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伟大的建党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伏健章
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奋斗中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系列的伟大革命精神,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党中央批准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46种伟大精神予以发布。这些精神,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毛泽东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走出来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的一个政党。
从50多人的团体发展壮大为9500多万人的世界最大政党,不到一个世纪,成功地将一个饱受欺凌、一穷二白的国家,铸造成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用一百年,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她被称为“史上最牛创业团队”。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就是一部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史。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进程,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伟大建党精神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相伴而生,不仅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而且为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注入了更为生动的精神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促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萌发。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和形势的推动下 ,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与中国先进分子的结合, 推动了伟大建党精神的萌发。
(二)党的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标志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初步形成。1921年7月23日起,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第六次会议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在实践层面的成果是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在精神层面的成果是形成了伟大 建党精神。
(三)党的二大标志着建党伟业的完成,也标志着伟大建党精神的最终完成。1922年7月16日在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黄埔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召开了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党的第一部章程《中国共产党章程》。
从时间上看,建党活动跨越多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相互叠加、激荡,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大众的初步结合。1920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出版《共产党》月刊,推动各地成立组织,为党的一大召开奠定了组织、干部和思想基础。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最高纲领开始“落地”。党的二大还通过第一部章程,特别强调严密党的组织和纪律。这些都属于建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空间上看,建党活动涉及多地。包括北京、上海、长沙、武汉、广州、济南、嘉兴以及法国、日本等海内外众多地方。比如,旅居法国的蔡和森较早提出建党的主张,较早介绍过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组织情况。
从人物上看,建党活动涉及一批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有一大批早期共产党人。他们因共同的目的、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来,积极译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和各国共产党知识,积极参与批驳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积极投身到动员民众的活动中去,都为建党做出过贡献。
总之,建党实践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之举,而且其中充满了斗争,是一个艰难过程。伟大建党精神立足并全面反映这个完整的历史过程,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此外,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标志着源头意义上的革命精神的形成。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奋斗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品质、道德风尚、优良作风和崇高精神追求,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崇高理想,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集中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故事——真理的味道非常甜。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看到了安放于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习近平讲了一个关于真理味道的故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汁。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没有喝,把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在翻译《共产党宣言》。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陈望道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担任过《辞海》总主编。1920年4月底,陈望道历时两个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5月,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稿带至上海,交由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并于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
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因为这种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千般苦,受万般难。
瞿秋白、萧楚子等先烈高唱《国际歌》步入刑场,因为他们坚信“英特纳雄耐尔”的理想一定会实现;方志敏在狱中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于乱世探索真理,在至暗时刻寻找光明,虽千万人往矣!”每年“七一”前夕,不少市民来到安徽合肥的延乔路,留下鲜花、写下寄语,告慰陈延年、陈乔年两位先烈。他们在赴法勤工俭学时,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拳拳服膺直至牺牲一刻。面对敌人屠刀,陈延年回答:“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面对狱中酷刑,陈乔年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他们用生命书写心中的真理、胸中的理想,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人类进入21世纪时,美国出版了《人类1000年》一书,书中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百件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其中中国有三件事入选,分别是1100年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帝国的广袤疆域和1934年的长征。
长征之所以能够入选,就是因为长征是人类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换言之,长征克服的困难难以想象,表现得勇敢史无前例,体现的精神无可比拟,胜利的意义功高盖世。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的远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不会熄灭”。正是因为对真理的坚持,中国共产党才能在一次次挫折后奋起,正是因为对理想的坚守,才能在纷繁复杂的风险挑战中心明眼亮。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即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集中表达。
近代中国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1840年以来,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殊死抗争和艰难探索。据据不完全统计,自1911年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仅上海一地就有99个之多。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均以失败告终。实现国家独立、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重任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上,名为《旗帜》《信仰》《伟业》《攻坚》《追梦》的五组雕塑庄严矗立,生动讲述着我们党百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将一个个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岸形象定格在天地之间、铭刻在人们心中。
