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国红,航天中国梦

——五星红旗在外太空飘扬的故事

唐德海
  同学们,为了使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中国航天人、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载人航天精神,创造一个个人间奇迹!因此,我要自豪地对你说,我们共和国的国旗——中国红,是太空中我心中最美的颜色!
  2008年,五星红旗在太空第一次飘扬使我激动不已。但背后的故事,更加令我十分地敬佩!
  一、太空飘扬五星红旗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9月27日下午,首次在太空行走。
  关键的出舱时刻就要到了,全世界目光聚焦如此,我和亿万的中国观众通过电视直播,观看首次飞天壮举。
  开始,舱门却无法打开!翟志刚明显地感到了舱门有一股向外吸的力量。当时看直播时,我的心情非常紧张!
  刘伯明把一根撬棍递过去,大声对翟志刚说道:“稳住,深吸一口气,压下去,顶住!”在刘伯明的帮助下,终于打开了通向浩瀚太空的舱门。
  翟志刚打开舱门,进行太空漫步,在太空扬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当我看到中国国旗在太空飘扬的时候,心情无比激动。
  二、航天英雄无畏生死
  舱外活动是极其危险的,真空、低温、辐射、碎片,一不小心就可能踏入深渊。但航天英雄无畏生死!
  当时,打开轨道舱舱门的同时,返回舱发出警报:“神舟七号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注意检查!”
  不断重复的警报让航天员与地面工作人员全都捏了一把冷汗。
  因为一旦确认火情,飞船将会面临危险,航天员如果现在出舱的话,可能就是有去无回了。我当时焦虑万分。
  刘伯明问翟志刚:“出不出舱?”翟志刚没有丝毫地犹豫,他非常坚决也非常坚定地回答:“出舱!”
  翟志刚心里想:“即使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中国的国旗在太空中飘扬!”刘伯明也闪过了一个念头:“豁出去了,回不来就回不来,豁出我的这条命也要完成任务!”翟志刚、刘伯明做好了与指令长景海鹏值守的返回舱分离的打算。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意味着,他们将永远回不了地球,意味着牺牲!后来,景海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当时景海鹏在返回舱内检查故障,刘伯明对他说“如果真的火灾了,你一定要把轨道舱分离,你一个人返回,最起码我们乘组能留一粒种子。”
  神舟七号的航天员不得不临时调整任务顺序,景海鹏继续操作飞船,刘伯明和翟志刚决定先展示五星红旗。
  翟志刚从容地离开舱门,漂浮在太空里,果断地举起中国国旗!
  幸运的是,原来是一个感烟探测器在真空环境下失效,警报只是一场虚惊,故障排除。
  太空无声,但心底有声——这是凝聚着航天人心血的旗帜,这是鼓舞着全体中国人的旗帜。
  后来,景海鹏出国访问,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华侨激动地说道:“你们能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抬多高。”
  因此,我要说,太空最美、最亮丽的颜色,一定是中国五星红旗的中国红!
  让我们再次见证航天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祖国的荣耀,面对险情,他们畏生死!全体中国人见证着英雄们无畏牺牲的勇敢!
  此时此刻,我们都屏着呼吸观看着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呐喊声伴着相互拥抱,多么骄傲和自豪啊,航天英雄正在用他们的生命书写着中国航天史不朽的一幕!让我们再仔细观看一下激动人心的场面:
  三、国旗历次闪耀太空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航天人、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们的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在外太空:
  1.神舟五号:太空首次展示中国国旗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展示联合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神州圆梦,历史将铭记那一刻:
  神舟五号飞船的飞行成功,是我国航天史上继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的第二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
  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历时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这一刻,距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发射3年零329天。中国的神舟号飞船在进行了4次飞行试验后,就成功地把人送上了太空:
  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21小时后,飞船成功着陆。
  随后,相继发射了“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三艘飞船,飞船的各项性能得到不断完善,为载人航天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航天英雄杨利伟说,“要脱离地球的引力进入太空,就要承受火箭把你推举到这个轨道上的加速度。在地面进行航天员训练的时候,是用离心机来实现的。每次做这种训练的时候,脸部都会拉变形,眼泪会不由自主地往下流,你根本控制不住。在操作的时候,我们手里会拿着一个报警器。当你一旦承受不了了,随时按下这个报警器,实验马上就会终止。但是自1998年航天员大队成立以来,22年过去了,没有一个航天员把这个报警器按下过。”
  在从太空回来之后,杨利伟没能再进入太空,因为火箭上升到离地面40公里时,他受到了强大的压力和共振,对他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他濒死的那26秒,是无数的信念在支撑着他,带着对航天事业的坚定。
  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返回地面后说“感觉良好”。
  我为伟大祖国骄傲!向航天英雄致敬!
  2.嫦娥三号:五星红旗首次闪亮月球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升空。12月15日,着陆器和巡视器互拍成像,从月球传回五星红旗图案。这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为了这一刻,航天人经过不懈的努力: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预定于10月31日变轨奔向月球。“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从低空探测迈向深空探测新阶段。
  当时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扬声器传出“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成功的消息时,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立起来,有的欢呼跳跃,有的拥抱握手,而嫦娥工程原总设计师孙家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却走到一个僻静角落,悄悄背过身子抹了眼泪。这是一代探月人的心血。
  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我国已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互相拍照成功并转回五星红旗的图案,标志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3.嫦娥四号:五星红旗闪耀月球背面
  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无法看到月球的背面?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号成功发射,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号”发射成功!
