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山·那水·那人

——感悟“脱贫攻坚”故事里的哲理

王鼎宏
  同学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有两次庄严宣告震惊世界、影响全球、永载史册。第一次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第二次是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奋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第一次庄严宣告,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第二次庄严宣告,直接决定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胜利来自奋斗,苦难铸就辉煌。中国有句话叫“穷则思变”。怎么变?天上不会掉馅饼。洪秀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实施三民主义。遗憾的是近代史上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生存状态。两次庄严宣告,用铁的事实告诉人们: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富中国、发展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全面小康的伟大成就告诉世人,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铸就的脱贫攻坚精神,已经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赓续光大其精神,使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持久动力。
  这里,就让我们回望已经脱贫的“那山、那水、那人”,追思三个脱贫攻坚典型人物故事中的人生哲理,从而进一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自我革命,继往开来,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思路,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那山: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先秦古文《愚公移山》记载: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如今新时代,一个教授,喝令三山五岭开道,让石头山变绿,使石头开花,这是一种使命担当,一种豪迈,一股志气,一腔热血。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扎根太行山35年,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讲到李保国的事迹时说,李保国是“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
  让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聚宝盆”。当年的太行山,山多地少,村民们一年最多只有3个月有粮食吃,其余时间只能吃野菜、树皮。河北邢台前南峪村的900多口人中有100多人是光棍。李教授响应学校号召,到这个村搞开发研究。为摸清山区特点,解决“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的难题,他早出晚归,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灯下,分析数据,悉心专研,寻求破解之法。
  不知经过多少次的摸索、实验,终于找到用“爆破整地,聚土积流”的方法。他带领农户们顺着山势,每隔4米开一条宽1.5米至2米、深1米的条状沟,这样周围的薄土就可以被集中填充到沟里了。如此一来,土层厚了,雨水也得到汇集,干旱山地逐渐具备了树木存活的基本条件。
  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十几年的心血浇灌,前南峪村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森林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获得了“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
  山是绿了,李教授还要让山沟里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他为邢台市内丘县候家庄村里做出了3项致富规划:人均2亩苹果,平均收入2万,人均五亩板栗,平均收入5千元,人均2只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千元。有了苹果、板栗“摇钱树”,一改了“有女不嫁岗底郎,光着脊梁睡土炕”的旧况。李教授还举办800多次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培训了9万余人,让许多果农都成了真专家。他自豪地说:“这辈子最过瘾的事,就是我变成了农民,把农民变成了我,使脱贫致富有了原动力。”
  新愚公故事蕴含的哲理很多,主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知识点: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李保国教授千辛万苦,摸清山区特点,千方百计,分析数据,悉心专研,终于找到用“爆破整地,聚土积流”的方法,为树木生长找到了活路,接着又发挥自己的智慧才华,为农民做了脱贫规划,为农民致富找到了出路。

——那水:“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者黄大发
  南唐后主李煜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面对亡国受辱的现实状况,昔日的皇帝也只能用写词抒发心中无穷的哀怨。不学李后主的柔弱,要学河南林县党组织和人民的刚毅执着,修造“人间天河”红旗渠,引水上山进寨,这是党支部老书记的誓言。
  黔北,崇山峻岭间,流淌着一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滋润了干涸贫穷的草王坝。这渠修建历时36年,领头人是党支部书记黄大发。
  早年,村里人到最近的水源地担水,往返两个多钟头。水太金贵,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真可谓滴水贵如油。不怕你笑话,上门提亲,提一罐水比提什么都有亲和力和底气。1958年,黄大发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许下承诺:“一定把水引上来,让大家吃上米饭。”谁承想,这句今天看起来最普通的话,竟花去了他36年的漫长时光。
  1991年,黄大发在失败多次后,再次向上级争取项目,前后跑县里6次。有一次,走了80里山路,在县里找到水利局副局长黄著文,说:“我要实现通水愿望,这一次,拼了命也要干。”当时黄大发穿的是件旧单衣,脚穿一双前面露趾头的“解放鞋”(那个年代的胶底布球鞋),脸冻得发青,黄局长看着他,深感心痛和惊讶。经研究,决定拨付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折抵工程款。修渠还需自筹部分资金。黄书记召开动员大会时,率先拿出100元,再次点燃村民们修渠的热情。也有村民表示反对,说:“修得通,我手掌心煮饭吃。”黄大发当场发誓:“水过不去,拿命来铺。”
  最终,资金筹齐,工程开工,几百个人的队伍向山里进发,从材料运输到工程施工,年近六旬的黄书记总是冲在前面。放炮需要的爆破物质是他来回步行36公里到乡镇背回来的。水泥是他亲自到县城“押”运回来的。有次押运途中突遇暴雨“袭击”,他还一夜未眠,坚持为水泥“站岗放哨”。
  干一寸,胜过说一尺。4年的不懈奋斗,到1995年,一条贯连三个村寨,10余个村民小组的水渠终于完工。清澈的幸福水,合着孩子们的笑声,融流进了山区百姓的心田。群众亲切地称这条渠叫“大发渠”。大发渠奔流不息,灌溉面积1100亩,350户,1200余人受益。此后,黄大发带领村民致富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在引水、修路、通电后,又在山上种柚子树、核桃、海椒等,使草王坝农民的人均收入突破6500元,是修渠前的80倍。
  黄书记现已80多岁,早已不做村支书了,却还在为家乡发展不停地奔走。
  听黄大发引水进村寨故事,主要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量变引起质变,矛盾双方的转化。“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引水上山,修一寸是一寸,修一尺是一尺,久久为功,必有成功。小事做到精致就变大,小细节往往能决定大成败。不怕失败,不怕讥讽,不怕批评,正确与错误的判定、转化,常常基于实践的坚守和对誓言的兑现。

