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颂》

——献给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班海滨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率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们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告诉大家:“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一眨眼快10年过去了,在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说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我们更加深深地感受到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艰辛,更加深深地感受到为什么人们都说,只有历经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之梦有如此深切的渴望;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之梦的时代意义。是伟大的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描绘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三句诗: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把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圆梦图景,展现于几代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辉煌,令人感慨、催人奋进。今天,我们就循着习总书记的诗序,共同叙说这段艰难且辉煌的历史进程中那些感天动地的圆梦故事。

追 梦
  中华民族的昨天,已经凝结成“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历史印记。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首诗的下一句是什么。“而今迈步从头越”!如果说前一句是严峻,这后一句便是豪迈!在中国人民追寻复兴之梦的雄关漫道上,始终传颂着一首首从头迈越的撼世华章。
  下面要讲的这个故事,发生在1935年6月红军长征中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时,红三军团一个连队的炊事班里。
  一、雪山的篝火
  1935年,长征途中的红三军团开始翻越海拔4500米高的夹金山。连队炊事班的任务就是走在连队的前面,点燃篝火为连队的同志们煮上一锅仅仅是飘着几片野菜的热汤。在这雪花纷飞,天寒地冻的雪山之巅,炊事班点燃的这慢慢升腾起的篝火,让整个连队为之振奋,让饥寒交迫中的战士看到了希望的光芒。可是当连队就要翻越大雪山的时候,为他们点燃篝火的炊事班的同志们却先后告别了大家,永远地留在了本来完全可以翻越的大雪山上。全连的战士都胜利地翻越了雪山,只有炊事班的同志却因冻饿而先后牺牲,这似乎不可思议。可这个饭盒和刻在上面的七个名字却告诉我们什么是追寻,什么是壮丽!
  16岁的战士小糖豆把自己的半缸菜汤,倒进了重机枪手的饭缸里。还笑嘻嘻地告诉别人自己有糖。可当指导员来到已经停止呼吸的糖豆面前,看到他手里攥着块糖捂在胸口,就剥开糖纸想放进他嘴里,可手在半空中僵住了,糖纸里,只是块光溜圆滑的小石子。其实在糖豆的旧饭盒里,装的全是小石子。
  为了让连队的同志们能喝上青稞汤,战士冲天炮始终背着几十斤重的石磨。直到牺牲,嘴里含着的却是班长硬塞进他嘴里的半根干辣椒。
  风雪天,被打湿的干草点不着篝火。班长就不断地撕着已经是十分单薄的棉衣用棉絮来引火,直到僵硬地倒在雪地中。
  就这样,炊事班牺牲的同志谁也没有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人们为了永久地纪念他们,为他们取了这些饱含深情的名字。就是要让千万红军将士中的这些无名英烈,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激发后来人圆梦的力量。
  二、延安的惊雷
  毛泽东1945年秋在重庆谈判间发表了题为《七律·重庆谈判》的诗。其中的两句:“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反映的背景就是1940至1941年期间,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的包围封锁,把延安营造成一个时代的先锋,营造成孕育新中国的摇篮。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1941年发生在延安的那个惊雷的故事。
