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斗现代化 学习在当下
——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大国、学习型社会
陈履伟
中国共产党何以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何以不断铸就新辉煌,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气质。”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学习成为我国政党强大、国家发展,社会振兴的动力。当然,也是当代中小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和平台。
一,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共产党独特精神气质——学习,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学与好学既是孔子思想发生学的起点,也是他思想生命的逻辑起点,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基石。《论语》开篇即“学而第一”,即言学习之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學”字的构成,蕴含着“学”的秘码。“学”字的中间有一个偏旁——秃宝盖,喻指房子,表示学习存在的环境。在秃宝盖的下面是“子”。“子”是什么?子是婴儿的象形,子的上半部分是头,一横是舞动的手臂,本义是指婴儿,引申指儿女,还引申指“结果实”的含义,这样就具有种子的内涵。“學”字的上半部分的中间,是“爻”字,两个交叉构成,原意是指算筹,是计数的工具,后来引申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爻”字的两边是手,表明学是要在做中学,不是坐而论,而是起而行。
学这个概念在孔子本身还意味着教育的意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学,是学习,与思相对,狭义的学又称为学文,即知识的学习。广义的学,还包含学道。君子之学的要点在于学道。
好学是人的一种心智能力和态度,属于理智德性的范畴。忠信仁义是人际关系的规范和要求,属于伦理德性的范畴。在人的德性形成中,这两种德性是相辅相成的。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在这种自责中,表现了孔子对学习的热爱。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孔子看来“好学”比“忠信”更重要,他唯独在“好学”这一点上特别自豪。孔子还常常出语惊人,他说离开“好学”,德行也会有弊病,这是我们不大会想到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而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说:爱好仁德而不好学,弊病是愚蠢;爱好聪明而不好学,弊病是放荡;爱好诚实而不好学,弊病是伤害自己和亲人;爱好直率而不好学,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爱好勇敢而不好学,弊病是闹乱子;爱好刚强而不好学,弊病是狂妄。好学还是一种优秀的能力和特长,也是一种心智的取向,而这种能力和取向明显是指向于知识学习与教育过程。这样就把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结合起来了。
“學”中蕴含哪些秘密呢?第一,学习是人类文化的遗传机制。如果说,人的生理特征是生物遗传的结果,那么,人的文化特征就是学习传承的结果。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把我们从一个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和文化人。第二,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种子内蕴的儿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然界的一粒生物的“种子”,又是人类社会的一粒文化的“种子”。第三,只有在人与自然的交互活动中,在人与人的交互关系中,学才能进行。第四,学习是一个动脑和动手相互结合的过程。
二,确立天下胸怀、世界眼光
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气质,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仅是历史发展中的不断积淀,也是时代变革中的积极回应;是天下胸怀,也是世界眼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出版物——《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尔报告1972)和《学习:内在的财富》(德洛尔报告1996)。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地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未来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同时,在现行的教育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儿童人格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为此,《学会生存》一书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
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当教育一旦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时,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也就不同了。如果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教育过程中在一定年龄和一定阶段上失败了,他还会有别的机会。他再也不会终身被驱逐到失败的深渊中去了。
同样,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教师的角色位置不可避免发生变化。“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称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在这一领域内(教育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教学活动便让位于学习活动。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996年《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提出了建立在两个重要概念上的综合教育构想:终身学习;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报告指出:我们希望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中,就决定了我们会选择怎样的教育。报告认为,除了教育的直接功能之外,形成完整的人格是教育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如果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报告,描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愿景,指出了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动,却不能不受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条件的制约。
而在我国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大国和学习型社会,落实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然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然成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已然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实践。并且取得初步的成就。
1978年,我国小学升入初中比例只有60.5%,高校在校生85.6万人,研究生1万人。在极为薄弱的底子上,经过40年努力,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51.4万所,在校生2.7亿人,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10.6%提升到79.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从94%提升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66.4%提升到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33.6%提升到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7%提升到45.7%,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速度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来华留学规模从1978年的1200余人增加到2017年的48万余人,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2385个,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建立了8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533所孔子学院和114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遍布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学习使用汉语人数达1亿人。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9900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职业学校累计培养和输送了2亿多名技术技能人才。我国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40年间增加了近50倍。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5年,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5%,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40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特色最为鲜明的教育。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将是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国家先后实施“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双一流’建设”等重大项目,我国高校在全球的位次整体大幅前移,进入世界排名前列数量显著增加,近10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建设了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和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均占全国80%以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和研究成果均占全国总数80%以上,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