从李大钊“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的宏愿,到方志敏“我渴望着光明,我开始为光明奋斗”的誓言;从王进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奋斗,到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情怀;从孔繁森“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剖白,到黄文秀“投身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抉择……一代代共产党人以赤子之心守初心、以奋斗之志赴使命,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勋章获得者中,有把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的基层干部,有80多岁高龄仍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有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小孩圆梦大学的教育工作者……
张桂梅步入人民大会堂时,她那双贴满膏药、托起许多大山女孩梦想的手,令人泪目。像张桂梅一样,无数共产党员用奋斗的手写下赤诚心声:“有人问我,为什么做这些?其中有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和感情,更多的,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黄文秀(1989年4月—2019年6月),女,壮族,中共党员,广西田阳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原副科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汗水、忘我奉献的新时代青年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请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把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谱写了新时代青春之歌。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等称号。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授予黄文秀“七一勋章”。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即:始终保持斗争精神、顽强意志、优良作风,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开辟新天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范和意志品质的集中表达。
据资料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党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有171人,其中牺牲和遇难的有42人;担任过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以上职务的领导人有55人,其中牺牲和遇难的有15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370多万人。为了捍卫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19.7万人。毛泽东同志说:“自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
中国共产党带领的队伍秉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气质,在追寻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党成立不久遭遇的大革命失败,30多万优秀中华儿女倒在了反革命的血雨腥风之中,八一“南昌起义”2万多人,两个月后剩800人;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20天后5000人剩1000人;经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锐减到3万多人。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300多万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25.5万驻村工作队冲锋在前,超过290万扶贫干部投入到扶贫一线,1800多名同志为此付出了宝贵生命。2021年3月28日数据显示,面对新冠疫情的空前危难,全国3900多万党员干部战斗在抗疫一线,1300多万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近400名党员、干部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疫情不退,我们不退”,伟大的抗疫精神成为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和价值传承。
李大钊,曾是生活富裕的大学教授,每月数百大洋可养活四五十口人,却以生命之钟撞响旧中国的黎明。他在绞刑台上冲刽子手斥道:“不要以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
瞿秋白,曾是才华横溢的柔弱书生,本可为渊博学者、文化巨匠,却身化利剑刺向黑暗,他神态自若地走向刑场,沿途高唱自己翻译的国际歌。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
赵云霄,1928年9月被捕时已怀有身孕。1929年3月26日,她给出生仅一个月的女儿喂完最后一次奶后,慷慨就义,时年23岁。她在给女儿的遗书中写道: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希望你长大后好好地读书,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样死的……可怜我的小宝宝。
刘仁堪,共产党员,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在养育他生命的江西莲花县,在挚爱的亲人面前,被敌人割掉舌头的她,用脚趾蘸着淌到地下的鲜血,写出了“革命成功万岁”……
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投身的是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肩负的是人民幸福的重担万钧。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即无条件地对党的信仰忠诚、对党组织忠诚,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担当和人民立场的集中表达。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的忠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1927年,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份入党誓词,并带着新党员宣读:“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永不叛党”后来写入党章,一直保留至今。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将“忠实”规定为新分子入党的五项条件之一。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第一次将“对党忠诚老实”作为党员义务写入党章。
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有时甚至超过18小时。1972年周恩来患病以后,只要身体尚能支持,他就坚持工作。从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共做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到1975年6月,他的体重只剩下30.5公斤。这期间,除了批阅、处理一些文件外,他同中央负责人谈话161次,与中央部门及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55次,会见外宾63批,在会见外宾前后与陪见人谈话17次,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医院开会20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谈话7次。
对党忠诚,源自坚定信仰;不负人民,发自为民初心。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对党忠诚本质要求是不负人民,不负人民就是对党最大忠诚。“最后一碗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淮海战役中,人民军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解放区先后有543万人民群众奋勇直前,平均一名解放军战士身后有9名普通百姓支援战斗。男女老少齐上阵,给解放军送军粮、送衣被、送武器、运伤员,仅小推车就有88万多辆。陈毅元帅曾经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述了这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以上四个方面,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牺牲,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艰苦工作,他们既不想升官发财,又不为名为利,一心为了劳苦大众与人类解放事业不知疲倦地埋头苦干,他们的身上表现了人类最崇高的道德,他们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值得我们永远敬仰。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历经百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人口大国、具有全球最大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过去取得成功的精神密码,也是未来我们党能够继续成功的精神利器。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根本标识。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集中表达和鲜明标识。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根本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党的目标和宗旨,伟大建党精神生动诠释了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三)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的根本源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深刻表达了这些精神所共有的价值取向与精神渊源,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