  1941年6月3日下午,边区政府县长联席会议正在边区政府小礼堂召开。突然一声巨响,雷电穿入会议室内,击中廊柱,造成一死七伤的悲惨伤害。6月5日下午,在延安城南外广场举行追悼会。谁料这次自然伤害事故传到边区老百姓口中,却变成了发泄对政府、对共产党不满情绪的某种天意。老百姓不满的主要原因是边区农民的公粮负担太重。1941年人均要负担1斗4升8合(约45斤),占年收获量的13.85%。而当年边区农民人均粮食拥有量仅为1石1斗1升(333斤/年),缴纳公粮后,人均余粮不足1石,再扣除种子,农民实际粮食消费每天只有六七两(216斤/年)。平均数是如此,平均线以下的农民日子更加艰难了。加之1940年、1941年陕北整体年景都为平年,局部地区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导致部分群众生活发生极大的困难。甚至出现志丹县农民哄抢粮食,安塞县农民逃荒迁徙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1942年毛主席、党中央号召全面开展大生产运动,要求各级各类机关、学校、军队通过开垦荒地,多种经营,生产自救。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边区当年垦荒面积就超过了100万亩,其中军队承担20多万亩,约占22%以上。同时,边区先后三次开展“精兵减政”,减少行政机关人员职数,边区农民的负担明显减轻。使陕甘宁边区真正成为在陈毅元帅诗中所说的:“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的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中华复兴的希望象征。
  1940年3月爱国华侨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问视察团”先后访问了重庆和延安。这是电视剧《百炼成钢》中的一个片段。陈嘉庚发自肺腑地对毛主席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是对中国人民追寻复兴之梦的真实写照,这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之梦的历史印记。为什么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毛主席的解释更是高屋建瓴,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率领全国人民实现圆梦大业的根源所在。
  三、支前的小车
  同样是追寻复兴之梦中人民大众的故事。有这样一组令人深省的数据:当年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区人民支前的民工就有540多万,使我60万参战大军每一个人的身后就有9位民工在做后勤保障。其中小推车共有88万辆,若把这些小推车两辆排一排足可以从南京排到北京。而南京到北京的直线距离是900公里。淮海战役中后勤供给任务的80%就是这88万辆小推车完成的。下面就让我告诉大家一个仅占这88万分之一的支前小车的故事。
  在荷泽冀鲁豫边区纪念馆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村民朱兆忠捐献的一辆太平车。(照片)1948年冬天,他推着这辆太平车支前回来的时候,身上只剩下了单衣裳,妻子问他:“你的棉袄呢?”他说:“卖了,买火烧吃了。”妻子感叹的说:“推着一车粮食,还要卖衣裳吃饭,共产党不坐江山天理不容。”
  在淮海战役中,数百万操着不同口音的支前民工,从四面八方赶往战场。他们小车上就装着大米,肩上扛着白面,自己却吃着红高粱、红辣椒、红萝卜咸菜。他们的小车上就装着军鞋,可很多支前的民工自己却光着脚推着小车送军鞋。这些民工中有的在严寒中被冻掉了脚趾头,却没有人动小推车上一只鞋。看到这些民工的脚,我们的战士都手里抱着军鞋痛哭。
  沂蒙山区自古贫困,衣服就是最富贵的财产。按做一双鞋3尺布计算,孟良崮战役中要做十万双鞋就需要30万尺布,而这些布几乎都是沂蒙山的老百姓撕了自己的衣服大襟、褂子才凑齐的。
  有人计算了解放战争中包括淮海战役在内的八次战役中歼敌人数和动用民工日数的账:八次战役平均算下来,不包括其它财力和物力,每歼灭一个敌人需要人民出工297.3个!这是一个伟大的数字,但却没有几个人留下名字。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民政部门有一个不完全的统计。仅孟良崮战役,受伤和立功的沂蒙百姓就有11.7万,而孟良崮战役参战的官兵才30万。
  粟裕将军说,老百姓为了支援前线不惜倾家荡产。陈毅元帅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最后一碗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打老蒋”。这首传唱在支前路上的歌谣和解放区的老百姓提出的口号:“为了前线,毁家支前”。共同汇成了实现建立人民新中国之梦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骡马没有草吃,老百姓毫不犹豫就把自己屋顶的麦秸拆下来给马吃。孟良崮战役中部队要过河,年仅22岁的妇救会会长李桂芳就带头跳进齐腰的水中,和村里的几十妇女们用自己的肩膀搭起了人桥。天亮了,人们发现,从人桥到孟良崮山下的山石上都刻着李桂芳的名字。其实,战胜国民党王牌军的胜利之梦,早就在妇女们搭起“火线桥”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
  是千千万万个朱兆忠用手中的小推车送来了胜利的期望,推出了胜利的喜讯。千千万万个李桂芳用自己的肩膀搭起了胜利的桥梁,铺出了胜利的大道。这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追梦的奋斗步伐,这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之梦的力量源泉。
  习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追梦路上支前小车和“火线桥”的故事就是这一真理最好的佐证。

铸 梦
  中华民族的今天,已经并在继续铺展着“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壮丽画卷。打江山的追梦中,人民是苍天。建江山的铸梦中,人民是大地。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下面这一个个铸梦的故事,赓续着追梦的恢宏历史,继续向全世界宣告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创造出的无数时代奇迹。
