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父亲讲长征中的故事
刘凯军
同学们:
2022年,将迎来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86周年。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踏上了史无前例的长征路。
我的父亲刘飞,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三岁丧父,靠奶奶带着父亲姐弟四人逃荒要饭、打零工,艰难度日。直到9岁时,父亲才第一次穿上好心人送的一件长衫,把下身遮住。为了生计,父亲很小就去汉口 “扛码头”、做童工。期间,他接受了穷人要翻身,必须闹革命的道理。于是回乡闹革命,先后担任过乡、区苏维埃主席、赤卫军连长等,率队参加过共产党领导的黄麻起义。1930年,父亲正式参加红军,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小时候,父亲经常和我们讲起红军长征途中表现出来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坚定信念和不怕流血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长征故事时,总让我们无比震撼和感动。下面,我要讲的就是长征途中我父亲亲身经历的几个小故事。
父亲刘飞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在长征中,先后翻越了13座大雪山,最高的党岭山海拔5000多米(南京的紫金山海拔448.9米)。“在山脚远远望去,根本看不清高山的真面目,只见它模糊地浸入云海,山和天连在一起,分不清界线。”爬雪山,红军战士没有御寒的棉衣,他们索性把被单、毯子、蓑衣等,能御寒的衣物全都用草绳裹扎在身上。在敌人围追堵截、战况十分紧迫的情况下,他们常常边行军、边打仗,很多甩掉磨通穿烂草鞋的战士,只能光着脚行军打仗。雪山上的寒冷,逼得他们只能把包袱皮或早已空无一粒的干粮袋撕开包裹在脚上,再用软枝条扎紧。这样虽挡不住寒冷,但总比光脚在雪山上行军好多啦。在上山的路上,终年不化的积雪令人头晕目眩,大家只能眯着眼行军。特别到半山腰,一团团棉花球似的雪团迎面砸来,疲惫不堪的红军指战员仍然忍着饥饿、寒冷和高山缺氧气恶劣环境的煎熬,坚持前进。
当时,父亲是团政委。他一边想方设法鼓舞士气,一边顶着狂风暴雪,观察部队行军情况。每前进一步,都得停顿一下,大口喘气后再迈下一步。这时候,一旦有人坐下休息可能就再也站不来起了,会被冻僵或冻死。特别是经过风口时,一不小心还会被狂风卷落深渊丧命。父亲特别关注年龄小的红军战士,绝不让他们掉队或坐下来休息。在半山腰,父亲看到一个只有十来岁的小红军战士,被呼啸的暴风雪吹得连站都站不稳。他赶紧上前说“小鬼,我来背你。”“不,首——长同志,我——自己——能——走。” 其实,父亲肩上已经背有体弱战士的枪,父亲不顾小红军的坚持,强行背起他迎着刺骨的风雪向山顶艰难攀登。父亲说,那时就一个想法:多一个红军,就多一份消灭敌人的力量。原本向前迈一步就得大口喘息一下的父亲,背上红小鬼使他更加吃力。为防止小鬼冻死,他一边喘着粗气,还一边不停地与他唠嗑,可越往上攀登越吃力,两人的话也渐渐少了。眼看快到达山顶,父亲喘着粗气对背上的小战士说“小鬼,坚持住!到山顶了……”小战士微弱地回应了一声。终于到了山顶,父亲高兴的喊道 “小鬼,到咯。歇歇准备下山……”却没有回应。原来不知什么时候,这位小战士在父亲的背上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父亲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家中还有那些亲人。父亲饱含深情、流着热泪与战友们一起,用高山上的白雪将这位不知名的红小鬼掩埋在雪山顶上,让他长眠在冰封的高山顶峰。像这样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没有留下姓名,没有留下豪言壮语的太多啦。他们留下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心目中一座座永恒的丰碑!
