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文化是强国复兴的精神动力
李华
党的二十大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到陕西延安进行考察宣誓。延安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是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地,是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革命圣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与时俱进,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强国复兴永恒的精神动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它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它是怎样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发展,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我们广大青少年应当怎样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结合二十大报告相关内容,让我们一道回顾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实践硕果,从中获取精神力量。
一、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领先世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是肇造中华文明、开创中华民族五千年基业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者;是我国远古时期的著名领袖、杰出英雄。全球华人的祭拜圣地黄帝陵就在延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黄帝文化的精神内涵被后人凝炼为“鼎新、大公、中和”六个字,即“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以人为本,中和大同”。据史书记载:涿鹿之战中,黄帝与蚩尤交战九败不胜,在最后一战中,遇到迷雾,黄帝的军队不辨方向、不识敌我。为了部落民众,他依然持恒执着、努力奋斗。黄帝命令风后制造指南车,帮助士兵辨明方向,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才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不绝。黄帝爱护百姓,推崇仁德。他在战胜蚩尤后,推行了大量有利于人们生存的措施,如减少战争、安抚黎民、种植植物,协和万邦。这种厚德载物,天下为公的精神被后世继承光大,受益无穷。所以孔子称赞他“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黄帝文化精神和文明美德被后人继承、发扬。如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以人为本思想;老子“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等天人合一思想;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家国情怀的思想。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者思齐焉”等崇德尚贤天下为公思想;《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丰富多彩、领域宽广,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多样性特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人民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不用“古”来冠名的国家,而且古代中国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盛誉。法国学者埃狄纳称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也称赞宋代“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为什么中国古代能领先于世界?中外学者一致认为中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英国学者威尔斯赞美唐朝“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德国诗人歌德说:(中国)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梁漱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说: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庞朴说:我们的文化的特点是更多地考虑社会问题,非常重视现实的人生。日本学者岩山三郎说: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竹,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这种看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表现。它能为国家立心、民族立魂,创造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为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中华优秀文化历史飞跃改变世界
到了近代,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挑战。为什么中华文明不仅没有被湮没而且还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呢?因为先进的中国人秉承祖先优秀文化传统,革故鼎新,向西方学习,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在延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产生第一次飞跃。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毛泽东思想在延安诞生了。毛泽东说:“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了对中国革命进行系统的哲学总结,纠正党内错误、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好的指导抗日战争,他精读了苏联哲学教科书《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书页“空白处写有约一万二千字的批注,内容全是中国革命中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他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上,充实发展了马列主义。”经过夜以继日地读书、思考、写作,毛泽东在凤凰山窑洞中完成了《实践论》、《矛盾论》和《论持久战》等著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为迎接革命新阶段的到来,作好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也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陈云说,读《毛泽东选集》,先从5篇富有哲学思想的文章看起,其中包含以上三论。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赵刚说:“毛主席居住在凤凰山时期的著作有个鲜明特点:处处以正在发生巨大变动的客观事实为出发点“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纯熟地结合起来,具有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称“我们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必然的,这种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受毛泽东引领,全党学哲学蔚然成风。