(四)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根本动力。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自我建设实践中、成长于中国共产党救国富国强国的国家建设实践中,通过党的百年光辉奋斗历程具体体现、通过党的巨大历史成就充分彰显。
四、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传承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承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熔铸精神之魂。理想信念既是战胜千难万险的“胜利之钥”,也是淬炼奋斗决心的“精神之钙”。
回首峥嵘岁月,我们党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千千万万党员心中的远大理想和对革命信念的坚定执着。
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人锲而不舍地实干、驰而不息地奋斗。把个人追求成功的奋斗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理想追求,做时代前列的奋斗者、开拓者、奉献者。
(二)以坚实的群众基础厚植为民之心。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人的脚不能离开大地,只有头顶蓝天,脚踩大地,才能踏踏实实地在现实中行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强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一真挚话语,深刻彰显了我们党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一如既往的赤子情怀、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坚持群众路线法宝不能丢,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增强自身的厚重感。
(三)以深厚的知识功底锤炼干事之能。“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是成长之梯、成熟之源、成才之道。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善读“无字之书”。“无字之书”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科学的方法。人生必须拥有四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液的骨气、刻进骨头里的坚强。要善读修养、群众、实践这三本“无字之书”。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就是说,我们读书学习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书斋里,而是要走进生活,走向实践,要能解决真问题。孜孜以学,贵在致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同时更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坚持知行合一,将学习成果用于实践,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在实干中增强本领,在实践中悟真理悟真谛。
(四)以坚韧的意志品格成就事业之基。坚毅是一种对于长期目标的热情和为之百折不挠追求下去的韧性。具有坚毅品格的人在面对挑战时会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在遭遇挫折、失败和瓶颈期时,能继续保持对追求目标的热情和努力。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党的伟大成就是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用艰苦奋斗换来的,伟大的建党精神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把蓝图变为现实,将改革进行到底,无不呼唤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奋斗精神,无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五)以坚强的心灵体魄培育刚健之元。一个人立身处世做事业,既需要有强大的心灵,也要有强健的体魄。强心是灵魂,强体是基础。
坚定的信仰,坚韧不拔的意志,奋发向上的勇气,这些都是强大心灵的表征,但有赖于强健的体魄。强大的心灵意味着前进的方向和精神力量,强健的体魄意味着健康体质和强筋壮骨,两者都不可缺少。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凡事贵在持之以恒,强心与健体,都需要一以贯之的修身锻炼。
(六)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深扎良心之根。“有才无德,其行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就难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远大的理想追求。中华民族一向倡导为人修德,《尚书》就有“德惟治,否德乱”的记载。孔子在《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小成靠智,大成靠德。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明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修好大德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守公德。公德就是公众之德、公权之德和工作之德。严私德。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
结语: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奋斗中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系列的伟大革命精神,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党中央批准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46种伟大精神予以发布。这些精神,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毛泽东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走出来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的一个政党。
从50多人的团体发展壮大为9500多万人的世界最大政党,不到一个世纪,成功地将一个饱受欺凌、一穷二白的国家,铸造成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用一百年,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她被称为“史上最牛创业团队”。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就是一部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史。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进程,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伟大建党精神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相伴而生,不仅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而且为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注入了更为生动的精神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促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萌发。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和形势的推动下 ,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与中国先进分子的结合, 推动了伟大建党精神的萌发。
(二)党的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标志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初步形成。1921年7月23日起,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第六次会议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在实践层面的成果是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在精神层面的成果是形成了伟大 建党精神。
(三)党的二大标志着建党伟业的完成,也标志着伟大建党精神的最终完成。1922年7月16日在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黄埔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召开了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党的第一部章程《中国共产党章程》。
从时间上看,建党活动跨越多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相互叠加、激荡,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大众的初步结合。1920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出版《共产党》月刊,推动各地成立组织,为党的一大召开奠定了组织、干部和思想基础。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最高纲领开始“落地”。党的二大还通过第一部章程,特别强调严密党的组织和纪律。这些都属于建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空间上看,建党活动涉及多地。包括北京、上海、长沙、武汉、广州、济南、嘉兴以及法国、日本等海内外众多地方。比如,旅居法国的蔡和森较早提出建党的主张,较早介绍过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组织情况。
从人物上看,建党活动涉及一批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有一大批早期共产党人。他们因共同的目的、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来,积极译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和各国共产党知识,积极参与批驳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积极投身到动员民众的活动中去,都为建党做出过贡献。
