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确立”意义深远
张相轮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我们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华民族百年奋斗,成功的首要经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核心的问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指引,形成一个坚守党的性质、宗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坚强领导核心;全党实现空前的团结统一,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党的伟大目标不懈奋斗。在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各个历史阶段,都获得极其宝贵的经验。
一、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历史经验
  1、毛泽东同志最早认识到确立正确指导思想和坚强领导核心的决定性意义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经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我们党经历了20多年的建党、建军、开辟革命根据地的严峻考验,尤其是经历长征等挑战极限的考验,迎来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曙光。这期间经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教训。他说“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1927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30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经过长征,这30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受了那样大的挫折,吃了那样大的苦头,就得到锻炼,有了经验,纠正了错误,恢复了正确路线。”这是我们党在建党、建军初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用鲜血换来的的宝贵经验。1927年,北伐战争后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党内看,主要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为国共合作的形势所迷惑,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个问解决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斗争迅速发展壮大,红色根据地如同星火燎原。但是,共产国际没有深入认识中国国情,左的思想和左倾路线占了上风,如主张与敌决战、攻打大中城市的军事路线,使红军遭到失败,从胜利转向战略退却。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领导地位。
  2、建立一个稳固、坚强的领导核心,需要经历斗争考验
  1957年,毛泽东同志会见外国政党领导人时说:“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从遵义会议到现在,是经过艰难的过程才建立起来的。”党的三个历史性《决议》,都把遵义会议看成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但实际上,遵义会议虽然一致通过了了维护党中央集中领导权威的决议,但要成为全党高度认同自觉行动,还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长征途中,中央红军经历湘江战役、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等艰难考验,实际兵力约2万人。在四川懋功同张国焘等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会合,这正是全党最需要团结的时候。但张国焘却拥兵(8万多人)自重。1935年6月28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两河口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共同北上”的军事战略决议。张国焘在执行中却一再提出对遵义会议的质疑,要求解决红军领导的“政治路线和组织问题”,甚至要求改组中央军革委。周恩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第一次有人伸手向中央要权。”为了争取张国焘,7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四川芦花召开扩大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但此后,张国焘野心膨胀,企图另立中央,强行拉红四方面军向南,走上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后来,经过党中央艰苦细致地工作,红四方面军才转向北上到达甘肃将台堡,与一、二方面军胜利会师。
  抗战初期,王明从莫斯科辗转回到延安,又以共产国际“钦差大臣”自居,搞“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倾路线,不听党中央指挥。直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最新指示,才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正是这些斗争经历,促使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总结、学习党的重大历史经验,对于加强党的统一,团结全党从事伟大斗争,完成重大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关键性意义。所以,他从1941年就亲自思考并草拟《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纲要。1945年4月20日,党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六届七中全会,讨论准备召开党的七大,毛泽东亲自担任《决议》起草负责人,任弼时具体主持起草小组工作。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3天后,党的七大召开,开创了建党以来全党空前团结、胜利的新局面。《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为我们党22年历史经验的宝贵结晶,坚定确立了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思想地位。为夺取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和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奠定了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基础。毛泽东原本打算用5年左右时间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结果只用了3年多时间就解放了整个大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也都比预计的时间要短得多。
  3、认真总结新时期的历史经验
  1978—1979年间,党和国家又一次处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但在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统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到,必须对建国以来若干重大问题做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作出结论,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开创未来。1979年11月,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特别是是明确把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放在首位。经过反复酝酿,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使得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为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政治思想和领导核心基础。
  1989年6月,经过一场严峻的政治风波考验,中国共产党对于新形势下,确立党中央指导思想和领导核心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才能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实现全面小康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面临百年未有的世界大变局和各种复杂矛盾的考验。通过总结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我们党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作出“两个确立”的重大核心决策,即:“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确立了全党核心、旗帜和领航掌舵的首要大事。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确保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始终团结统一、坚定不移、迎难而上,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而奋斗的主心骨。
