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进历史大考的问与答

——回答中国抗疫大战中“能”、“行”、“好”问题

徐萍
  大家好!
  回首从2019年底至今近三年的伟大抗击新冠疫情斗争的日日夜夜,更加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这个历史总结的深刻含义。截至目前,我们仍面对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人已达4.3亿,死亡593万人的严峻形势。特别是美国已经累计确诊8000多万人,死亡96万人。美国与中国的人口比为1:4,可患者数比却高达570倍,死亡数比为167倍。不争的事实既让我们满怀作为一个中国人暖融融的幸福感,更让我们增强了夺取抗击新冠疫情斗争最终胜利的自信心。
  前所未闻的新冠病毒,前所未闻的病情蔓延,前所未闻的坚实举措,前所未闻的赫赫战果。中国人民在经历这场前所未闻、艰苦卓绝的抗疫历史大考中,书写出了自己的辉煌答卷,用举世公认的事实回答了中国抗疫大战中“能”、“行”、“好”三个举世瞩目的问题。

一、举世瞩目的时代之问:能不能?
  2019年底以来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人民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能不能渡过难关?中国人民的回答是:能!靠什么力量渡过难关?成为举世瞩目的时代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产生的伟大抗疫精神,凝结为20个字,这就是: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伟大抗疫精神既是回答“能不能”的理论支撑,更是实现“能不能”的力量源泉。
  1、党的政治领导力铸就国家统合力
  面对疫情的严峻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综合研判,沉着冷静,从容应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先后召开21次会议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及时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指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挥协调作用,对抗疫斗争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正是由于党的坚强领导,全国抗击疫情主攻方向明确,工作重点突出,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战略格局。党的领导是胜利的根本保证,这是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这真理在这次伟大抗疫斗争中又一次得到了铁证。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前线,460多万基层党组织成为抗疫大战的中流砥柱,9100多万共产党员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3900多万共产党员冲锋陷阵在抗疫最前线,他们把凶险留给自己,把安康送给百姓,2000多名党员干部被感染新冠病毒,其中400多名因公殉职。他们感天动地的大德大爱,令我们潸然泪下,肃然起敬。   17年前,钟南山教授曾领军抗击非典;17年后的2020年初,84岁的他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建议公众 “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满满的行程安排,一路风尘仆仆。他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他的言谈举止令无数人为之振奋与动容。84岁,在这个绝对需要安享晚年的年龄,支撑他出山,承担如此巨大的身体与精神负荷的,绝对是共产党员不变的初心与使命。84岁高龄的钟南山是一位长者,一位医者,一位共产党员,他有院士的专业素养,有战士的勇猛斗志,更有国士的责任担当。
  2.、党的思想引领力转化为人民行动力
  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他说:“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根本遵循,既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也给了我们方向和方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我国抗击疫情工作是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所取得的成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的结果。
  听党的话,按党中央的要求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新冠病毒袭来,一个个党员干部、白衣天使、科技人员、解放军将士迎难而上,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逆行的背影成了抗疫前线最亮丽的风景。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冲锋陷阵、义无反顾。有的身患绝症,却不下火线;有的倒下了,战友同事抹去眼泪接着上战场;有的家人病倒了,也无暇顾及;有的推迟婚期上前线;有的千里单车逆行第一线;有的夫妻双双奔赴最危险的地方。他们誓死不退,不胜不休,体现了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压倒的大无畏精神。
  3、党的群众组织力凝聚为社会治理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面对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调度,举全国之力,组织26个省份对口支援,19个省和市采取“一省包一市”方式,紧急支援大量医疗设备、人员、物资。各省区市步调一致、统一行动,相继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及时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体系,打造了一张严防死守的天罗地网,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动态清零的有力防控局面。
  2020年成为新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14亿人过年不串门,打响了阻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千万人口的武汉封城并全部自我隔离;500万有疫区生活史的人被精准追踪;4.26万名医务工作者从全国各地驰援武汉;全国各省份在疫情警报第一时间内全力支援湖北;8万多确诊病人康复出院,全国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624亿元。这就是举国体制下的同仇敌忾、共克时艰,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大国风范。
  4、党的社会号召力汇聚成国家动员力
  党中央确定“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战略策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链至关重要。为顾全大局,千万级别人口的武汉在2020年,西安在2022年先后封城,这举措体现了巨大的政治勇气,展现了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局部的奉献是为了全局的安稳,这种巨大的代价,是下赢中国抗疫这盘大棋的关键大招。
  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率领14亿中国人民英勇抗疫的中流砥柱与定海神针,那一面面高扬的党旗、一个个身先士卒的共产党员,他们是主心骨、保护神和定心丸。随着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地向好推进,全国人民越来越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成了社会心理的主流。