  一、“溜索桥”的梦
  同学们有谁知道,人们常常形容的“地无三尺平”,说的是我国的哪个地方。贵州!在贵州水城县营盘乡红德村,长年被一个称为“乌蒙大裂缝”有140米深的峡谷隔断了出山的路,村民又把这里称之为“断头路”。红德村的3369位村民出村,孩子上学都必须经过这个峡谷。能有一座桥,成了全村祖辈百十年的梦想。2001年7月,44岁的郭芬书联合村里另外两家村民,共同出资修建了由一根粗钢筋绳、一个吊篮、一根尼龙绳和若干吊环组成的第一条溜索桥。一年之后,村里又加建了第二条溜索,从此这两条溜索便承担着红德村全部村民的出行需求和孩子们上学的通道。2012年4月,使用溜索出村的报道引起社会巨大反响,水城县政府筹资160万元在这个峡谷之上修建了这座长38米,宽9米的弯龙桥。可是贵州人的造桥梦却远没有停止在溜索桥成为历史的那一刻。
  同样是在“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与溜索桥形成世纪反差的是出现了这座当今世界的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大桥跨越云贵两省交界的北盘江大峡谷,与云南省杭瑞高速普立乡至宣威段相接。大桥全长1341.4米,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作为世界最高的跨江大桥,比国外最高桥梁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吉焦峡谷大桥(管道桥)高出近100米。北盘江大桥于2016年12月29日建成通车。2018年5月,北盘江大桥荣获第35届国际桥梁大会古斯塔夫斯金奖。 2018年9月,北盘江大桥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
  要说中国自己建造的大桥,大家最熟悉的当然要数武汉长江大桥了。
  1957年9月6日,毛泽东主席来到武汉,视察正在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走在即将通车的长江大桥上,毛泽东问大桥局的负责人:“有苏联专家在这里可以修这样的桥,如果没有可以修了吗?”大桥局副局长杨在田回答:“可以修。”“真的可以修了吗?”他又追问了一句。“确实可以修了!”杨在田充满信心地回答。就在这次视察一个月后的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胜利通车。
  其实,这已经不是毛泽东第一次视察武汉长江大桥,一年前的1956年6月1日,他就视察了还未完工的大桥。当晚毛泽东诗兴大发,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水调歌头·游泳》:其中大家记忆最深刻的一定是这两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在毛泽东已公开发表的诗词中,唯一吟诵过现代建筑的只有武汉长江大桥。也就在这次视察时毛主席还说:“将来长江上修上二十个、三十个桥,黄河上也修上几十个,到处都能走。”如今66年过去了,从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以来,长江上已建和在建桥梁超过200座。大大超过了当初毛主席提出的二三十座的畅想。仅长江干流上就有111座较大型的桥梁。在我们江苏段就有17座。黄河上面的较大型的桥梁也有109座。我们可以自豪地向毛主席汇报说,在长江、黄河上我们已经做到了“到处都能走”。
  今天的中国在桥梁建设上早已经一骑绝尘,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完全不属于一个等级。现在中国有100万座桥梁,公路桥80万座,铁路桥20万座;2020年中国公路桥长度已经达到66285.5公里,可以绕地球17圈。世界排名前500的大桥,中国占80%;前100名中有80多座在中国;世界大桥长度排名前10中有9座在中国,8座在大陆,1座在台湾;世界最高的桥梁排名前10名中有8个在中国;世界排名前10名的跨海大桥中国有5座;排名前10的斜拉桥中国有6座;排名前10名的悬索桥中国有7座。标准的“当今世界殊”!
  二、“复兴号”速度
  1909年10月2日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110年后的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建成通车。这个有着质变的百年之约,使京张高铁成为我国第一条采用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计时速350千米/小时的智能化调整铁路。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最高设计时速350千米/小时的高寒、大风沙调整铁路。2021年5 月京张高铁已经实现了全程5G信号覆盖。京张高铁时速由原来的35公里提高到350公里,用时从3小时12分缩短到50分钟。今天,从北京到冬奥会张家口的赛场间只需47分钟,1小时就可走进奥运小镇的各个比赛场馆。看看我们“G2022-雪之梦号”的冬奥专列吧,她已经成为展现中国高铁领跑世界的国家名片。现在中国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最高运营时速达到486.1公里,刷新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突破4万公里,实现了从0到绕赤道一圈的突破,稳居世界第一!这已经不仅仅是雪之梦的再现,而成为人类之梦的再现!
