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海军向深蓝
——中国航母“十年铸三剑”的故事
桂松年
同学们,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习主席特别指出:“人民军队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有信心、有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三个有信心、有能力”是人民军队地位、使命、能力、作用的集中体现,是人民军队成长历程和发展前景的集中体现。信心是从哪里来的?能力是怎样强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人民海军向深蓝发展的壮美航迹,从“辽宁舰”入列10年以来,中国航母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十年铸三剑”的感人故事中去寻找答案。
一、童叟不泯航母梦
1999年,也就是在我国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航母启动回国期间,在广西的北部湾,有一名叫陈虞文的五岁小朋友,听父亲与别人说起要为国家捐款建造航空母舰的事,就跟父亲说:“我也要捐钱给国家建航母!”于是,他将自己积攒的140元零用钱全部寄给了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以表达自己要为建造我国自己的航母作贡献的心愿。
是什么让一个学龄前的孩子竟能萌出生这样的念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当过兵的父亲经常给他讲故事产生的感应。这些故事让他知道家门前的这片海就曾经受到过洋人坚船利炮的进犯,让他知道是美国的导弹炸毁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让他知道我们的国家还没有能够承载许多飞机的航空母舰。他为此愤愤不平、耿耿于怀,立誓要捐款建航母。“航母就意味着强大”的观念深植在他幼小的心田。尽管后来有关部门退回了捐款,并专门回信表扬他,此事却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
23年后的今天,已近而立之年的陈虞文,在建军95周年之际,回应媒体对他的追踪采访时,依然为儿时的举动而自豪不已。儿时的一句“航母就意味着强大”,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滋生的航母梦也随着国家与军队的强大而变为了现实。陈虞生在进入大学前的2012年,正好赶上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让他自小的心愿得以实现,他激动地又给总装备部写了一封信。这一次,总装备部的同志以电话形式回复了他,就像2000年的回信一样,再一次勉励他好好学习,报效国家。2019年12月17日,在他大学毕业不久,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的交付使用,标志着人民海军走进了国产航母时代,终于圆了他的“国产航母梦”!今年6月17日,当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之时,已经在北京工作,成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陈虞文又拿出那封珍藏了近二十年的回信,更加思绪万千。才20余年的时间,我国的航母发展就已经挤身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体现人民军队“三个有信心、有能力”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航母的发展进程中还有一幅照片深深地嵌入国人的脑海,它记录下1980年5月,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将军参观美军“小鹰”号航母时,美军不让中国人靠近尖端装备,将军只好踮起脚尖来仔细观察的令人心酸的场景。之后,刘华清告诉后辈:“中国不造航母,我死不瞑目”。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将舰舷号定为“16”,也有为纪念我国航母事业的奠基人刘华清上将之意,因为他出生于1916年。说到现代中国的航母梦,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1970年,以我国航空母舰发展为目标的707工程正式成立,这项工程就是由刘华清将军牵头。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已经成为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再次提出建造航空母舰先搞预研的计划,891工程的实施,成为我国第二次筹建航母的起步。只是由于与当时国家的经济建设矛盾较大,项目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尽管如此,建造航母的准备工作仍未停止,刘华清提出的设想是:“‘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这期间,在海军广州舰院开办了航母舰长班,提前进行航母指挥员的培养。刘华清在八十八岁“米寿”之年欣悉中国航母立项建造,心潮难平,感慨道:“航母上马,我‘走’也放心了。”2010年岁末,捷报再次从海军机关传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即将试航,首任航母舰长已获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华清将军终于在自己的人生征程里,见证了亲手选拔培养的航母舰长登上中国航母指挥台的历史性时刻!从少年与将军共铸中国航母的梦中,我们不难读懂中国航母艰辛发展的“来时路”,更能从中领悟人民军队三个“信心与能力”里不竭的“动力源”。
