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桂松年
同学们,“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永远和人民为伍、与时代同行,人民军队始终是锻造时代英雄的大熔炉。今年,我们将迎来这支英雄军队建军95周年的辉煌时刻。同学们不会忘记,在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的10面代表英雄部队的领队战旗,更不会忘记在2019年庆祝建国70周年大阅兵上120面英雄部队的战旗组成的浩浩方阵。他们见证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扬名英雄、赓续前行的民族记忆。凝视一面面写着勇士英名的战旗,一支支传承着先辈基因的雄师,随着他们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着党和人民的检阅,人们不禁会问:虽然战火硝烟早已散尽,可在人们的记忆中,为什么战旗依然壮美如画?那战旗,担负着激情岁月里人民的嘱托,那战旗,承载着过往今来中国家的命运,那战旗,记述着全军将士强军的夙愿,那战旗,挥洒着苦难辉煌中浴血的荣光。我们说:勇武血性、家国担当、敢于亮剑、励志图强,始终是这面战旗上如血的基因和不变的底色。现在就让我们循着这辉煌的战旗,去阅读英雄军队的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感天动地的华章。
同学们,讲到血性,我们不得不说到建国第一仗中的英雄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在坚守小高岭阵地中,当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同归于尽,用年轻的生命践行着:“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钢铁誓言。志愿军总部授予杨根思“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并命名3连为“杨根思连”。这是我军第一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连队。
“永远做打赢的那一个”是新时期杨根思连践行“三不相信”誓言的连魂。2002年“杨根思”连所在旅列装步战车,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全连官兵叫响了“靠提高科技素质攻克新的堡垒”的口号。过去曾是连里“武状元”的“标兵班长”武胖,刚接触新装备时,如同“壮牛掉井里——有劲使不上”。训练不冒尖,还有脸当“杨根思班”班长吗?武胖暗自把自己“臊”了一番。此后,他拼命地为自己“充电”,在半年时间内就掌握了新型步战车通信、驾驶、射击三大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撰写了《装甲机步班(组)战斗组织与实施》等十多篇教案和理论文章,成为这个部队唯一一名参与编写“某型战车教程与规范”的士官,武胖只是连队新型军事人才的一个代表。短短两年时间,全连官兵100%取得了二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年度训练成绩优良率达到了100%。新装备列编的第一年,该连就以全旅第一的成绩通过军区考核,顺利实现单车形成战斗力的目标。
近几年来,“杨根思连”所在旅派出千余名官兵组成两支分队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维和集训时,排长杜希林把刚生产不久的妻子送回娘家,毅然背起行囊返回部队;维和期间,下士刘胜锋接到父亲患肝癌的消息,他擦干眼泪化悲痛为力量,和战友坚守在执勤一线……该连指导员介绍说:赴南苏丹维和官兵中,“80后”有10人,“90后”有32人,其中60%以上是独生子女。
2016年,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爆发激烈交火,杨根思连在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的“105车”迅速进入一级战备,在连战斗编成内执行警戒监视任务。已执勤一天的下士李磊主动请缨,要求继续留在战位。原本未安排当日执勤的杨树朋也主动找到连长王震,他说“现在那里交火激烈,很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炮手,让我上吧!”李磊、杨树朋在执行难民营封控任务时突遇袭击,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李磊作为预备党员,还差5个月就能光荣“转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微弱而坚定的声音对战友田飞衡说:“班长,我这辈子就交给党了。”