同学们,我父亲所在的红四方面军三过渺无人烟的草地,比爬雪山更加艰难。父亲说,那时负伤了,哪有药哦,有点盐就很了不得啦。进入草地前,为了让自己腿上负伤的伤口早点愈合,他便找来热呼呼的新鲜牛粪直接糊在伤口上,用绑腿缠住,每天照常坚持行军打仗。一些日子过去,父亲的伤口竟然奇迹般的基本愈合。红军走过的草地,可不是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草地啊!那是渺无人烟高海拔的沼泽地、水草地。到处危机四伏,一不小心,陷下去就再也爬不上来。再加上饥饿、伤情、少衣缺粮、身体虚弱,无数红军战士相继倒下去再也没有起来!草地虽然有草,但有些草是有毒的。有的战士因饥饿难忍,抓过来就吃,结果有的不幸中毒,个别人甚至因此牺牲。为杜绝误食有毒的野草,父亲果断下达命令:“不准随便吞食野草。 凡有不认识的野草,先让我尝试。我从小吃野菜长大,比大家有经验,我吃了没事,你们才可以放心吃。”三次过草地,一次比一次艰难,到第三次过草地时,连野草也没有了,红军战士只能靠挖草根充饥。而且,第三次比前两次更令人不忍回忆。途中,有无数无法掩埋、暴露在地面上的红军尸体,有的腐烂,有的已经化成了白骨……但是,为了革命成功他们不顾饥寒交迫、不怕流血牺牲,面对敌人围追堵截,直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走出草地后,尽管红军战士衣衫褴褛、饥饿难忍、骨瘦如柴、减员严重。但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等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却以顽强的毅力与国民党蒋介石军队打了一场力量悬殊很大的包座战役,为红军北上扫清了障碍。当时中央红军的红1军在长征中减员太多,而担负后卫任务的红3军还没有走出草地。为此,徐向前主动向党中央建议并获批准:由父亲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4军和第30军承担攻打包座的任务。徐向前采取围点打援、打歼灭战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利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术,使得整个战役速战速决,取得了重大胜利。当时,参加包座战役的红军部队虽然刚刚走出草地、还来不及休整、困难重重,但他们发扬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连续作战、敢打硬仗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和顾全大局的强烈意识。
毛泽东主席《七律·长征》诗词,所写的长征中的艰难险阻、千山万水,大家应该知道一些。肖华将军在长征三十周年之际,抱病创作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写道:“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对长征的真实写照。注:肖华是开国上将,长征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师政委,那年才18岁。他1964年创作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次年公演,成为中国红色经典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同学们,我青少年时,学校经常组织观看《金沙江畔》、《万水千山》、《突破乌江》等电影。回家我问父亲:“你长征时能有电影上那么苦吗?”父亲看着我摇摇头,转眼向前方慢慢地回忆道:“能像电影上那样就好啰!就不会有那么多好同志牺牲在长征路上了。过了三次草地,爬过那么多雪山,牺牲了那么多同志……能不苦吗?”后来我入团、入伍、入党,父亲不止一次讲述那个牺牲在自己背上,连姓名都不知道的红军小战士,以及吞野草、吃草根的故事。我知道,他是要我们永远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不怕千难和万险、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小时候我曾经问父亲 :当年你为什么参加红军?父亲答道:那个时候穷,饿肚子,几天没饭吃是常事。当时也不懂得什么大道理,只知道参加红军就有饭吃,跟着共产党穷人才有生路。在党的教育引领下,后来才慢慢地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道理,也就铁了心听党话、跟党走一辈子!
我父亲自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后,直到1954年,才第一次带着母亲回湖北红安老家探亲。当走到村口,闻讯赶来的乡亲们把父亲团团围住。老人向他打听自己的儿子,妇女询问自己的丈夫,孩子问自己爸爸在哪里……现场一片哭泣声。1930年,父亲带着家乡一百多个赤卫队员一起参加红军,他们有的牺牲在长征路上,有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生命。全国解放5年了,只有父亲一人活着返乡探亲。面对父老乡亲,他仰头流泪、无言以对……从那以后,尽管家乡还有亲人,直到父亲逝世再也没有回过老家。我深知,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怀念战友、告慰乡亲。