总之,建党实践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之举,而且其中充满了斗争,是一个艰难过程。伟大建党精神立足并全面反映这个完整的历史过程,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此外,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标志着源头意义上的革命精神的形成。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奋斗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品质、道德风尚、优良作风和崇高精神追求,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崇高理想,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集中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故事——真理的味道非常甜。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看到了安放于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习近平讲了一个关于真理味道的故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汁。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没有喝,把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在翻译《共产党宣言》。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陈望道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担任过《辞海》总主编。1920年4月底,陈望道历时两个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5月,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稿带至上海,交由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并于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
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因为这种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千般苦,受万般难。
瞿秋白、萧楚子等先烈高唱《国际歌》步入刑场,因为他们坚信“英特纳雄耐尔”的理想一定会实现;方志敏在狱中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于乱世探索真理,在至暗时刻寻找光明,虽千万人往矣!”每年“七一”前夕,不少市民来到安徽合肥的延乔路,留下鲜花、写下寄语,告慰陈延年、陈乔年两位先烈。他们在赴法勤工俭学时,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拳拳服膺直至牺牲一刻。面对敌人屠刀,陈延年回答:“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面对狱中酷刑,陈乔年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他们用生命书写心中的真理、胸中的理想,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人类进入21世纪时,美国出版了《人类1000年》一书,书中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百件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其中中国有三件事入选,分别是1100年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帝国的广袤疆域和1934年的长征。
长征之所以能够入选,就是因为长征是人类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换言之,长征克服的困难难以想象,表现得勇敢史无前例,体现的精神无可比拟,胜利的意义功高盖世。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的远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不会熄灭”。正是因为对真理的坚持,中国共产党才能在一次次挫折后奋起,正是因为对理想的坚守,才能在纷繁复杂的风险挑战中心明眼亮。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即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集中表达。
近代中国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1840年以来,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殊死抗争和艰难探索。据据不完全统计,自1911年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仅上海一地就有99个之多。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均以失败告终。实现国家独立、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重任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上,名为《旗帜》《信仰》《伟业》《攻坚》《追梦》的五组雕塑庄严矗立,生动讲述着我们党百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将一个个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岸形象定格在天地之间、铭刻在人们心中。
从李大钊“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的宏愿,到方志敏“我渴望着光明,我开始为光明奋斗”的誓言;从王进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奋斗,到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情怀;从孔繁森“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剖白,到黄文秀“投身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抉择……一代代共产党人以赤子之心守初心、以奋斗之志赴使命,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勋章获得者中,有把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的基层干部,有80多岁高龄仍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有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小孩圆梦大学的教育工作者……
张桂梅步入人民大会堂时,她那双贴满膏药、托起许多大山女孩梦想的手,令人泪目。像张桂梅一样,无数共产党员用奋斗的手写下赤诚心声:“有人问我,为什么做这些?其中有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和感情,更多的,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黄文秀(1989年4月—2019年6月),女,壮族,中共党员,广西田阳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原副科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汗水、忘我奉献的新时代青年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请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把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谱写了新时代青春之歌。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等称号。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授予黄文秀“七一勋章”。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即:始终保持斗争精神、顽强意志、优良作风,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开辟新天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范和意志品质的集中表达。
据资料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党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有171人,其中牺牲和遇难的有42人;担任过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以上职务的领导人有55人,其中牺牲和遇难的有15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370多万人。为了捍卫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19.7万人。毛泽东同志说:“自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
中国共产党带领的队伍秉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气质,在追寻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党成立不久遭遇的大革命失败,30多万优秀中华儿女倒在了反革命的血雨腥风之中,八一“南昌起义”2万多人,两个月后剩800人;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20天后5000人剩1000人;经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锐减到3万多人。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300多万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25.5万驻村工作队冲锋在前,超过290万扶贫干部投入到扶贫一线,1800多名同志为此付出了宝贵生命。2021年3月28日数据显示,面对新冠疫情的空前危难,全国3900多万党员干部战斗在抗疫一线,1300多万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近400名党员、干部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疫情不退,我们不退”,伟大的抗疫精神成为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和价值传承。
李大钊,曾是生活富裕的大学教授,每月数百大洋可养活四五十口人,却以生命之钟撞响旧中国的黎明。他在绞刑台上冲刽子手斥道:“不要以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
瞿秋白,曾是才华横溢的柔弱书生,本可为渊博学者、文化巨匠,却身化利剑刺向黑暗,他神态自若地走向刑场,沿途高唱自己翻译的国际歌。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
赵云霄,1928年9月被捕时已怀有身孕。1929年3月26日,她给出生仅一个月的女儿喂完最后一次奶后,慷慨就义,时年23岁。她在给女儿的遗书中写道: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希望你长大后好好地读书,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样死的……可怜我的小宝宝。
