诉家长,其父亲进行棍棒教育动手就打。他老实了几天后,又开始迷恋网游。老师再次与家长联系,小亮的母亲来软的,进行说服教育,表面上小亮答应在学校不玩了,但是好景不长,他又三番五次逃课去网吧玩游戏了。父亲知道后,大声吼道:“你不听话,有本事以后永远不要回这个家。”小亮当时没有吱声,父母亲以为儿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气也就慢慢消了。第二天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了,还没有见到小亮的身影。其父母亲劳累一天,身体非常疲惫,就叫小女儿外出找一找,自己很快就睡着了。次日,老师来电话告诉小亮的家长:小亮已经几天没有来上课了。由于他性格内向,不和同学们交流,同学们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小亮的父母亲只好把大女儿大女婿叫来,全家出动在居住附近的所有网吧进行查找,仍然一无所获。小亮的父母亲又打电话给老家,询问爷爷奶奶是否看到小亮回老家。爷爷奶奶得知宝贝孙子不见了,焦急万分,很快就病倒了。这时家里乱成一锅粥。小亮的爸爸要守着水产生意;小亮的妈妈赶回安徽淮北老家去照顾公公婆婆;大女儿女婿和小女儿继续寻找。几天之后,就在家人准备报警时,小亮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蒙头大睡。原来,他偷拿家里的钱在网吧用完了。
  同学们:我提出第二个问题,这时小亮又有哪些不良行为?可以和第一个问题一并回答。
  (同学们:沉迷网游;多次旷课、逃学;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
  同学们回答都很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八条 本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二)多次旷课、逃学;(三)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四)沉迷网络)
  新学期开始了,要上初二了,小亮高高兴兴背着书包到学校报到。这时班主任叫他请家长到学校来一趟。班主任告诉家长:小亮的学习已经跟不上初中一年级的水平,由于经常旷课,沉迷网游等,学校领导研究决定不接受小亮上初二,如果家长同意的话,可以推荐小亮去本市一所特殊教育的学校,继续完成义务教育。家长也知道小亮的现况,想想自己凌晨三点钟起床,赶到水产批发市场进货,五点多钟回到菜场做生意,直到下午六点多钟回家,吃完饭就想睡觉,根本没有时间与小亮沟通思想,关心学习。但是也不能让十五岁的小亮一人呆在家里,那不知道又会出什么事情呢?只能同意学校的意见。
  这是南京市也是江苏省唯一教育和保护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学生的专门学校。主要接受南京市各中学在校就读的,行为习惯偏常、学习基础差、家庭教育有困难、家长无能力教育、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初中学生。
  学生全部住校,统一管理,统一学习,统一生活。
  按照学校的要求,小亮的父母亲开车送他到学校报到。小亮只带学习用具和换洗衣服,手机不准带入学校。
  同学们;我问一下,学校对学生带手机有什么要求?
  (同学们:自己管理上课不准看;交给班主任统一管理;不准带手机到学校。)
  同学们都回答了,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法律是怎样规定的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不能确切回答法律规定。)
  同学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条 学校应当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
  小亮进入新的学校,看见新的同学,坐在新的教室,认识新的老师,吃着可口的饭菜,睡在集体宿舍,一切是那么新鲜。他感到兴奋、好奇但又紧张,那么生疏,性格内向的他仍然没有与同班同学、同宿舍的同学过多交流。一个星期终于熬过去了。周末小亮不能自行回家,必须等待父母亲来接。他父母亲一个星期没有接过老师的电话,有点放心了。回到家后父母亲也没有过多地询问小亮在学校的情况,就让其早点吃饭睡觉。已经过了半夜十二点了,爸爸妈妈姐姐的卧室的灯早就关了。此时在小亮的房间却有一块小小的长方形在发光。赤红亮紫飞速闪现,映在一双扩张的瞳仁里,流露出疲惫的状态,仍然透着急切和兴奋:“对面残血!”“上!”一局游戏结束,再接着玩下一局。直到凌晨三点多钟,他隐隐听到爸爸妈妈的卧室有动静,赶紧关掉手机,蒙头睡觉,不久就进入梦乡了。突然,一阵猛烈的敲门声把他惊醒了。接着是姐姐一边又一边的尖叫声:快起床!快起床!要上学了。
  同学们:摸一摸情况,双休息日沉迷网络游戏的请举手。
  (同学们:沉默)
  在课堂上,班主任看见小亮无精打采的样子,就知道其双休日在家中通宵玩网游,根本没有精力听课学习文化。班主任向值班老师交代,晚上要特别注意小亮按时睡觉。然而小亮已经失去新鲜感,没有手机无法上网,生活变得枯燥、空虚和无聊,夜里失眠了。白天上课情绪低落、心情不佳、思维迟钝,有时还虚幻着在网游里搏杀。他渐渐地产生了厌恶感,感到自己一点自由都没有,处处都要被管着,越想越要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睡在床上,琢磨着用什么方法来发泄呢?周末他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很快找到班级微信群。他既紧张、害怕,但又要发泄情绪,还是敲着键盘:“某某任课老师,你对我学习要求那么严厉,在课堂上你经常提问我,其实我一窍不通。你真是呆了巴西地、傻儿八鸡(形容人智力有问题)。作摸司,管摸司都拿出来赶!(一点小事情也拿出来说)。你脑精动得太多了,干猴斤(形容某人瘦的跟猴似的)。”很快班级微信群里炸开了锅。有个别同学指责小亮不能侮辱老师。但是,大多数同学是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想着星期一有好戏看了。
  那天班主任一早就在学校门口等着小亮,其他同学看见班主任赶紧低着头,加快步伐进学校。班主任等到小亮以后,请家长暂时不要走。把小亮带到办公室,用眼睛凝视他,三分钟不说话。三分钟后严肃地问:“周末你是不是有什么做得过分的事情和言论?比如在班级微信群里。”小亮开始低头不语,慢慢地承认为了减轻心理压力发泄情绪迫不得已才这样做的。班主任见他承认事实,语气缓和下来,告诉他:“作为班主任,告诫你两点:第一,无论怎样,作为学生对老师口出不逊,大错特错!第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错误的言论,违法的言论都要付出代价。”接着带着小亮向任课老师赔礼道歉。班主任来到学校门口,简单地向家长说明事由,希望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多与孩子沟通思想,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班主任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布置额外作业:你们对小亮的行为怎么看?怎么处理?让同学们自己去分析、思考。
  同学们:这个问题同样出给在座每一个人,你们怎么看?怎么处理?