  2019年1月3日,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巡视器,代表人类首次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11日下午,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顺利完成互拍,地面接收到的图像清晰完好,五星红旗图案分外亮丽,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
  英媒:中国卫星拍下“迄今最棒”月地同框照片。照片展示了月球的“黑暗面”——从地球上基本看不到的月球背面,因为月球一直只有一面朝向地球。
  照片背景里还能看到地球,因为拍照的卫星距离月球更近,照片上的地球显得小小的。能够照出这张照片是因为中国的“龙江二号”卫星正在绕月飞行。这颗卫星2018年6月进入绕月飞行轨道,是跟随“鹊桥”中继星一起发射的。
  嫦娥四号在月亮背面顺利软着陆,标志着中国已经具备全月球到达能力。工程任务圆满成功后,嫦娥四号任务将转入科学探测阶段,着陆器和巡视器将继续开展就位探测和月面巡视探测。
  中国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我们已顺利走出了前两步,下一步,嫦娥五号将执行“回”的任务。
  4.嫦娥五号:月球表面独立展示国旗
  “回”即在实现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后返回。
  2020年12月3日,嫦娥五号上升器点火从月球起飞,成功将携带样品送入到预定环月轨道。
  又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月球点火起飞前,实现月面国旗自动展开。这是我国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国旗的“独立展示”,也标志着月面国旗展示系统圆满成功。
  嫦娥五号在以下几个方面创下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首次”。
  首次在月球自动采集土壤,月球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在如此特殊的环境下,嫦娥五号完成钻孔、铲挖以及封装的全过程,表明中国已经熟练掌握月面自动取土技术。采集好月壤后,上升器会发射到月球轨道中。
  第二,首次实现月面垂直起飞、精确入轨。嫦娥五号在完成月球取土的任务后还面临着搭载返回地球的难题。中国科学家先后在导流、散热以及控制系统等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并最终掌握了月面起飞技术,一举破解月球采集土壤返回难的问题。
  第三,首次开展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嫦娥五号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在月球轨道进行高精度无人交会。与平常所见的地球轨道交会对接不一样,嫦娥五号在将所采集好的月球土壤封装好后,把上升舱发射进入月球轨道。然后在月球轨道中运行的组合舱(由轨道舱和返回舱两大部分构成)与上升舱进行精确对接。在上升舱把采集样品转移到返回舱后,上升舱将自动分离。
  第四,携带样品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首次在太空器上应用钱学森弹道。因为嫦娥五号返回器在重返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速度达到第二宇宙速度(即11.2km/s),若无法及时降速度,巨大的冲击力将完全摧毁返回舱,里面封存的月球土壤也将灰飞烟灭,从而导致探月计划失败。
  钱学森弹道如果应用到弹道导弹上,也将对导弹突防能力提升很大,是典型的军民两用高新技术。
  而中国科学家解决难题的方法可谓是独树一帜,即返回器采取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地球。
  具体过程就是返回器高速冲入大气层,得益于特殊设计的气动布局,促使返回舱能够借助大气层的升力再次跃出大气层滑翔一段距离,然后再次下降进入地球大气层,整个过程类似打水漂。因为经过再次跃升的返回舱速度已经大大降低,在降落伞等辅助设备的协助下,返回舱最终稳稳着陆在预定降落区。整个过程必须环环相扣,不能一丝意外,只有中国才完全掌握这一高新技术,给潜在对手造成极大心理震慑。
  嫦娥五号顺利归来,宣告中国月球探测三步走计划圆满完成,为后续太空探索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不仅向全世界宣告,在未来全球航天领域,中国必将占据其中重要一席,而且极大提升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下一步是载人登月!
  5.天问一号:五星红旗熠熠生辉
  2020年7月23日,我国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通过一次任务成功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难度系数非常高,让我们从1亿公里外,看到了传回的五星红旗!
  6.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惊艳世界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完成与天和核心舱对接。三位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了3个月,开展了诸如两次出舱作业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再次让世界惊叹中国航天的伟大。
  7.神舟十三号径向交会对接
  神舟十三号距离地球表面有300-360公里。在远距离导引段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获取的空间位置信息在轨自主解算,进而实现自主变轨。
  神舟十三号:感觉良好!
  2021年11月19日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成功出舱,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
  王亚平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多次出舱任务顺利完成!
  翟志刚出舱后,三位航天员还上演了一段“群口相声”:
  翟志刚说: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王亚平说: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叶光富说: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出处:2003年,神舟五号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返回地面后说“感觉良好”。
  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自信与自豪!
  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说: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一定能够触摸得到!
  四、传承载人航天精神
  同学们,2021年9月,中共中央将“载人航天精神”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概括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我们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就要常怀进取之心,以严谨求实的作风不负重托。
  “上天的东西,99分都是不及格”。如今,神舟飞天连战连捷,“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分秒不差”,这些话语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无数航天人的行事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位青少年,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就是要把进取之心、务实之风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小处着手,克服浮躁激进、小成即满的骄傲心态。
  我们要用心、用情弘扬和传承载人航天精神,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中,做强国一代优秀青少年!

  请祖国放心,航天有我!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