  三、百年“一号线”
  南京人说到地铁,无人不知地铁一号线。1984年,由玄武区20位人大代表提交了“南京市兴建地铁的设想”的议案。2005年5月15日,南京地铁1号线开通观光运营,当年9月3日在抗战胜利纪念日60周年之际正式开通运营。可要说到地铁一号线也有着百年的历史,你一定不信。可,这是事实!
  比中国第一铁路京张铁路1909年10月建成通车还要早近10年,1909年1月,南京的第一条城市铁路——“宁省铁路”就建成通车了。于是,南京人就把它比喻成今天南京地铁一号线的前身。
  1912年(民国元年),“宁省铁路”更名为“江宁铁路”。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孙中山由上海乘坐沪宁铁路列车抵南京后,就是改乘市内小火车直达两江总督署(就是现在的东箭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7年(民国16年),“江宁铁路”更名为“京市铁路”。
  1949年,南京解放后,小铁路改称“宁市线”,由于该铁路纵贯全城,经过市区道口达30处之多,直接影响到南京市的交通安全和环境建设。1958年11月28日,拆除了在南京市内运行达50年之久的小铁路。
  64年过去,南京的轨道交通已经从当年仅有的一条小铁路,发展成占居世界城市地铁12强中的第10位。南京还是全国唯一一个所有区县都开通地铁的城市。截至2021年底南京轨道交通里程427公里,全国排名第6,客流量全国排名第10。
  你知道全国最大的地铁站在哪里吗?答案可能有些出乎意料,既不在北京,也不在上海,而是在南京,即新街口站。一般的地铁站只有“A”、“B”、“C”、“D”四个出口,但新街口站拥有足足24个出口,说是“地下迷宫”也不为过,别说是外地游客,就连地道的南京人也有可能被绕晕。
  不久的将来,南京将重点构建市域快线、城区干线以及中运量轨道三个层次的轨交线网,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1200公里左右。其中市域快线总长将达到380公里,其服务于南京都市圈通勤,可以与高铁站和地铁站进行换乘,速度介于高铁和地铁之间。
  百年“一号线”记录着南京地铁的历史发展,也浓缩着中国轨道交通的时代变迁。当人们真正把自己的梦想从幻想变成现实,敢于用100年来作为某项建设事业发展速度的衡量单位的时候,南京地铁一号线华丽的百年转身史,就会成为最好的参照系。
  习总书记对中国人民铸梦的伟大成就和灿烂前景作出了精辟的总结和瞻望:“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只要14亿多中国人民始终手拉着手一起向未来,只要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心连着心一起向未来,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护 梦
  中华民族的明天,必然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从来没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的事实。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多少年来,有多少人,默默无闻地用热血和生命为我们护佑着这来之不易的追梦之果和圆梦之路,为我们撑起迎接长风破浪辉煌时刻的那一顶蓝天。
  在这些不同年代的护梦人的故事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士们,那些我们最忠诚、最可信、最可靠、最可爱的护梦人。
  一、难忘的“回家”之路
  1952年2月1日,毛主席对驻守新疆的10万将士发出了这样的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在世界军事史上,大概没有谁会把一道军事命令写得这样富国有激情和诗意。
  要讲驻守新疆的10万将士坚决执行最高统帅命令的故事。我们就从70年前的那个夜晚说起。就在经过一整天十几个小时的拼命耕翻,战士们扛起砍土镘,准备踏上回“家”路的时候。大戈壁的夜空一尘不染,星光灿烂,脚下的石砾闪着银光。但很多人发现自己怎么也看不清路了,看不清周围的一切了,眼前只有蒙眬和无边的黑暗。开荒一个多月了,官兵们天天只是啃着咸菜蘸着盐水就着辣椒面,很少见到青菜,愈来愈多的人患了夜盲症。老八路出身的连长瞪着不管用的眼睛大叫:“谁能看清路?”一个年轻的战士挺身而出:“我!”“好,你带路!”把拉犁的绳子连接起来,三个排的战士紧紧地抓住绳子,一路踉踉跄跄向数里外的地窝子营地走去。开饭了,战士们欢呼起来——因为他们发现饭盒里的热汤上面漂着几片青菜叶!连长却一脸凝重地站起来叫大家安静。他说,后方送来的青菜不多,缓解不了夜盲症问题,为了保证我们下工能找到回家的路,我建议把青菜集中给眼睛最好的年轻同志吃,大家同意不同意?同意!天地间响起雷鸣般的一声大吼。连长带头,战友们排着队,把汤里仅有的青菜默默挑到那个年轻士兵的饭盒里,那位稚气未脱的战士捧着满满的饭盒哭出声来。后来在大漠月夜里,人们总能看到一条绳子串起来的盲人般的队伍在大漠上行进。他们衣衫破烂,肩头红肿,手脚上全是伤痕和血泡,他们脸色漆黑,肤色漆黑,眼前更是一片漆黑。但他们却扯着嘶哑的嗓子齐声高吼:“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队列最前面的那双眼睛,此刻充满泪水又无比明亮。