汶川特大地震时,“杨根思连”以为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千里昼夜驰援,冒着山体滑坡、桥梁垮塌,余震不断的危险,率先深入重灾区。在没有山路的陡峭岩壁上救下年迈的老人;在暴风雨中爬上屋顶用身体为百姓堵漏挡雨;在河流上战士们排成了一道铁索人桥,让孩子们在他们身上一个接一个地爬过去。“杨根思连”再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
几十年过去,这支英雄的连队始终传承着老连长血性阳刚的战斗作风,坚持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根本宗旨,“杨根思连”的战旗在强军的征程上永远书写着不变的英雄本色。
接下来我给同学们讲述的是两位来自 “黄继光班” 的大学生士兵的故事。一位是从“文状元”到“武状元”的向祺,另一位是由“地震男孩”成长为“黄继光班”传人的程强。
向祺曾是宜昌市夷陵区理科的高考“状元”。他毅然选择携笔从戎,先参军到部队锤炼,再回大学深造。在央视《军旅文化·大视野》强军故事会节目里,他讲述了自己一口气做372个俯卧撑的故事。初入军营的向祺做事有些眼高手低,总带着几分傲气。没多久,指导员余海地便找上门来。与指导员促膝谈心之后,向祺表示要丢掉傲气,丢掉“文状元”的帽子,立志要当“武状元”。不到四个月,向祺就迅速完成了转变。他自主加训,在完成基础训练课目的同时,积极参加连队组织的新兵比武,与连队尖子同台竞技,并入围多个基础课目的决赛,部分项目夺得第一;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就向身边的“兵专家”请教,积极申请参加班战术课目示范,主动当起小教员为战士答疑解惑。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文弱,向祺利用夜训机会,与友邻的三排“抬杠”,要来一场俯卧撑大比武。在战友们的喝彩声中,向祺很快做完了100个俯卧撑,他是所有参赛队员中年龄最小、个头最小、身板最弱的一个,但他坚持到了最后。向祺用372个俯卧撑赢得了掌声,状元兵也终于成为战友们心中的“小老虎”。
说起程强,还需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说起,他的老家什邡市是震中的重灾区,在他和家人陷入恐慌无助时,15名写下遗书的空降勇士,从5000米高空一跃而下。一朵朵伞花和那面飘扬在废墟上空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旗帜,给灾区百姓带来生的希望,也给程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送别救援部队,当时12岁的程强把“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条幅举过头顶,成为蓝天利剑的梦想。高考一结束,程强就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军,加入到了向往已久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为了进入这支英雄连队的尖刀班“黄继光班”,从入连第一天起,程强就暗下决心。蹲离机、跳垫子、上平台、拉吊环……三肿三消,才能上云霄。伞训中,别人做1遍的动作,程强坚持做3遍,别人休息时,他单独给自己“开小灶”。就这样,他完成了多种地形、多种机型跳伞训练,练就了过硬的军事素质。当年的“地震男孩”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空降兵战士,他也如愿进入了“黄继光班”,成为连队第3655名英雄传人。并在黄继光英勇牺牲65周年纪念日,被任命为“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2019年,程强和几名战友通过竞选进入庆祝建国70周年大阅兵集训队。集训初期,他们遭遇了诸多挑战——肩膀挂枪带容易滑落,正步踢腿时脚尖习惯上翘……班务会上,他想到黄继光曾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不立功不下战场”,我们要把阅兵当作打仗来准备。程强给战友们鼓劲,也给自己打气:“我们‘黄继光英雄连’的兵,只能向前冲。”不懈地努力,换来脱胎换骨般的成长。在方队考核中,程强连续拿下“进步之星”“军姿标兵”多项荣誉,所在排面先后5次夺得“军事训练优胜排面”流动红旗,9人被评为训练标兵。“黄继光班”的荣光与精神被他们带进了阅兵训练场,带进了天安门广场。2020年9月,程强成功考上军事院校。离开前那晚,他把自己的被褥搬到黄继光老班长的上铺,心里充满了留恋与不舍。“能走到今天,是老班长黄继光给予我无尽的勇气和动力,今后无论我到哪,都会记得自己永远是‘黄继光班’的一个兵。”
从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故事里,我们看到黄继光的后来者们始终以做“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革命军人的行动,续写着自己“永远在英雄的行列中看齐”的军旅芳华。
进入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营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为中心的群体战斗英雄雕塑。塑像下方底座镌刻着这支英雄部队的战斗历史。在这里,朱老总题写的“舍身为国,奉献为民”的董存瑞精神刻入“董存瑞奖章”,成为这支部队官兵在部队工作的最高荣誉。