长征路上,每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时总共还剩下2万多人,不足红军鼎盛时期人数的十分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极其险恶和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红军指战员靠野菜、草根、皮带充饥。无数红军被敌人机枪扫进了万丈深渊,打进了湍流翻滚的河谷。草泽吞没了他们的躯体。风雪把他们凝成永恒。为了高于天的革命理想,他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毛泽东主席的结论是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935年12月毛主席豪迈地指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站在“两个百年”的交汇点,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灵活机智、顽强拼搏的精神;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勇往直前、无坚不催的精神;严守纪律、爱国为民的精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跨越许多“雪山”、“草地”,征服许多“娄山关”、“腊子口”,让革命先烈打下的红色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2022年,将迎来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86周年。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踏上了史无前例的长征路。
我的父亲刘飞,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三岁丧父,靠奶奶带着父亲姐弟四人逃荒要饭、打零工,艰难度日。直到9岁时,父亲才第一次穿上好心人送的一件长衫,把下身遮住。为了生计,父亲很小就去汉口 “扛码头”、做童工。期间,他接受了穷人要翻身,必须闹革命的道理。于是回乡闹革命,先后担任过乡、区苏维埃主席、赤卫军连长等,率队参加过共产党领导的黄麻起义。1930年,父亲正式参加红军,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小时候,父亲经常和我们讲起红军长征途中表现出来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坚定信念和不怕流血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长征故事时,总让我们无比震撼和感动。下面,我要讲的就是长征途中我父亲亲身经历的几个小故事。
父亲刘飞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在长征中,先后翻越了13座大雪山,最高的党岭山海拔5000多米(南京的紫金山海拔448.9米)。“在山脚远远望去,根本看不清高山的真面目,只见它模糊地浸入云海,山和天连在一起,分不清界线。”爬雪山,红军战士没有御寒的棉衣,他们索性把被单、毯子、蓑衣等,能御寒的衣物全都用草绳裹扎在身上。在敌人围追堵截、战况十分紧迫的情况下,他们常常边行军、边打仗,很多甩掉磨通穿烂草鞋的战士,只能光着脚行军打仗。雪山上的寒冷,逼得他们只能把包袱皮或早已空无一粒的干粮袋撕开包裹在脚上,再用软枝条扎紧。这样虽挡不住寒冷,但总比光脚在雪山上行军好多啦。在上山的路上,终年不化的积雪令人头晕目眩,大家只能眯着眼行军。特别到半山腰,一团团棉花球似的雪团迎面砸来,疲惫不堪的红军指战员仍然忍着饥饿、寒冷和高山缺氧气恶劣环境的煎熬,坚持前进。
当时,父亲是团政委。他一边想方设法鼓舞士气,一边顶着狂风暴雪,观察部队行军情况。每前进一步,都得停顿一下,大口喘气后再迈下一步。这时候,一旦有人坐下休息可能就再也站不来起了,会被冻僵或冻死。特别是经过风口时,一不小心还会被狂风卷落深渊丧命。父亲特别关注年龄小的红军战士,绝不让他们掉队或坐下来休息。在半山腰,父亲看到一个只有十来岁的小红军战士,被呼啸的暴风雪吹得连站都站不稳。他赶紧上前说“小鬼,我来背你。”“不,首——长同志,我——自己——能——走。” 其实,父亲肩上已经背有体弱战士的枪,父亲不顾小红军的坚持,强行背起他迎着刺骨的风雪向山顶艰难攀登。父亲说,那时就一个想法:多一个红军,就多一份消灭敌人的力量。原本向前迈一步就得大口喘息一下的父亲,背上红小鬼使他更加吃力。为防止小鬼冻死,他一边喘着粗气,还一边不停地与他唠嗑,可越往上攀登越吃力,两人的话也渐渐少了。眼看快到达山顶,父亲喘着粗气对背上的小战士说“小鬼,坚持住!到山顶了……”小战士微弱地回应了一声。终于到了山顶,父亲高兴的喊道 “小鬼,到咯。歇歇准备下山……”却没有回应。原来不知什么时候,这位小战士在父亲的背上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父亲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家中还有那些亲人。父亲饱含深情、流着热泪与战友们一起,用高山上的白雪将这位不知名的红小鬼掩埋在雪山顶上,让他长眠在冰封的高山顶峰。像这样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没有留下姓名,没有留下豪言壮语的太多啦。他们留下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心目中一座座永恒的丰碑!