——那人:回乡当农民的将军甘祖昌
  王昌龄诗一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农民一个,在江西跟随方志敏参加革命,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三五九旅做供给部副部长、在新疆军区后勤部任副部长、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回乡当农民。
  《可爱的中国》作者方志敏曾拉着他的手说:“记住我的话,穷人要翻身,就要闹革命!”这句话对引导甘祖昌走上革命的道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革命胜利了,当上了将军。“一将成名万骨枯”,万里长征几人还?1955年被授少将军衔后,他对妻子说:“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我的贡献太少了,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和地位太高了!”甘将军没忘记,那些一起出来革命的战友们,初心是为穷人闹翻身,吃饱饭,穿暖衣;将军没忘记,为天下穷人谋幸福的入党宣誓,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他毅然决然多次向组织请求,批准他回江西农村务农,1957年终于得到组织上批准。
  八月桂花开了,甘将军带着妻子龚全珍(学校教师)踏上回乡之路。全家11口人的行李只有三个箱子,但额外却带了8个大木笼子,里面装的是新疆的优质家畜家禽。他在家乡沿背村带领乡亲们发展养殖业,改造水田,使100多斤的粮食亩产提高了50%,为此中科院江西分院聘请他为研究员。将军真不愧为大军区“后勤部长”,运筹帷幄,战天斗地,动员“指挥”村民们热火朝天干起来,修水库,建发电站,办机械修配厂、水泥厂,使全公社家家户户装上了电灯,彻底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在交通方面,他和建筑工程师冒严寒、顶酷暑,三年时间里带领群众修建了12座大小桥梁。
  长期的劳累,使他的脑震荡旧病复发,住院期间,新疆军区首长要为他在南昌盖房子,便于他治疗休养,结果被他拒绝,理由是为国家节约点开支吧。1986年将军离世。妻子龚老师传承将军精神,离休后还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扶贫助学,服务社区、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接见龚老师,亲切地称她为“老阿姨”,授予她“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最美奋斗者”等光荣称号。
  听老将军回乡当农民,一干三十年故事,想“老阿姨”不思将军夫人“尊贵生活”,却传承将军理想信念的善举和家风美德,着重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笃信践行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甘将军九死一生,功勋卓越,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都知晓,他和家属不居功自傲、贪图享受,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本色,令人敬仰。
  三个脱贫攻坚故事说明了一个真理:穷人跟着共产党,才能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光明日报《不变的本色 力量的源泉》2022年1月18日评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人民脱贫奔小康,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走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掌握命运,创造历史的哲学。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也许有同学心里在嘀咕:说这些大道理,解决不了我的现实问题,我身在大城市,在物质生活相对丰裕的今天,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脱贫攻坚好像与我关系不大吗?
  这个嘀咕有点意思,脱贫攻坚与你没多大关系?大教授、大队书记、大将军这些称谓与你关系大不大?就算你学习成绩好,恐怕将来也不一定得到这些头衔。可这些已经得了头衔的人为什么不安分过自己的“快活”小日子,却要去吃苦受累带领他人脱贫致富,有的甚至还搭上性命。追思电视剧《觉醒年代》里的中国共产党先驱,陈独秀、李大钊都是北京大学的名教授,文科学长、图书馆长,他们每月工资三四百块大洋,青年毛泽东做图书馆员助理只有8块钱,这些人提着脑袋闹革命究竟是为了啥?这就涉及到思想觉悟、历史担当、人生哲学问题。
  有兴趣,请你去图书馆翻阅一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94页:“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离开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就是动物的机能。”生产力的发展,GDP的增长,物质资料的丰富均属“物”的范畴,是为人服务的。与“物”相比,人,是世界上第一宝贵的,是一切价值的真正本位。人的自由、幸福、快乐、发展、解放才是马克思主义者真正的价值理想。人与物的本质区别,人有思想,有精神,有创造,那山、那水、那人,倘若缺少了人的精神,啥事也做不成。想一想:人类失去精神,世界将会怎样?
  回望脱贫攻坚路上,纵然有千山万水、千难万险,为什么有25.5万个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深入基层,进驻扶贫点,开拓创新,做实事,吃苦在前,有担当,用“点点滴滴”具体任务完成汇聚成脱贫攻坚的磅礴之力,终使脱贫人口达9989万,近1个亿,用忠诚、奉献书写了人类史册上崭新华章,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人民与江山辩证关系的哲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据统计,牺牲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的共产党员有1800多名,他们闪光的名字和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将永远印留在鲜红的党旗上,并高高飘扬。真可谓: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三大重任,即祖国统一、实现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哪一个重任不是伟大的攻坚战?持久而艰难。同学们都熟知这句话:“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赓续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目的是和大家一起“见贤思齐”,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领悟人生哲理,昂扬向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科学崎岖小路上不断攀登,掌握一切先进的技术技能,争做在第二个百年奋斗中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
  少年中国!青春闪光,下至河岳,上至星月。
  相信您,就是若干年后的那山、那水、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