“当兵不得块‘存瑞奖牌’,我们谁也不甘心!”在战士心目中的“存瑞奖牌”是旅里为纪念老班长董存瑞设计的奖牌。每年5月25日英雄牺牲的这天,该旅都要举行“存瑞杯”军事专业大比武,并为取得第一名的训练尖子颁发“存瑞奖牌”,一批批训练尖子由此脱颖而出。“董存瑞奖章”获得者、6营指挥连指导员彭齐是位大学生干部。刚来到这支部队当排长,在第一次随队开赴演习场途中,彭齐接到母亲突发心脏病的电话。由于当时连队干部少,彭齐决定演习结束后再回家探望。带着对母亲的忧心牵挂,彭齐在演习中带雷达车捕捉炸点,成功率达到95%以上。演习行将圆满结束,彭齐又收到了一个电报: 母亲病情恶化;父亲由于过度疲劳,加之精神打击,突发脑溢血,昏迷不醒。最终,当彭齐带着部队的嘉奖,急匆匆赶到家时,父母都已离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爸妈活着时,都为我参军到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而高兴,获得‘董存瑞奖章’是董存瑞传人的最好标识,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告慰。”自行加农榴弹炮二营四连连长杜明磊是大学生入伍,因为训练成绩优异提干。经培训后回到部队,面对更换的新式自行火炮,他硬是在9个月内啃下了10余本专业教材,整理了2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熟练掌握了5个专业多个号位的操作原理和流程。任连长以来,他先后2次在“存瑞杯”军事比武中获得“存瑞奖牌”。近几年来,这个旅在集团军以上比武竞赛中,先后夺得15个团体第一、50多个单项第一,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70多年的坚守、继承和发展,这支部队把董存瑞精神融入到新的时代命题,形成了以“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最光荣”为核心精神,以“把心交给党的忠诚信仰”“舍身炸碉堡的英雄气概”“打狼要有真本领的胜战能力”“天塌下来也要完成任务的使命担当”“恨敌人恨到骨子里的斗争精神”和“为人民奉献一切的人民立场”为特质的新时代董存瑞精神。品读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我们就想起在董存瑞部队一直流传的这样一段话:“训练场上想起董存瑞,优良成绩排成队;困难面前想起董存瑞,迎难而上不后退;抢险救灾想起董存瑞,勇往直前不畏惧;战斗时候想起董存瑞,英勇杀敌大无畏;老班长董存瑞,一面红旗放光辉”!尽管英雄已经远去,但他的精神已经积淀成为人民军队的集体性格和文化品格,并不断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后继者身上传承,在战旗上散发出胜战的光芒!
革命英雄主义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克敌制胜的精神源泉,是需要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围绕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一段时间以来,以“推测说”质疑英雄甚嚣尘上。其不单污蔑诋毁英雄,同时也伤害了长期颂扬英雄的热心人与社会良心。开国将军陈仁麒一生最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发现和宣传了英雄董存瑞。他多次造访烈士之家慰问,并一直在经济上和学业上给予烈士的妹妹以资助,帮助她完成大学学业。陈将军在临死前还留下遗言,追悼会一定要有董存瑞的亲属参加,并为此陈将军追悼会推迟了5天。与董存瑞一同执行爆破任务,并见证董存瑞牺牲的郅顺义生前就对社会上评价英雄“过于随便”提出过忧虑,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大讲特讲董存瑞的故事。面对“推测说”,董存瑞的教导员宋兆田、董存瑞事迹报道者程抟九、董存瑞所在部队政委汪占军、董存瑞妹妹董存梅、董存瑞烈士陵园原主任吕小山等义愤填膺,挺身而出,主动拿起法律的武器,为英雄正名,为历史正源,为社会良知讨回公道。捍卫英雄与抹黑英雄,是一场固根与拔根、铸魂与蛀魂的生死战。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不能退也退不得。只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常补红色营养,争当红色传人,才能打赢意识形态斗争的“上甘岭战役”。
“硬骨头六连”是1939年3月,以14名红军骨干为基础在河北省雄县组建,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炮火的洗礼与和平时期艰巨任务的考验,战功赫赫、英雄云集的光荣连队。1964年1月,“硬六连”因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1984年,中央军事委员会向该连颁发“发扬硬骨头精神,开创连队建设新局面”锦旗。1985年6月,因在边境反击战中战功卓著,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该连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