同学们,我父亲所在的红四方面军三过渺无人烟的草地,比爬雪山更加艰难。父亲说,那时负伤了,哪有药哦,有点盐就很了不得啦。进入草地前,为了让自己腿上负伤的伤口早点愈合,他便找来热呼呼的新鲜牛粪直接糊在伤口上,用绑腿缠住,每天照常坚持行军打仗。一些日子过去,父亲的伤口竟然奇迹般的基本愈合。红军走过的草地,可不是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草地啊!那是渺无人烟高海拔的沼泽地、水草地。到处危机四伏,一不小心,陷下去就再也爬不上来。再加上饥饿、伤情、少衣缺粮、身体虚弱,无数红军战士相继倒下去再也没有起来!草地虽然有草,但有些草是有毒的。有的战士因饥饿难忍,抓过来就吃,结果有的不幸中毒,个别人甚至因此牺牲。为杜绝误食有毒的野草,父亲果断下达命令:“不准随便吞食野草。 凡有不认识的野草,先让我尝试。我从小吃野菜长大,比大家有经验,我吃了没事,你们才可以放心吃。”三次过草地,一次比一次艰难,到第三次过草地时,连野草也没有了,红军战士只能靠挖草根充饥。而且,第三次比前两次更令人不忍回忆。途中,有无数无法掩埋、暴露在地面上的红军尸体,有的腐烂,有的已经化成了白骨……但是,为了革命成功他们不顾饥寒交迫、不怕流血牺牲,面对敌人围追堵截,直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走出草地后,尽管红军战士衣衫褴褛、饥饿难忍、骨瘦如柴、减员严重。但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等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却以顽强的毅力与国民党蒋介石军队打了一场力量悬殊很大的包座战役,为红军北上扫清了障碍。当时中央红军的红1军在长征中减员太多,而担负后卫任务的红3军还没有走出草地。为此,徐向前主动向党中央建议并获批准:由父亲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4军和第30军承担攻打包座的任务。徐向前采取围点打援、打歼灭战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利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术,使得整个战役速战速决,取得了重大胜利。当时,参加包座战役的红军部队虽然刚刚走出草地、还来不及休整、困难重重,但他们发扬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连续作战、敢打硬仗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和顾全大局的强烈意识。
毛泽东主席《七律·长征》诗词,所写的长征中的艰难险阻、千山万水,大家应该知道一些。肖华将军在长征三十周年之际,抱病创作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写道:“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对长征的真实写照。注:肖华是开国上将,长征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师政委,那年才18岁。他1964年创作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次年公演,成为中国红色经典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同学们,我青少年时,学校经常组织观看《金沙江畔》、《万水千山》、《突破乌江》等电影。回家我问父亲:“你长征时能有电影上那么苦吗?”父亲看着我摇摇头,转眼向前方慢慢地回忆道:“能像电影上那样就好啰!就不会有那么多好同志牺牲在长征路上了。过了三次草地,爬过那么多雪山,牺牲了那么多同志……能不苦吗?”后来我入团、入伍、入党,父亲不止一次讲述那个牺牲在自己背上,连姓名都不知道的红军小战士,以及吞野草、吃草根的故事。我知道,他是要我们永远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不怕千难和万险、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小时候我曾经问父亲 :当年你为什么参加红军?父亲答道:那个时候穷,饿肚子,几天没饭吃是常事。当时也不懂得什么大道理,只知道参加红军就有饭吃,跟着共产党穷人才有生路。在党的教育引领下,后来才慢慢地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道理,也就铁了心听党话、跟党走一辈子!
我父亲自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后,直到1954年,才第一次带着母亲回湖北红安老家探亲。当走到村口,闻讯赶来的乡亲们把父亲团团围住。老人向他打听自己的儿子,妇女询问自己的丈夫,孩子问自己爸爸在哪里……现场一片哭泣声。1930年,父亲带着家乡一百多个赤卫队员一起参加红军,他们有的牺牲在长征路上,有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生命。全国解放5年了,只有父亲一人活着返乡探亲。面对父老乡亲,他仰头流泪、无言以对……从那以后,尽管家乡还有亲人,直到父亲逝世再也没有回过老家。我深知,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怀念战友、告慰乡亲。
长征路上,每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时总共还剩下2万多人,不足红军鼎盛时期人数的十分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极其险恶和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红军指战员靠野菜、草根、皮带充饥。无数红军被敌人机枪扫进了万丈深渊,打进了湍流翻滚的河谷。草泽吞没了他们的躯体。风雪把他们凝成永恒。为了高于天的革命理想,他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毛泽东主席的结论是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935年12月毛主席豪迈地指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站在“两个百年”的交汇点,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灵活机智、顽强拼搏的精神;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勇往直前、无坚不催的精神;严守纪律、爱国为民的精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跨越许多“雪山”、“草地”,征服许多“娄山关”、“腊子口”,让革命先烈打下的红色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