  百年奋斗,中华民族由苦难辉煌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三个历史性《决议》都产生深远影响。全党通过总结、学习和再认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生创造性提升和历史性飞跃,显著推进了实践创新进程,有力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面貌。我们认识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代表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先进文化的中国共产党,善于自觉地驾驭社会历史客观规律,顺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朝着建党精神所确立的最终目标和前进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党的历史、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新辉煌。
二、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1、新时代,实现新目标的奋斗征程依然充满矛盾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落实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总布局,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全党和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提前10年实现了向联合国承诺的减贫目标,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在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交出了最优异答卷。党的十九大实际上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表提前了10-15年。但是,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依然充满挑战。今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之大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些新的“时代之问”,要求我们要学会客观、准确地认识形势,判断矛盾和挑战的新特点。
  一是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带来的风险、挑战。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居世界第10位;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当年我国GDP只相当于美国的60%。按照美国的历史惯例,达到这样经济水平的国家,就被认为是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威胁的“对手”,要进行阻遏、打压。比如过去的前苏联、日本都在这样的格局下受到美国的种种制裁和破坏。所以,我国从21世纪初期以来,遇到种种复杂矛盾和新的挑战,都是预料之中的。2019年,我国GDP跃升到美国的67%;2020年,同样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和美国政府无理阻遏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总量达到美国的71%。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最小的代价、有效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所展示的领导力、凝聚力举世瞩目。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施的种种破坏阴谋彻底破产。
  2021年,中国再度战胜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考验,全年GDP 1143670亿元(17.7万亿美元),达到美国GDP的76.1%。人均GDP 1.25万美元,超过世界人均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历史台阶。几年来的困难考验证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我们的事业就会稳定、健康发展,预期的目标就能够如期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充分具备了化危为机、逆势而上的内在活力,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从我国未来10-30年发展的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格局在动荡中前行的总体状态大体会延续下去。中美关系仍将是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历来从战略眼光看待中美关系。从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需要看,和平与发展是大局,要为实现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是压倒一切的主要矛盾。中国希望大国之间应摈弃零和博弈、冷战思维,超越“修昔底德陷阱”的传统思维,创造“新型大国关系”。早在2012年2月,习近平作为国家副主席访问美国,为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在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时说,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2013年6月,习近平作为国家主席访美,并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再次会见奥巴马,他说:“这里是离太平洋很近的地方,太平洋彼岸就是中国。我去年访美时曾经讲过,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我现在依然这样认为。”他指出,中美关系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形势下两国仍然拥有重要的利益汇合点,都需要加强交流合作。我们应该深入审视两国关系,中美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合作共赢,中美应该怎样携手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应该说,中国处理对美外交关系的思维是一贯的。但是,近几年来,美国政界右翼势力抬头翘尾,特朗普政府以“让美国重新强大”为理由,大搞单边主义、利己主义,对中国进行阻遏打压,中美关系进入比较复杂、困难的时期。
  以美国为代表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表面上似乎强大,实际上是衰落的表现。他们企图用军事霸权、单边主义保护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失去的优势,其实已经力不从心。首先,在持续两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考验中,美国政府的表现很差,成为世界上感染患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人民怨声载道。美国政府防控疫情失败的原因,被舆论归结为“政治撕裂”:政界政党之间、政客之间,社会上富人和穷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州市政府和联邦政府之间都存在对立和冲突。美国正面临经济复苏困难、公众信心下滑的局面。2020年以来,美国经济充满高风险,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存在供应链断裂和用工荒等问题。著名日裔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过去写书吹捧过美国国家和政体,但他现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文章,抨击美国政府“失去领导力”。
  但总体来看,美国及其西方盟友,阻遏甚至包围中国的意图不会自动改变。马克思、列宁所断言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目前也看不到“和平解决”的现实性。我们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会一帆风顺。唯有持续奋斗才能坚定前行。但是,同历史上我们党的奋斗历程相比较,实现各个历史阶段上那些以弱胜强的奋斗目标,总是革命乐观主义的预期取得了胜利。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大众,代表追求自身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正义事业,因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总会战胜代表腐朽落后的黑暗势力。
  习近平外交思想之所以充满乐观主义,是环顾全球战略大局,充分认识到我国作为新兴大国,长期发展有政治、经济、文化、人才、地缘等多方面的战略优势。比如,美国采取单边主义政策,使中美经贸受到一定损伤,但也损害了美国自身。在美国及其西方盟友采取结盟试图“孤立”中国时,我国却在亚太地区完成了由东盟、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5国参加的《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这是当前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贸易协定,为深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新机遇,也为世界经济开放互融注入新动力。我国对外贸易2021年逆势增长21.6%, 证明我们以创新的理论思维,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合作空间潜力巨大,大有可为。