习近平主席心系基层、情系官兵,对“硬骨头六连”一直十分关心。2004年,习近平专门出席连队命名40周年纪念大会,亲切看望连队。2014年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时,习近平接见连队时任指导员,向全连官兵表示亲切问候。2020年,“硬骨头六连”全体官兵满怀深情给习主席写信,汇报他们移防以来工作、学习等方面情况,表达牢记习主席嘱托、发扬光荣传统、矢志强军打赢的坚定决心。1月18日习主席给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
我们知道“三股劲”“四过硬”是“硬六连”精神的总结。即: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的与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战备思想硬、军政纪律硬的。“硬六连”之所以成为全军的标兵,铁心向党,善打恶仗、作风过硬,成就了钢铁般的连队。在“硬六连”有一个共识:六连全面建设过硬,是战士们干出来的;六连战士过硬,是干部带出来的;六连干部过硬,是党小组、支部管出来的。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过硬,才是硬六连的硬根子。六连党管干部的“高招”在于:干部调进要开“接风会”,调出要开“洗尘会”,会上不说客套话,而是提要求、指问题、送净言。这一好传统六连坚持了几十年。我们通过硬六连的一场“洗尘会”来体会淬炼硬功在全连上下的坦诚、同心、责任与真炽。指导员冯杰,副连长涂恒智在“接风”“洗尘”会上分别接受全连党员和干部战士提出的60多条意见与建议,都被他们认真记入工作日记,作为鞭策与连队全面建设的努力解决的方向。近10年连队先后有10名优秀班长直接提干,25名战士考上军校,32名官兵受到军以上的表彰。
“硬骨头六连”是支具有的光荣传统和英雄辈出的连队,年轻的六连战士背负连队的荣耀,感悟前辈的勇武,践行着新时代英雄之路。在“硬六连”拉练中,以战争年代命名的排旗、班旗迎进帐篷,这是连队开展的战斗英雄、战斗荣誉、战史战例进排入班活动。每天走进班里的战士看到这些,每个人都会受到感染,想英雄、学英雄、比英雄、做英雄。
从年轻的战士对“英雄”的理解与表达,我们不难看得出这些90,00后的战士从“硬六连”先辈身上体验拼搏牺牲精神,从严酷实战训练锻造胆识血性,从日常战备养成认知平凡与伟大,从而体会“英雄辈出”绝非凭空而来,锻造“英雄”的时代与根植土壤是需要自身的努力与付出。身处和平年代,濒临大海,未来战争一直涌动在风口浪尖,无惧风雨,勇敢亮剑,挥洒血汗、超越极限,突破一个个“不可能”的常态,为胜战的英雄创建展露的平台。
“硬六连”告诉人们:英雄不是神,不是孤独的个体,英雄集体是由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在共命运奋争中的平凡人;危难之中显身手,困境之中出英雄。大义担道是因我们浓重的家国情怀,勇于担当是因我们流淌的英雄血脉。年轻的战士们从心里设定了自己英雄的坐标,表达出“既然我们承载了‘硬骨头’这份荣誉,就应该为之付出更多”的心愿。
“硬骨头硬在哪”这首《硬骨头六连连歌》,高扬在“硬六连”的营区里、演兵场、旗帜上,应答着时代的召唤,激励着全连官兵在强军的道路上再创新功。
硬骨头硬在哪,铁血丹心听党话,战斗精神挥征程,从不言败敢拼杀。硬骨头硬在哪,铁甲雄风守天下,军事过硬武艺精,沙场夺魁任摔打。硬骨头硬在哪,正步人生旗如霞,纪律严明作风硬,一路光荣又出发。硬骨头硬在哪,支部团结力量大,战友相亲又相爱,迈开世纪新步伐。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长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讲英雄、学英雄、做英雄,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变的主旋律,永葆战旗本色,永随英雄步伐,是我们这代年轻人不懈的追求。在每年应征得八十万入伍新兵中,大量在校大学生响应党、国家、军队的召唤走入军营,投身国防,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为实现强国强军梦而奉献出自己的赤诚与担当,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榜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争做新时代的举旗人,让鲜红的战旗在祖国的大地上永远飘扬。在见贤思齐、崇尚英雄、尊崇先烈的时代大潮中,增强我们的“志气、骨气、底气”,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战斗精神和代代赓续的红色基因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永放光芒!