二、举世瞩目的世纪之问:“行不行”?
  中国人民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党中央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科学决策在夺取抗疫大战胜利和恢复经济运行的实践中到底行不行?中国人民的回答是:行!百年大党和14亿人民为什么有如此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纪之问。
  习近平主席指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中国精神体现强大凝聚力。中国精神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正因为如此,才使党中央在夺取抗疫大战胜利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科学决策的实现,有深厚的精神底蕴,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1、爱国主义精神是立国之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迸发于快速崛起的民族动员、感召与奋斗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立国之魂。在这场抗疫大战中,爱国主义的精神已经融化在每一个为战胜病魔而奉献的勇士的血液里和奋斗中。
  武汉金银潭医院张定宇院长已经被诊断为不治之“渐冻症”,但是,他拖着有病的身躯奋战在抗疫的最前线,每天只睡三个小时,毫不退缩。他说“我们已经处于风暴之眼,这个时候我们绝不能退缩!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就是治病救人,保护我们的人民,保护我们的城市!”他获得了“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无数共和国的功臣,他们视“使命重于生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他们的事迹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他们温暖心灵,拯救生命,捍卫正义,诠释忠诚,接续奋斗的壮举,祖国和人民永远记住他们!我们要永远学习他们!
  2、集体主义精神是兴国之魂
  弘扬中国精神需要我们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精神激励,和谐社会呼唤精神滋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依靠精神引领,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投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
  危急时刻可见遍地英雄,他们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2020年1月27日,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临危受命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投身抗疫最前线。然而,在武汉超负荷的工作下,张伯礼胆囊炎发作,于2月19日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他调侃道,“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从一线撤回?张伯礼说:“武汉一线的工作还需要我,不可能撤回。我就是去给人治病的,自己得病是关键时刻掉链子,不值得说。但是病了怎么办?赶紧手术,继续上前线战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手术后,医生要求他至少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校长却住院一个星期就奔向了救死扶伤的一线。
  3、社会主义精神是强国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一开始就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确定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明确疫情防控的“战略战术”是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明确要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提出“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坚决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巅峰对决又一次以铁的事实证明: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的宗旨、目标和归宿。抗疫斗争的时时处处都闪耀着这一社会主义精神核心要义的光芒。
  2020年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54岁的陈薇将军带领专家组进驻武汉。2天后,由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地方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4 天后,紧急展开的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比现有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陈薇将军说:“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她是抗击非典的杰出科学家,是埃博拉的终结者 ,是奋战新冠的女豪杰,更是践行和传播中国精神的光辉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港湾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疫大战中有了这样的底力,就有了无数英雄用心灵温暖心灵,用真情辉映真情,用力量传递力量,用生命关爱生命的感天动地。有了这样的底力,就有了社会主义好!中国共产党能!中国人民行!的历史必然和时代强音!