陈云说:“毛泽东同志提倡学马列著作,特别是学哲学,对于全党的思想提高、认识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党内,在干部中,在青年中,提倡学哲学,有根本的意义”,全党逐渐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后来,毛泽东又发表了“老三篇”,提倡无私奉献精神的《为人民服务》、提倡国际主义精神的《纪念白求恩》和提倡革命奋斗精神的《愚公移山》。奏响一曲气壮山河、响彻云霄的共产党人的正气歌,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开幕时,陈毅元帅曾赋诗:“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因为在延安共产党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产生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就是富有牺牲精神的革命队伍,他们的牺牲精神表现在为中华民族利益和为人民利益而牺牲。张思德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用自己的牺牲精神诠释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思想品格。长征路上部队断粮,组织上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一天,一个战士发现了一丛长的和萝卜叶子差不多的野草,拔起来就想往嘴里送,张思德见状,赶紧抢过来放进自己嘴里试吃,不一会儿头晕恶心,肚子绞痛,他立刻叫人告诉后面的部队这种植物有毒。说完,便昏迷了。被人救醒后他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萝卜有毒,快去告诉同志们。”到延安后,缺粮依然是个大问题,身为通讯班长,张思德为了省下饭让班里年轻的战士们多吃一点,每次他都在饭吃到一半时提着水桶去打水,同时找些野菜充饥,后来大家才发现这个秘密。战场上,张思德冲锋陷阵、一往无前。一次战斗中,他置自己伤情于不顾,跃出战壕,冲进敌阵,击毙机枪手,一人缴获两挺机关枪。1942年春,他在杨家岭大礼堂工地参加劳动。上大梁时支架突然断裂,他立刻上前顶住,挽救了梁下施工的工人和战友,自己却受了重伤。不久,张思德被调到枣园由班长转变为毛泽东身边的一名警卫战士,他说“当班长是革命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需要,我保证当好一名战士!” 为了工作需要,1944年春天,张思德第一个报名到离延安七十多里的安塞开荒、种地、烧炭。9月5日早上,张思德带着八名战士组成突击队,顶着毛毛细雨上山挖炭窑。张思德和战士小白一组,窑洞越挖越深,张思德已经完全钻进里面了,当窑洞已经挖得差不多时,突然从顶掉下一块土,“不好!快出去,有危险!”张思德反应迅速,一把将小白推出洞口。“轰隆”一声,窑顶塌了下来,小白被救了,张思德被埋在里面,牺牲时年仅29岁。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演讲时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张思德模范地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千千万万个张思德式的革命者,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熔铸成伟大的建党精神。
在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先进文化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根本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和人民命运,根本改变了中华民族地位和世界政治格局,在世界上树立起独立自主走自己道路的榜样。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三、优秀文化与时俱进震惊世界
虽然时代在变,但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没变。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将中国共产党在这100年间作出的主要贡献概括为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十年创造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全面脱贫、抗击疫情等“中国之治”的四大奇迹。特别是全面脱贫的奇迹。
今天,凡到过延安的人都会惊讶延安的现代气息:那郁郁葱葱的山体植被、那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新城、那洋溢喜悦的百姓笑脸……千年宝塔见证了延安人民的奋斗足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初心、见证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伟大力量,也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老区人民,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习近平曾在梁家河插队,他说:“是延安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陕西是根,延安是魂。”离开梁家河时他对乡亲们说“我会回来看你们的。”“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句话是他对老区人民赤子情怀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老区人民的脱贫之路,时刻牵挂着总书记的心。2015年他亲赴延安,看望乡亲并指导脱贫工作。他说: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是共产党不忘本,不忘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不忘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的真实写照。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老区人民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丰硕成果。2019年5月7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226万老区人民走上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来到延安市安塞区的南沟村考察,他称赞这里的苹果种植业“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诗人叶沁源的清平乐描写了延安今天的面貌:延安圣地,告别贫穷史。宝塔巍巍延水丽,村镇万民欣喜。苹果致富丰收,家家户户笑眸。大道康庄美景,青山绿水金秋。延安是我国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截止2020年11月23日,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是党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观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优秀文化薪火相传拥抱世界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在向前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取得划时代的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引领我们学习二十大,奋进现代化的精神指南。
当我们沐浴前辈洒下的阳光雨露、享受百年党史的奋斗成果、肩负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任务之时,我们应当用怎样的行动参与到时代大潮之中?