一、永远做打赢的那一个
——“杨根思连”的血性诗篇
同学们,淬炼勇敢坚毅的品格、血性阳刚的气魄,这是当代年轻人都需要补上的一课。现实生活中靠脸卖萌、男性娘娘腔现象已经成为被社会唾弃的诟病。社会是需要包容,但精神脊梁的挺立永远是社会包容的首选。从古罗马贵族崇尚奢华享乐后的衰败,到八旗子弟玩物丧志后的堕落,历史一再告诫我们,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人有了尚武精神和血性阳刚,一个民族发展兴旺才有希望。在大家的成长路上,可以有明星作伴,但决不能丢失英雄的气概与精神引领的偶像。以身许国、血气方刚的人民子弟兵永远是我们崇尚和学习的榜样。同学们,讲到血性,我们不得不说到建国第一仗中的英雄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在坚守小高岭阵地中,当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同归于尽,用年轻的生命践行着:“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钢铁誓言。志愿军总部授予杨根思“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并命名3连为“杨根思连”。这是我军第一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连队。
“永远做打赢的那一个”是新时期杨根思连践行“三不相信”誓言的连魂。2002年“杨根思”连所在旅列装步战车,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全连官兵叫响了“靠提高科技素质攻克新的堡垒”的口号。过去曾是连里“武状元”的“标兵班长”武胖,刚接触新装备时,如同“壮牛掉井里——有劲使不上”。训练不冒尖,还有脸当“杨根思班”班长吗?武胖暗自把自己“臊”了一番。此后,他拼命地为自己“充电”,在半年时间内就掌握了新型步战车通信、驾驶、射击三大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撰写了《装甲机步班(组)战斗组织与实施》等十多篇教案和理论文章,成为这个部队唯一一名参与编写“某型战车教程与规范”的士官,武胖只是连队新型军事人才的一个代表。短短两年时间,全连官兵100%取得了二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年度训练成绩优良率达到了100%。新装备列编的第一年,该连就以全旅第一的成绩通过军区考核,顺利实现单车形成战斗力的目标。
近几年来,“杨根思连”所在旅派出千余名官兵组成两支分队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维和集训时,排长杜希林把刚生产不久的妻子送回娘家,毅然背起行囊返回部队;维和期间,下士刘胜锋接到父亲患肝癌的消息,他擦干眼泪化悲痛为力量,和战友坚守在执勤一线……该连指导员介绍说:赴南苏丹维和官兵中,“80后”有10人,“90后”有32人,其中60%以上是独生子女。
2016年,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爆发激烈交火,杨根思连在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的“105车”迅速进入一级战备,在连战斗编成内执行警戒监视任务。已执勤一天的下士李磊主动请缨,要求继续留在战位。原本未安排当日执勤的杨树朋也主动找到连长王震,他说“现在那里交火激烈,很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炮手,让我上吧!”李磊、杨树朋在执行难民营封控任务时突遇袭击,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李磊作为预备党员,还差5个月就能光荣“转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微弱而坚定的声音对战友田飞衡说:“班长,我这辈子就交给党了。”
汶川特大地震时,“杨根思连”以为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千里昼夜驰援,冒着山体滑坡、桥梁垮塌,余震不断的危险,率先深入重灾区。在没有山路的陡峭岩壁上救下年迈的老人;在暴风雨中爬上屋顶用身体为百姓堵漏挡雨;在河流上战士们排成了一道铁索人桥,让孩子们在他们身上一个接一个地爬过去。“杨根思连”再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
几十年过去,这支英雄的连队始终传承着老连长血性阳刚的战斗作风,坚持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根本宗旨,“杨根思连”的战旗在强军的征程上永远书写着不变的英雄本色。
二、永远在英雄的行列中看齐
——“黄继光班”的血色芳华
同学们,提起黄继光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中国志愿军中的一位班长,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眼,壮烈殉国。志愿军总部以英雄名字命名了这支光荣的连队。走出战火硝烟的年代,1961年,“黄继光连”从步兵改建为空军空降兵,全连战士仅用67天就成建制完成了首次跳伞。1962年,国防部命名黄继光生前所在班为“黄继光班”。接下来我给同学们讲述的是两位来自 “黄继光班” 的大学生士兵的故事。一位是从“文状元”到“武状元”的向祺,另一位是由“地震男孩”成长为“黄继光班”传人的程强。