  (同学们积极发言,小亮的行为是侮辱老师;应该赔礼道歉。)
  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同学们:小亮利用网络侮辱老师的行为轻者是民事侵权行为。依据民法典民事侵权责任主要有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如果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诽谤罪,需要负刑事责任。
  该校以“挖掘孩子的潜能,发挥孩子的特长,适应孩子的需求,促进孩子的成长”为育人方略,引领学生沿着梦想希望飞向远方,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辉煌。晚上,班主任找小亮促膝谈心。详细了解其成长过程,心理缺陷,喜好特长和家庭状况。在得知其有一定的电脑基础,又对电子技术感兴趣,鼓励他可以到学校机器人兴趣小组体验一下,能否把在学校课余的精力放在这上面,慢慢地脱离网游的诱惑。
  小亮到学校机器人兴趣小组活动了几次,越发不可收拾,对机器人的制作越来越感兴趣。班主任又请心理辅导老师对他进行心理咨询辅导解决心理疑惑,放松心情,逐步改变内向性格,与同班同学、同宿舍同学经常交流,使其变成另一个人。其实在学生的心目中,真正考虑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心情,尊重学生,愿意与学生多交流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是最高的。
  在学校机器人兴趣小组里有同学原先在一所实验中学,成绩比较好,妈妈要求他英语要特别好。他感觉压力大,不愿意上学,跟父母闹矛盾闹到休学。有同学在普通中学时,成绩在班上能排上名次,但是痴迷网络,经常逃学躲在家里玩游戏。有同学在原学校成绩差,打架、逃课,性格内向,从来不向老师、家长吐露原委。虽然他们学习成绩有着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曾经沉迷网游。而现在有一条纪律,游戏可以玩,只在周末玩,不玩带枪的游戏,必须有节制。现在没有人想要违反这纪律,因为他们对科技的兴趣自有正当途径满足——机器人兴趣小组。同学们按照厂家的图纸按装机器人,然后根据需要自己改装。机器人每一个细微动作都由大家七嘴八舌、出谋划策......学生自己设计。
  立足转化、培德健行、初心不改。学校邀请法院退休老法官开设法治课堂,进行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并组织法院法官到学校现场开庭审理案件,以直观、生动、鲜活的案例,以案释法,同学们现场观摩增强法治意识。老法官还和同学们进行“大手拉小手”活动,帮助教育同学们树立信心,遵纪守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学校推行家校合育的方式,共同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让每个学生找回学习的自信和成就感。学校组建了多种兴趣小组,让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美术、机器人、足球、创客、古筝、手工等多门课程,形成了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室外大雪纷飞,室内其乐融融。元旦迎新活动在学校礼堂举行。由舞蹈《最炫民族风》拉开帷幕,电子琴合奏《天空之城》、古筝演奏《采茶歌》为全校师生献上一次视觉听觉盛宴。突然舞台上出现一位男生独唱,嘹亮的歌声回荡在礼堂上空。小亮的父母亲惊呆了,眼前的演员不就是自己的孩子吗!真不敢相信是真的,小亮的母亲热泪盈眶。这时,学校领导宣布:小亮和其他三名同学代表学校在第十三届“未来伙伴杯”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初高中并组),全国300多支代表队、1600名选手参加,获得一等奖金牌。小亮的母亲激动地说:以前总觉得孩子太不省心,很失望,现在看来,儿子也有可圈可点,让我们骄傲的地方。小亮他们获奖后,自豪地说:他们感觉自己是有技术、有基本功的,走在校园里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老师们说:这让他们现在自信了,并不是大家传统认知里的“坏孩子”,他们有特长有优点,好学校的学生能做到的他们也能做到,还能做得更好。我在学校初二墙报上看到有这样一首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了头脑平静地生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认识到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这是该校学生的真实写照。
  同学们:现在我们回顾一下通过小亮的故事除了上面已经涉及有关法律外,还有哪些涉及主要法律方面的?
  (同学们:学校管理、家庭教育、网游制作者、网游提供平台、网络监管者等等)
  同学们:你们已经认真思考,课余时间可以参阅《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第五章网络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三章对不良行为的干预的有关条文,法律有明确详细的规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网络?怎样对待网游?
  (同学们:畅所欲言)
  同学们:网络给我们平静如水的生活增添了清新亮丽的色彩,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给了我们释放情感的机会。网络游戏互动性、沉浸性、仿真性强,具有吸引力,同学们喜欢玩很正常,但未成年人还处在身心发育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沉迷网络游戏甚至产生依赖,其危害也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我们务必有把握好自己,千万不要在这虚拟的世界里迷失了自己。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次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同学们:谢谢大家认真听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