首先,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两个结合”,充分认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思想旗帜,是引领全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过时代传承的火炬,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第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致力于远大理想,靠自己的努力实践实现远大抱负,行而不辍,履践致远。第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历史智慧、汲取政治智慧,延续、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命脉”,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广博地学习并坚定自己的志向,及时地请教并联系实际地思考,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促进自己进步。第四,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等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第五,继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承担重大任务。1914年,爱国学者梁启超到清华学校作了一篇题为《君子》的演讲,对厚德载物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此后,“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就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他寄语青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2022年10月27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延安中学同师生亲切交流。他希望老师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勉励同学们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李大钊说:“青年者,国家之魂”,毛泽东说:“世界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们要以强国复兴为己任,努力从黄帝精神、建党精神、延安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之成为我们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用自己青春的热血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宇宙,拥抱青春之世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它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它是怎样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发展,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我们广大青少年应当怎样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结合二十大报告相关内容,让我们一道回顾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实践硕果,从中获取精神力量。
一、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领先世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是肇造中华文明、开创中华民族五千年基业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者;是我国远古时期的著名领袖、杰出英雄。全球华人的祭拜圣地黄帝陵就在延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黄帝文化的精神内涵被后人凝炼为“鼎新、大公、中和”六个字,即“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以人为本,中和大同”。据史书记载:涿鹿之战中,黄帝与蚩尤交战九败不胜,在最后一战中,遇到迷雾,黄帝的军队不辨方向、不识敌我。为了部落民众,他依然持恒执着、努力奋斗。黄帝命令风后制造指南车,帮助士兵辨明方向,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才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不绝。黄帝爱护百姓,推崇仁德。他在战胜蚩尤后,推行了大量有利于人们生存的措施,如减少战争、安抚黎民、种植植物,协和万邦。这种厚德载物,天下为公的精神被后世继承光大,受益无穷。所以孔子称赞他“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黄帝文化精神和文明美德被后人继承、发扬。如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以人为本思想;老子“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等天人合一思想;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家国情怀的思想。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者思齐焉”等崇德尚贤天下为公思想;《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丰富多彩、领域宽广,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多样性特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人民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不用“古”来冠名的国家,而且古代中国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盛誉。法国学者埃狄纳称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也称赞宋代“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为什么中国古代能领先于世界?中外学者一致认为中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英国学者威尔斯赞美唐朝“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德国诗人歌德说:(中国)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梁漱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说: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庞朴说:我们的文化的特点是更多地考虑社会问题,非常重视现实的人生。日本学者岩山三郎说: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竹,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这种看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表现。它能为国家立心、民族立魂,创造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为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中华优秀文化历史飞跃改变世界
到了近代,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挑战。为什么中华文明不仅没有被湮没而且还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呢?因为先进的中国人秉承祖先优秀文化传统,革故鼎新,向西方学习,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在延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产生第一次飞跃。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毛泽东思想在延安诞生了。毛泽东说:“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了对中国革命进行系统的哲学总结,纠正党内错误、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好的指导抗日战争,他精读了苏联哲学教科书《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书页“空白处写有约一万二千字的批注,内容全是中国革命中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他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上,充实发展了马列主义。”经过夜以继日地读书、思考、写作,毛泽东在凤凰山窑洞中完成了《实践论》、《矛盾论》和《论持久战》等著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为迎接革命新阶段的到来,作好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也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陈云说,读《毛泽东选集》,先从5篇富有哲学思想的文章看起,其中包含以上三论。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赵刚说:“毛主席居住在凤凰山时期的著作有个鲜明特点:处处以正在发生巨大变动的客观事实为出发点“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纯熟地结合起来,具有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称“我们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必然的,这种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受毛泽东引领,全党学哲学蔚然成风。陈云说:“毛泽东同志提倡学马列著作,特别是学哲学,对于全党的思想提高、认识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党内,在干部中,在青年中,提倡学哲学,有根本的意义”,全党逐渐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后来,毛泽东又发表了“老三篇”,提倡无私奉献精神的《为人民服务》、提倡国际主义精神的《纪念白求恩》和提倡革命奋斗精神的《愚公移山》。