向祺曾是宜昌市夷陵区理科的高考“状元”。他毅然选择携笔从戎,先参军到部队锤炼,再回大学深造。在央视《军旅文化·大视野》强军故事会节目里,他讲述了自己一口气做372个俯卧撑的故事。初入军营的向祺做事有些眼高手低,总带着几分傲气。没多久,指导员余海地便找上门来。与指导员促膝谈心之后,向祺表示要丢掉傲气,丢掉“文状元”的帽子,立志要当“武状元”。不到四个月,向祺就迅速完成了转变。他自主加训,在完成基础训练课目的同时,积极参加连队组织的新兵比武,与连队尖子同台竞技,并入围多个基础课目的决赛,部分项目夺得第一;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就向身边的“兵专家”请教,积极申请参加班战术课目示范,主动当起小教员为战士答疑解惑。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文弱,向祺利用夜训机会,与友邻的三排“抬杠”,要来一场俯卧撑大比武。在战友们的喝彩声中,向祺很快做完了100个俯卧撑,他是所有参赛队员中年龄最小、个头最小、身板最弱的一个,但他坚持到了最后。向祺用372个俯卧撑赢得了掌声,状元兵也终于成为战友们心中的“小老虎”。
说起程强,还需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说起,他的老家什邡市是震中的重灾区,在他和家人陷入恐慌无助时,15名写下遗书的空降勇士,从5000米高空一跃而下。一朵朵伞花和那面飘扬在废墟上空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旗帜,给灾区百姓带来生的希望,也给程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送别救援部队,当时12岁的程强把“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条幅举过头顶,成为蓝天利剑的梦想。高考一结束,程强就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军,加入到了向往已久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为了进入这支英雄连队的尖刀班“黄继光班”,从入连第一天起,程强就暗下决心。蹲离机、跳垫子、上平台、拉吊环……三肿三消,才能上云霄。伞训中,别人做1遍的动作,程强坚持做3遍,别人休息时,他单独给自己“开小灶”。就这样,他完成了多种地形、多种机型跳伞训练,练就了过硬的军事素质。当年的“地震男孩”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空降兵战士,他也如愿进入了“黄继光班”,成为连队第3655名英雄传人。并在黄继光英勇牺牲65周年纪念日,被任命为“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2019年,程强和几名战友通过竞选进入庆祝建国70周年大阅兵集训队。集训初期,他们遭遇了诸多挑战——肩膀挂枪带容易滑落,正步踢腿时脚尖习惯上翘……班务会上,他想到黄继光曾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不立功不下战场”,我们要把阅兵当作打仗来准备。程强给战友们鼓劲,也给自己打气:“我们‘黄继光英雄连’的兵,只能向前冲。”不懈地努力,换来脱胎换骨般的成长。在方队考核中,程强连续拿下“进步之星”“军姿标兵”多项荣誉,所在排面先后5次夺得“军事训练优胜排面”流动红旗,9人被评为训练标兵。“黄继光班”的荣光与精神被他们带进了阅兵训练场,带进了天安门广场。2020年9月,程强成功考上军事院校。离开前那晚,他把自己的被褥搬到黄继光老班长的上铺,心里充满了留恋与不舍。“能走到今天,是老班长黄继光给予我无尽的勇气和动力,今后无论我到哪,都会记得自己永远是‘黄继光班’的一个兵。”
从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故事里,我们看到黄继光的后来者们始终以做“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革命军人的行动,续写着自己“永远在英雄的行列中看齐”的军旅芳华。
三、永远要为时代留英名
——“董存瑞传人”的红色血脉
同学们,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形象,定格为永恒的英雄形象。他那句“为了新中国,前进”地呼唤穿越烽火岁月,引领着无数英雄前赴后继、砥砺前行。董存瑞所在部队的前辈们在革命战争中创下了“七个第一”:“攻克锦州第一险”“北平入城第一师”“爆破攻坚第一法”“挺进东北第一团”“诉苦教育第一课”“解放海南第一船”和“抗美援朝第一仗”。先后诞生了有张思德、董存瑞、雷锋3位全军时代英模,以及多位全国战斗英雄,可谓是时代英雄辈辈出,红色基因代代传。进入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营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为中心的群体战斗英雄雕塑。塑像下方底座镌刻着这支英雄部队的战斗历史。在这里,朱老总题写的“舍身为国,奉献为民”的董存瑞精神刻入“董存瑞奖章”,成为这支部队官兵在部队工作的最高荣誉。