刘仁堪,共产党员,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在养育他生命的江西莲花县,在挚爱的亲人面前,被敌人割掉舌头的她,用脚趾蘸着淌到地下的鲜血,写出了“革命成功万岁”……
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投身的是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肩负的是人民幸福的重担万钧。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即无条件地对党的信仰忠诚、对党组织忠诚,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担当和人民立场的集中表达。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的忠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1927年,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份入党誓词,并带着新党员宣读:“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永不叛党”后来写入党章,一直保留至今。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将“忠实”规定为新分子入党的五项条件之一。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第一次将“对党忠诚老实”作为党员义务写入党章。
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有时甚至超过18小时。1972年周恩来患病以后,只要身体尚能支持,他就坚持工作。从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共做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到1975年6月,他的体重只剩下30.5公斤。这期间,除了批阅、处理一些文件外,他同中央负责人谈话161次,与中央部门及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55次,会见外宾63批,在会见外宾前后与陪见人谈话17次,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医院开会20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谈话7次。
对党忠诚,源自坚定信仰;不负人民,发自为民初心。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对党忠诚本质要求是不负人民,不负人民就是对党最大忠诚。“最后一碗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淮海战役中,人民军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解放区先后有543万人民群众奋勇直前,平均一名解放军战士身后有9名普通百姓支援战斗。男女老少齐上阵,给解放军送军粮、送衣被、送武器、运伤员,仅小推车就有88万多辆。陈毅元帅曾经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述了这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以上四个方面,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牺牲,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艰苦工作,他们既不想升官发财,又不为名为利,一心为了劳苦大众与人类解放事业不知疲倦地埋头苦干,他们的身上表现了人类最崇高的道德,他们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值得我们永远敬仰。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历经百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人口大国、具有全球最大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过去取得成功的精神密码,也是未来我们党能够继续成功的精神利器。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根本标识。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集中表达和鲜明标识。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根本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党的目标和宗旨,伟大建党精神生动诠释了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三)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的根本源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深刻表达了这些精神所共有的价值取向与精神渊源,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
(四)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根本动力。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自我建设实践中、成长于中国共产党救国富国强国的国家建设实践中,通过党的百年光辉奋斗历程具体体现、通过党的巨大历史成就充分彰显。
四、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传承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承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熔铸精神之魂。理想信念既是战胜千难万险的“胜利之钥”,也是淬炼奋斗决心的“精神之钙”。
回首峥嵘岁月,我们党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千千万万党员心中的远大理想和对革命信念的坚定执着。
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人锲而不舍地实干、驰而不息地奋斗。把个人追求成功的奋斗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理想追求,做时代前列的奋斗者、开拓者、奉献者。
(二)以坚实的群众基础厚植为民之心。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人的脚不能离开大地,只有头顶蓝天,脚踩大地,才能踏踏实实地在现实中行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强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一真挚话语,深刻彰显了我们党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一如既往的赤子情怀、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坚持群众路线法宝不能丢,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增强自身的厚重感。
(三)以深厚的知识功底锤炼干事之能。“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是成长之梯、成熟之源、成才之道。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善读“无字之书”。“无字之书”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科学的方法。人生必须拥有四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液的骨气、刻进骨头里的坚强。要善读修养、群众、实践这三本“无字之书”。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就是说,我们读书学习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书斋里,而是要走进生活,走向实践,要能解决真问题。孜孜以学,贵在致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同时更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坚持知行合一,将学习成果用于实践,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在实干中增强本领,在实践中悟真理悟真谛。
(四)以坚韧的意志品格成就事业之基。坚毅是一种对于长期目标的热情和为之百折不挠追求下去的韧性。具有坚毅品格的人在面对挑战时会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在遭遇挫折、失败和瓶颈期时,能继续保持对追求目标的热情和努力。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党的伟大成就是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用艰苦奋斗换来的,伟大的建党精神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把蓝图变为现实,将改革进行到底,无不呼唤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奋斗精神,无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五)以坚强的心灵体魄培育刚健之元。一个人立身处世做事业,既需要有强大的心灵,也要有强健的体魄。强心是灵魂,强体是基础。
坚定的信仰,坚韧不拔的意志,奋发向上的勇气,这些都是强大心灵的表征,但有赖于强健的体魄。强大的心灵意味着前进的方向和精神力量,强健的体魄意味着健康体质和强筋壮骨,两者都不可缺少。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凡事贵在持之以恒,强心与健体,都需要一以贯之的修身锻炼。
(六)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深扎良心之根。“有才无德,其行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就难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远大的理想追求。中华民族一向倡导为人修德,《尚书》就有“德惟治,否德乱”的记载。孔子在《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小成靠智,大成靠德。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明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修好大德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守公德。公德就是公众之德、公权之德和工作之德。严私德。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
结语: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