奏响一曲气壮山河、响彻云霄的共产党人的正气歌,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开幕时,陈毅元帅曾赋诗:“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因为在延安共产党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产生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就是富有牺牲精神的革命队伍,他们的牺牲精神表现在为中华民族利益和为人民利益而牺牲。张思德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用自己的牺牲精神诠释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思想品格。长征路上部队断粮,组织上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一天,一个战士发现了一丛长的和萝卜叶子差不多的野草,拔起来就想往嘴里送,张思德见状,赶紧抢过来放进自己嘴里试吃,不一会儿头晕恶心,肚子绞痛,他立刻叫人告诉后面的部队这种植物有毒。说完,便昏迷了。被人救醒后他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萝卜有毒,快去告诉同志们。”到延安后,缺粮依然是个大问题,身为通讯班长,张思德为了省下饭让班里年轻的战士们多吃一点,每次他都在饭吃到一半时提着水桶去打水,同时找些野菜充饥,后来大家才发现这个秘密。战场上,张思德冲锋陷阵、一往无前。一次战斗中,他置自己伤情于不顾,跃出战壕,冲进敌阵,击毙机枪手,一人缴获两挺机关枪。1942年春,他在杨家岭大礼堂工地参加劳动。上大梁时支架突然断裂,他立刻上前顶住,挽救了梁下施工的工人和战友,自己却受了重伤。不久,张思德被调到枣园由班长转变为毛泽东身边的一名警卫战士,他说“当班长是革命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需要,我保证当好一名战士!” 为了工作需要,1944年春天,张思德第一个报名到离延安七十多里的安塞开荒、种地、烧炭。9月5日早上,张思德带着八名战士组成突击队,顶着毛毛细雨上山挖炭窑。张思德和战士小白一组,窑洞越挖越深,张思德已经完全钻进里面了,当窑洞已经挖得差不多时,突然从顶掉下一块土,“不好!快出去,有危险!”张思德反应迅速,一把将小白推出洞口。“轰隆”一声,窑顶塌了下来,小白被救了,张思德被埋在里面,牺牲时年仅29岁。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演讲时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张思德模范地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千千万万个张思德式的革命者,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熔铸成伟大的建党精神。
在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先进文化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根本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和人民命运,根本改变了中华民族地位和世界政治格局,在世界上树立起独立自主走自己道路的榜样。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三、优秀文化与时俱进震惊世界
虽然时代在变,但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没变。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将中国共产党在这100年间作出的主要贡献概括为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十年创造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全面脱贫、抗击疫情等“中国之治”的四大奇迹。特别是全面脱贫的奇迹。
今天,凡到过延安的人都会惊讶延安的现代气息:那郁郁葱葱的山体植被、那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新城、那洋溢喜悦的百姓笑脸……千年宝塔见证了延安人民的奋斗足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初心、见证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伟大力量,也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老区人民,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习近平曾在梁家河插队,他说:“是延安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陕西是根,延安是魂。”离开梁家河时他对乡亲们说“我会回来看你们的。”“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句话是他对老区人民赤子情怀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老区人民的脱贫之路,时刻牵挂着总书记的心。2015年他亲赴延安,看望乡亲并指导脱贫工作。他说: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是共产党不忘本,不忘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不忘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的真实写照。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老区人民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丰硕成果。2019年5月7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226万老区人民走上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来到延安市安塞区的南沟村考察,他称赞这里的苹果种植业“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诗人叶沁源的清平乐描写了延安今天的面貌:延安圣地,告别贫穷史。宝塔巍巍延水丽,村镇万民欣喜。苹果致富丰收,家家户户笑眸。大道康庄美景,青山绿水金秋。延安是我国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截止2020年11月23日,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是党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观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优秀文化薪火相传拥抱世界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在向前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取得划时代的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引领我们学习二十大,奋进现代化的精神指南。
当我们沐浴前辈洒下的阳光雨露、享受百年党史的奋斗成果、肩负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任务之时,我们应当用怎样的行动参与到时代大潮之中?
首先,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两个结合”,充分认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思想旗帜,是引领全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过时代传承的火炬,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第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致力于远大理想,靠自己的努力实践实现远大抱负,行而不辍,履践致远。第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历史智慧、汲取政治智慧,延续、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命脉”,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广博地学习并坚定自己的志向,及时地请教并联系实际地思考,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促进自己进步。第四,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等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第五,继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承担重大任务。1914年,爱国学者梁启超到清华学校作了一篇题为《君子》的演讲,对厚德载物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此后,“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就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他寄语青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2022年10月27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延安中学同师生亲切交流。他希望老师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勉励同学们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李大钊说:“青年者,国家之魂”,毛泽东说:“世界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们要以强国复兴为己任,努力从黄帝精神、建党精神、延安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之成为我们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用自己青春的热血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宇宙,拥抱青春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