三、举世瞩目的世界之问:“好不好”?
  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病情的严峻挑战,中国人民始终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始终给予国际社会以无私的大量援助,并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中国人民在世界抗疫大战所充分展示出的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究竟“好不好”?世界大多数国家人民的回答是:好!中国是怎样在全球抗疫斗争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的?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认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和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正因为有这样的理念为指引,中国人民的抗疫成就令世人瞩目,中国人民已经并继续在引领世界合作抗疫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中国力量集聚高效组织力
  在伟大的抗疫大战中,中国速度惊天动地,在2020年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展现出的中国力量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抗疫大战中出色的组织力和惊人的高效率。中国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就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力量的实际存在,也就为向世界其它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奠定了雄厚的人力和物力基础。
  2、中国效率彰显广泛号召力
  通过抗疫大战,让世人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社会制度在抗疫效率上所暴发出的巨大能量。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医学科研力量强强联合,集中攻关,用创纪录短的时间甄别出病原体。为对症下药、精准治疗、力争主动、有效防控局面的可能成为现实。新冠疫情千变万化,核酸检测千家万户,党的领导千真万确,志愿服务千辛万苦,军民战胜千难万险,社区管控千方百计,再接再厉千军万马,中国人民千锤百炼。这成为中国效率和中国速度的真实写照。
  在武汉,10天建成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1600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并将各种配套设施、医疗设备及时调配到位。16家方舱医院先后建立,床位达到1.4万余张,创造了人类防疫建设史上惊天动地的奇迹。这些经验和做法也为很多国家的抗疫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人民至上铸就强大中国力
  “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中国共产党人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仅以抗疫大战之初的2020年为例。当年,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为5.8万人次,总医疗费用13.5亿元,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最高的一位患者达到150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从出生30小时的婴儿到108岁的耄耋病号,绝不放弃每个生命,昼夜救助不分老少。8万病人治愈94%,国家承担费用全包,3600名80多岁的患者,幸运回归亲人怀抱。
  习近平总书记说:“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所以在中国人民的抗疫大战中,包括来华外国留学生和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全力护佑,他们作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都得到了悉心呵护。而美国的弱势群体中有2500万人感染新冠,被“选择性救治”,拉美裔美国人因感染而死亡的风险是白人的2.3倍。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大考面前,中国人民以自己的鲜活实践在伟大抗疫斗争中交出了自己出色的答卷,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何为共同抗疫的人间正道!
  4、举国同心夯实坚定发展力
  在这次抗疫大战中,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救死扶伤、医者仁心”,“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患难与共、共克时艰”,“大爱无疆、团结协作”,“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绘出了一幅幅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的时代画卷。
  人心齐,泰山移。国家有了这样的力量底蕴,中国人民一手抓抗疫,一手抓发展,综合国力得以稳步提升。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唯一的全产业链国家,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而且在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百万亿元,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并在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2022年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三个年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4届冬奥会。中国人民特骄傲,全球唯一办“双奥”,2000日夜准备好,防控新冠出大招。3000运动员90国政要,华夏儿女展微笑,109个小项迎大考,冰雪经济拉动妙。更快更强和更高,更加团结是映照,公平正义人气彪,精彩非凡显高效。国家强大体育好,体育强国康庄道,3亿人参与是目标,共向未来展新貌。
  全中国人民在攻坚克难抗击疫情的同时,在脱贫攻坚中也交出了精彩答卷:832个贫困县摘帽,近1亿人脱贫。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全世界新增1亿多贫困人口,近8亿人生活在饥饿之中。中国在世界脱贫事业中的贡献将更加突显。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全中国人民在抗击疫情中攻坚克难,在浴火重生中凤凰涅槃, 中国对世界命运的担当令人赞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激烈战斗中合作共赢,中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经援外150多国、15个地区和13个国际组织,派出36支医疗队,提供3500亿只口罩,40亿件防护服,支援60亿人份检测试剂盒,20亿剂疫苗。近日,中国又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1000万支疫苗用于援助第三世界的国家共同抗疫,未来三年再提供30亿美元的国际援助。中国企业已经在印度尼西亚、巴西、阿联酋、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伙伴国,开展疫苗联合生产。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发展谋大同,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中国抗疫促进了世界共同抗疫,中国复苏带动了世界共同复苏,中国是世界和平的贡献者,是全球发展的促进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展现出博大的全球胸怀和国际责任。就连美国《华尔街日报》也在2022年2月发文肯定中国抗疫政策,认为“动态清零”政策实现了死亡人数和经济干扰最小化两个目标,对其他国家有借鉴意义。
  抚今追昔我们感慨万千:建党精神谱华章,理想信念战恶浪,根本宗旨永不忘,精神谱系保远航。坚持真理守理想,践行初心使命当,不怕牺牲勇斗争,对党忠诚民至上。红船精神开创党,井冈精神红旗扬,长征精神勇救亡,延安精神道义扛。抗美援朝志气壮,雷锋精神永弘扬,焦裕禄率政风朗,大庆精神铁人闯。特区精神助兴旺,改革开放促成长,抗震救灾保安康,载人航天冲天响。伟大抗疫新战场,脱贫攻坚歌嘹亮,丝路精神战恶浪,红色基因传曙光。奉献精神接力棒,百年大党敢担当,中华复兴献力量,为民谋福无阻挡。不忘初心创立党,牢记使命促兴党,爱国爱民坚强党,在党爱党忠于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开年时指出“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如何战胜疫情?如何建设疫后世界?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面对持续深入的历史大考,面对不断出现的时代新问,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有14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顽强意志,我们满怀信心,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