“当兵不得块‘存瑞奖牌’,我们谁也不甘心!”在战士心目中的“存瑞奖牌”是旅里为纪念老班长董存瑞设计的奖牌。每年5月25日英雄牺牲的这天,该旅都要举行“存瑞杯”军事专业大比武,并为取得第一名的训练尖子颁发“存瑞奖牌”,一批批训练尖子由此脱颖而出。“董存瑞奖章”获得者、6营指挥连指导员彭齐是位大学生干部。刚来到这支部队当排长,在第一次随队开赴演习场途中,彭齐接到母亲突发心脏病的电话。由于当时连队干部少,彭齐决定演习结束后再回家探望。带着对母亲的忧心牵挂,彭齐在演习中带雷达车捕捉炸点,成功率达到95%以上。演习行将圆满结束,彭齐又收到了一个电报: 母亲病情恶化;父亲由于过度疲劳,加之精神打击,突发脑溢血,昏迷不醒。最终,当彭齐带着部队的嘉奖,急匆匆赶到家时,父母都已离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爸妈活着时,都为我参军到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而高兴,获得‘董存瑞奖章’是董存瑞传人的最好标识,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告慰。”自行加农榴弹炮二营四连连长杜明磊是大学生入伍,因为训练成绩优异提干。经培训后回到部队,面对更换的新式自行火炮,他硬是在9个月内啃下了10余本专业教材,整理了2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熟练掌握了5个专业多个号位的操作原理和流程。任连长以来,他先后2次在“存瑞杯”军事比武中获得“存瑞奖牌”。近几年来,这个旅在集团军以上比武竞赛中,先后夺得15个团体第一、50多个单项第一,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70多年的坚守、继承和发展,这支部队把董存瑞精神融入到新的时代命题,形成了以“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最光荣”为核心精神,以“把心交给党的忠诚信仰”“舍身炸碉堡的英雄气概”“打狼要有真本领的胜战能力”“天塌下来也要完成任务的使命担当”“恨敌人恨到骨子里的斗争精神”和“为人民奉献一切的人民立场”为特质的新时代董存瑞精神。品读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我们就想起在董存瑞部队一直流传的这样一段话:“训练场上想起董存瑞,优良成绩排成队;困难面前想起董存瑞,迎难而上不后退;抢险救灾想起董存瑞,勇往直前不畏惧;战斗时候想起董存瑞,英勇杀敌大无畏;老班长董存瑞,一面红旗放光辉”!尽管英雄已经远去,但他的精神已经积淀成为人民军队的集体性格和文化品格,并不断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后继者身上传承,在战旗上散发出胜战的光芒!
革命英雄主义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克敌制胜的精神源泉,是需要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围绕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一段时间以来,以“推测说”质疑英雄甚嚣尘上。其不单污蔑诋毁英雄,同时也伤害了长期颂扬英雄的热心人与社会良心。开国将军陈仁麒一生最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发现和宣传了英雄董存瑞。他多次造访烈士之家慰问,并一直在经济上和学业上给予烈士的妹妹以资助,帮助她完成大学学业。陈将军在临死前还留下遗言,追悼会一定要有董存瑞的亲属参加,并为此陈将军追悼会推迟了5天。与董存瑞一同执行爆破任务,并见证董存瑞牺牲的郅顺义生前就对社会上评价英雄“过于随便”提出过忧虑,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大讲特讲董存瑞的故事。面对“推测说”,董存瑞的教导员宋兆田、董存瑞事迹报道者程抟九、董存瑞所在部队政委汪占军、董存瑞妹妹董存梅、董存瑞烈士陵园原主任吕小山等义愤填膺,挺身而出,主动拿起法律的武器,为英雄正名,为历史正源,为社会良知讨回公道。捍卫英雄与抹黑英雄,是一场固根与拔根、铸魂与蛀魂的生死战。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不能退也退不得。只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常补红色营养,争当红色传人,才能打赢意识形态斗争的“上甘岭战役”。
四、永远争做全面过硬的英雄汉
——“硬骨头六连”的火样战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军的历史上有一支连队先后两次被授予全军级荣誉称号,据统计,建连80年来先后参加过大小战斗161次,从未打过败仗,并锻造出23个英雄荣誉的称号,它就是“硬骨头六连”。“硬骨头六连”是1939年3月,以14名红军骨干为基础在河北省雄县组建,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炮火的洗礼与和平时期艰巨任务的考验,战功赫赫、英雄云集的光荣连队。1964年1月,“硬六连”因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1984年,中央军事委员会向该连颁发“发扬硬骨头精神,开创连队建设新局面”锦旗。1985年6月,因在边境反击战中战功卓著,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该连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