毛泽东写过一篇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他引用一副对子讽刺批评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今天,我们是否也要对我们的学习来一番改造,我们今天的学习存在哪些问题,是否也需要改造一下呢?这就是我今天要留给你们思考的问题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气质。”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学习成为我国政党强大、国家发展,社会振兴的动力。当然,也是当代中小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和平台。
一,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共产党独特精神气质——学习,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学与好学既是孔子思想发生学的起点,也是他思想生命的逻辑起点,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基石。《论语》开篇即“学而第一”,即言学习之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學”字的构成,蕴含着“学”的秘码。“学”字的中间有一个偏旁——秃宝盖,喻指房子,表示学习存在的环境。在秃宝盖的下面是“子”。“子”是什么?子是婴儿的象形,子的上半部分是头,一横是舞动的手臂,本义是指婴儿,引申指儿女,还引申指“结果实”的含义,这样就具有种子的内涵。“學”字的上半部分的中间,是“爻”字,两个交叉构成,原意是指算筹,是计数的工具,后来引申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爻”字的两边是手,表明学是要在做中学,不是坐而论,而是起而行。
学这个概念在孔子本身还意味着教育的意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学,是学习,与思相对,狭义的学又称为学文,即知识的学习。广义的学,还包含学道。君子之学的要点在于学道。
好学是人的一种心智能力和态度,属于理智德性的范畴。忠信仁义是人际关系的规范和要求,属于伦理德性的范畴。在人的德性形成中,这两种德性是相辅相成的。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在这种自责中,表现了孔子对学习的热爱。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孔子看来“好学”比“忠信”更重要,他唯独在“好学”这一点上特别自豪。孔子还常常出语惊人,他说离开“好学”,德行也会有弊病,这是我们不大会想到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而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说:爱好仁德而不好学,弊病是愚蠢;爱好聪明而不好学,弊病是放荡;爱好诚实而不好学,弊病是伤害自己和亲人;爱好直率而不好学,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爱好勇敢而不好学,弊病是闹乱子;爱好刚强而不好学,弊病是狂妄。好学还是一种优秀的能力和特长,也是一种心智的取向,而这种能力和取向明显是指向于知识学习与教育过程。这样就把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结合起来了。
“學”中蕴含哪些秘密呢?第一,学习是人类文化的遗传机制。如果说,人的生理特征是生物遗传的结果,那么,人的文化特征就是学习传承的结果。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把我们从一个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和文化人。第二,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种子内蕴的儿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然界的一粒生物的“种子”,又是人类社会的一粒文化的“种子”。第三,只有在人与自然的交互活动中,在人与人的交互关系中,学才能进行。第四,学习是一个动脑和动手相互结合的过程。
二,确立天下胸怀、世界眼光
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气质,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仅是历史发展中的不断积淀,也是时代变革中的积极回应;是天下胸怀,也是世界眼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出版物——《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尔报告1972)和《学习:内在的财富》(德洛尔报告1996)。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地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未来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同时,在现行的教育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儿童人格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为此,《学会生存》一书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
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当教育一旦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时,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也就不同了。如果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教育过程中在一定年龄和一定阶段上失败了,他还会有别的机会。他再也不会终身被驱逐到失败的深渊中去了。
同样,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教师的角色位置不可避免发生变化。“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称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在这一领域内(教育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教学活动便让位于学习活动。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996年《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提出了建立在两个重要概念上的综合教育构想:终身学习;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报告指出:我们希望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中,就决定了我们会选择怎样的教育。报告认为,除了教育的直接功能之外,形成完整的人格是教育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如果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报告,描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愿景,指出了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动,却不能不受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条件的制约。
而在我国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大国和学习型社会,落实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然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然成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已然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实践。并且取得初步的成就。
1978年,我国小学升入初中比例只有60.5%,高校在校生85.6万人,研究生1万人。在极为薄弱的底子上,经过40年努力,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51.4万所,在校生2.7亿人,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10.6%提升到79.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从94%提升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66.4%提升到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33.6%提升到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7%提升到45.7%,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速度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来华留学规模从1978年的1200余人增加到2017年的48万余人,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2385个,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建立了8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533所孔子学院和114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遍布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学习使用汉语人数达1亿人。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9900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职业学校累计培养和输送了2亿多名技术技能人才。我国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40年间增加了近50倍。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5年,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5%,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40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特色最为鲜明的教育。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将是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国家先后实施“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双一流’建设”等重大项目,我国高校在全球的位次整体大幅前移,进入世界排名前列数量显著增加,近10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建设了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和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均占全国80%以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和研究成果均占全国总数80%以上,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
毛泽东写过一篇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他引用一副对子讽刺批评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今天,我们是否也要对我们的学习来一番改造,我们今天的学习存在哪些问题,是否也需要改造一下呢?这就是我今天要留给你们思考的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