  二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能力面临的挑战。新时代,我们党肩负新的历史使命,踏上新征程,也是面临新的“赶考”。要常回顾1949年4月,毛主席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的谆谆告诫。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讲了几个重要问题。第一,要重视理论创新,善于在新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第三,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善于准确地作出战略判断、战略谋划,保持战略主动性。策略问题可以有灵活性,但各级领导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必须无条件,确保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第四,要坚持不懈、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创新力、凝聚力、战斗力。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向高级干部强调这些新要求,是很有针对性的。实际上就是为新的“赶考”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只有全党做好这些主要的思想、行动预案,才能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行动上真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切实做到“两个确立”,才能使这些新的严格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2、是开创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的根本保证
  新时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稳中求进、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因为,中国发展正释放政治先进、经济最具活力、大国体量潜能和博大深厚的文明潜能等多重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指导,14亿多人民的高度觉悟和团结,将长期发挥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释放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长期驱动力。充分运用已经居于世界前列的经济实力、科技创新力、人才总量、雄厚资本,依托有利于发展的国家安全环境和更加现代化国防实力,未来30年仍有可能保持中高速度增长。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四个自信”导向,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定义为“民族基因”、“文化血脉”,并从新型现代化高度,实现积极地再创造。如把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思想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科学发展理念;把《易经》“自强不息”升华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把“苟日新,日日新”的更新观念上升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把“天下为公”、“大同”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科学共产主义理想的高度;把“和为贵”、“协和万邦”治国哲学上升为开放包容互鉴、平等合作共享的新型大国外交思想。把古代有机论自然观“天人和谐”上升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等。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天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勤政廉政为民的优秀精华,今天转化从严治党、立党为公的自我革命精神。在党的理论创新中,以全方位开放的气度,面向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大趋势,汇合借鉴不同文明的积极因素,释放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如百年奋斗、励志图强的民族复兴梦想,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激扬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激发涤荡旧污、再创盛世强国的民族智慧。
三、是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保证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不仅要运用理论思维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且要认识自身生存、发展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一样,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我们回顾马克思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再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深刻感受到时代进步、社会实践发展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动力和源泉。而创新理论一旦武装了群众,就会产生变革社会的强大力量。
  在人类文明的童年,中国古代圣贤和古希腊哲人都构想“天下为公”和“公平正义国家”的理想。16-18世纪,在资本主义生产和大工业兴起之际,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幻想用教育、宣传和道德、科学进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罪恶,幻想不经过暴力革命、不消灭私有制就能建立理想的“乌托邦”,这些构想根本无法实现,但却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
  现代化也是一种时代潮流。近代以来,欧美部分国家通过“文艺复兴”开启思想解放和科学技术革命,先行一步实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但是,却给世界带来了殖民主义、列强争霸、战争灾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可见,现代化绝不是“西化”。马克思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工人阶级队伍的觉悟和组织程度高度自觉的历史条件下,在巴黎公社为代表的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在实践中发展着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历人类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严酷、复杂的的斗争考验,党领导人民,把一个贫穷落后、备受屈辱,受剥削和压迫最为深重的东方大国,建设成为经济最具活力、政治思想坚定、科学技术先进、国防实力强大、文化独具魅力、人与自然和谐,而影响力持续扩大的新型大国。
  在国际讲坛上,习近平主席多次发表治理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提出全球发展正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挑战”。破解这“四大赤字”挑战,需要秉持公平合理、互商互谅、同舟与共、互利共赢四大理念。中国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人类谋发展,为世界谋大同。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发展趋势和格局。延续几个世纪列强争霸、战争灾难不断的局面,趋向和平发展、命运与共的新潮流、新诉求。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哪里?一是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新型文明大厦的基础。二是消除两极分化和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是新型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三、“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新型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和价值尺度,并不依赖外来因素和模仿。四、顺应全球化潮流而生的平等合作、交流互鉴大势,开创全方位开放、共建新格局。正是这种新型文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改写了当代人类文明史。20世纪后半叶,西方史学界对世界历史的认识经历巨变。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西方主流文明”勾画出由古希腊、罗马文明到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演进线索,古老的东方文明只是陪衬。这种认识受到国际史学界的质疑和批判,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复兴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