习近平主席心系基层、情系官兵,对“硬骨头六连”一直十分关心。2004年,习近平专门出席连队命名40周年纪念大会,亲切看望连队。2014年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时,习近平接见连队时任指导员,向全连官兵表示亲切问候。2020年,“硬骨头六连”全体官兵满怀深情给习主席写信,汇报他们移防以来工作、学习等方面情况,表达牢记习主席嘱托、发扬光荣传统、矢志强军打赢的坚定决心。1月18日习主席给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
我们知道“三股劲”“四过硬”是“硬六连”精神的总结。即: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的与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战备思想硬、军政纪律硬的。“硬六连”之所以成为全军的标兵,铁心向党,善打恶仗、作风过硬,成就了钢铁般的连队。在“硬六连”有一个共识:六连全面建设过硬,是战士们干出来的;六连战士过硬,是干部带出来的;六连干部过硬,是党小组、支部管出来的。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过硬,才是硬六连的硬根子。六连党管干部的“高招”在于:干部调进要开“接风会”,调出要开“洗尘会”,会上不说客套话,而是提要求、指问题、送净言。这一好传统六连坚持了几十年。我们通过硬六连的一场“洗尘会”来体会淬炼硬功在全连上下的坦诚、同心、责任与真炽。指导员冯杰,副连长涂恒智在“接风”“洗尘”会上分别接受全连党员和干部战士提出的60多条意见与建议,都被他们认真记入工作日记,作为鞭策与连队全面建设的努力解决的方向。近10年连队先后有10名优秀班长直接提干,25名战士考上军校,32名官兵受到军以上的表彰。
“硬骨头六连”是支具有的光荣传统和英雄辈出的连队,年轻的六连战士背负连队的荣耀,感悟前辈的勇武,践行着新时代英雄之路。在“硬六连”拉练中,以战争年代命名的排旗、班旗迎进帐篷,这是连队开展的战斗英雄、战斗荣誉、战史战例进排入班活动。每天走进班里的战士看到这些,每个人都会受到感染,想英雄、学英雄、比英雄、做英雄。
从年轻的战士对“英雄”的理解与表达,我们不难看得出这些90,00后的战士从“硬六连”先辈身上体验拼搏牺牲精神,从严酷实战训练锻造胆识血性,从日常战备养成认知平凡与伟大,从而体会“英雄辈出”绝非凭空而来,锻造“英雄”的时代与根植土壤是需要自身的努力与付出。身处和平年代,濒临大海,未来战争一直涌动在风口浪尖,无惧风雨,勇敢亮剑,挥洒血汗、超越极限,突破一个个“不可能”的常态,为胜战的英雄创建展露的平台。
“硬六连”告诉人们:英雄不是神,不是孤独的个体,英雄集体是由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在共命运奋争中的平凡人;危难之中显身手,困境之中出英雄。大义担道是因我们浓重的家国情怀,勇于担当是因我们流淌的英雄血脉。年轻的战士们从心里设定了自己英雄的坐标,表达出“既然我们承载了‘硬骨头’这份荣誉,就应该为之付出更多”的心愿。
“硬骨头硬在哪”这首《硬骨头六连连歌》,高扬在“硬六连”的营区里、演兵场、旗帜上,应答着时代的召唤,激励着全连官兵在强军的道路上再创新功。
硬骨头硬在哪,铁血丹心听党话,战斗精神挥征程,从不言败敢拼杀。硬骨头硬在哪,铁甲雄风守天下,军事过硬武艺精,沙场夺魁任摔打。硬骨头硬在哪,正步人生旗如霞,纪律严明作风硬,一路光荣又出发。硬骨头硬在哪,支部团结力量大,战友相亲又相爱,迈开世纪新步伐。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长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讲英雄、学英雄、做英雄,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变的主旋律,永葆战旗本色,永随英雄步伐,是我们这代年轻人不懈的追求。在每年应征得八十万入伍新兵中,大量在校大学生响应党、国家、军队的召唤走入军营,投身国防,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为实现强国强军梦而奉献出自己的赤诚与担当,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榜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争做新时代的举旗人,让鲜红的战旗在祖国的大地上永远飘扬。在见贤思齐、崇尚英雄、尊崇先烈的时代大潮中,增强我们的“志气、骨气、底气”,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战斗精神和代代赓续的红色基因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永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