  如今,这10万大军已经长眠戈壁大漠,所剩无几。但那双最明亮的眼睛依然明亮。这里的人珍视历史的光荣甚于今天的光荣,这里的精神世界像天山之巅和银冠一样闪闪发光。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梦想就是祖国的梦想,实现这崇高梦想就是要把自己献给这无垠的大漠,融进那嘹亮的军歌。
  二、难忘的“老兵”之歌
  在上一个故事发生10年之后,一首也是唱响于天山脚下的歌像春风般地唱红了全国。
  五位当年首唱这支歌的老兵,50多年后,又一次穿上当年的军装,用歌声给我们讲起这段他们难忘的经历。
  1962年8月1日,阿拉马力边防站第一任站长高立业带领10名官兵,牵着3峰骆驼,扛着两把铁锹,背着一口锅及一些简单的行李来到了卡拉乔克山这座荒凉的雪山孤峰。住无房、行无路、吃无菜、喝无水,官兵们面对大山不低头、面对困难不退缩,在四面环山的向阳坡上,挖地窝、搭帐篷、建家园。
  1963年,时任伊犁军区宣传干事的李之金到阿拉马力边防站蹲点,被官兵们“三峰骆驼一口锅、两把铁锹住地窝”的忠诚戍边精神所深深感动。他把周围同志们的思想言行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了下来,形成了《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首歌的歌词。这首歌很快就从阿拉马力边防站唱遍了边疆,唱到了北京,又传遍了全中国,而且一唱就是59年。用歌声唱出人民战士忠于党的心声,已经成为建军95年来人民子弟兵彰显忠诚的一种特殊的常态。因为在边防战士的心里,听党的话就是为了圆梦。
  三、难忘的“海拔”之神
  有一首军旅歌曲叫《战士的海拔》。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首歌的歌词,体会一下什么是我们边防战士的精神海拔。
  “登上这四五千米的哨卡,战士每天都在挑战海拔。海拔是云彩上不去的高山,海拔是鸟儿飞不过的悬崖,海拔是冰雪化不掉的四季,海拔是草木不发芽的山洼。高原海拔,战士说没有那么可怕。头痛难忍时我用背带捆扎,谁担心太阳会灼伤面颊。彻夜难眠时我与星星说话,谁在乎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守卫这海拔四五千米的边卡,战士伸手就能摸到月牙。海拔是氧气上不去的雪域,海拔是饭菜煮不熟的气压,海拔是山羊立不住的达坂,海拔是风沙尽情的玩耍。
  边关哨卡,战士说没有什么可怕。呼吸困难我会张大嘴巴,谁管它忽高忽低的血压,寂寞难耐时我把嗓子喊哑,谁记得多少回梦中想家。”
  现在让我们再看两段中央电视台记者走访守卫高原哨卡官兵的视频。真切地感受他们护梦的艰辛和精神的伟大。
  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高原海拔边关哨卡,造就了战士的忠诚、战士的高大,战士永远在精神高地,海拔永远在战士脚下”。
  习总书记对人民军队的忠诚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不论何种艰难困苦的场合,坚决完成党赋予的任务,靠党指挥枪的原则,靠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靠信仰和信念结成的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对党的忠诚”。这就是我们的护梦人的精神海拔,这是中国梦得以变成现实的思想根基。
  今天所讲的这几则关于追梦、铸梦、护梦的故事,仅仅是中华民族圆梦大潮中的几朵浪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这就是我们讲圆梦故事的出发点和归宿。
  习近平总书记说:“对百年奋斗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奋斗历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这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在不懈地奋斗前行。作为新时代的圆梦人,我们今天为昨日的圆梦高歌,就是为了夯实自己明天圆梦的方向和目标。我们今天为明日的圆梦鼓劲,就是为了让后天的圆梦丰碑上也镌刻进我们这一代人的热血和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