二、许身使命航母人
有人分析,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是一般战斗机飞行员的20倍。上世纪90年代,10年间某大国就摔掉了105架舰载机,而这还是建立在其已经拥有半个多世纪航母经验的基础之上。在航母上着舰到底有多难多险?这样几个数据也许能够解释:航母跑道长度不及陆基机场跑道的十分之一;着舰速度超过两百公里;从挂索到停稳只有两秒钟时间……在航母上着舰,简直就是一场“人为的控制坠机”。
谁能想到,看似平常的一次着舰,竟然也有这么大的风险。没有不怕牺牲的勇气,没有拎着脑袋干事业的劲头,是不配当一名舰载机飞行员的。第一次陆上大速度挂索试验、第一次低空大速度、第一次失速尾旋、第一次模拟着舰试验……一个个第一次被相继突破,中国航母战斗能力的提升就从这一点点中开始厚积薄发。
山东舰副舰长徐英,是首批取得夜间着舰资质的舰载机飞行员。回忆首次夜间训练着舰的那个时刻,徐英说,与白天空勤准备室欢声笑语,轻松愉快的气氛不同。夜间飞行前,准备室里一片寂静,每个人都心事重重,眉头紧锁。“那几天,我频繁地给父母和家人打电话,每次打通了都不想挂断,心里有一种担心,怕这是最后一次,怕再也听不到这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纵有万千风险,徐英和他的战友仍然义无反顾地走向战鹰,用生命去实现夜间着舰的战斗力突破。此外,徐英副舰长,还有另一个称呼——空中“画家”。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徐英在山东舰执行飞行任务,当他完成空中动作等待命令时,特意飞出了一个“五角星”的航迹,向党的生日献礼。
一支军队的胜利,从来都饱含着牺牲。一项伟大的事业,从来都凝结着热血。站在中国航母十年发展的历史坐标点上,人们永远怀念着那些英雄的航母人。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为我国首型舰载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呕心沥血,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倒在舰载机上舰首飞成功返航时,为航母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毕生。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执行上舰前最后阶段的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飞机突发电传故障,为挽救战机错过最佳跳伞机会壮烈牺牲。舰载机飞行员曹先建,在训练中身负重伤,腰椎多处爆裂性骨折,在医生断言他已不能再飞的情况下,以超人的毅力实现康复,重伤419天后奇迹般实现复飞。
航母副总设计师孙光甦常常讲起:“‘瓦良格号’回来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破的船壳子,而对航母,大家都没做过”,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辽宁舰”系统主任设计师王治国在谈到改建航母时也说:“整个团队加班加点,用15个月的时间,就干完了30个月的工程量。工程启动以来,同一部门平常工作、战斗在一起的同事中,就有15位因为工作原因而牺牲。有时候想起来,感觉他们还在身边,心里挺难受的。”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在和平年代使用“牺牲”这样的字眼更多地是喻示着是非正常死亡。这些科技工程人员就是在承受超强度的工作任务中挑战生命的极限,积劳成疾而倒在工作岗位上。他们是在用生命筑舰。我们从这些许身使命的航母人身上,看到了筑成“信心与能力”中忠诚与信仰的光辉,看到了中国航母启航与腾飞的底气。
三、七彩芳华航母色
辽宁舰上“飞鲨”列阵,身穿各种颜色识别服的甲板保障官兵,在各自的战位上忙碌,像一道道流动的彩虹。由于航母上飞机起降声音嘈杂,飞行甲板面积有限,所以设计出种种“可视化”的服装,便于人员的识别与指挥管理,航母舰面上的“七彩马甲团”应运而生,独特无比的七彩航母色浸染着航母人的七彩芳华。
黄马甲上演“最炫航母style”。身穿“黄马甲”的战友们,主要担任指挥类岗位,大多是引导员,舰载机的转运、放飞和回收,都需要他们的指挥,有引导飞机移动的“调运”马甲,有“射手”外号的“起飞”马甲,他们战斗在滑跃甲板前,用特有的手势动作进行信号传递。面对战机烈焰似的尾喷,黄马甲们仍然坚定潇洒。
红马甲永远无惧危险冲在前。鲜艳的红色代表着警戒与危险,而“红马甲”的战位是危险与安全管控战位,他们承担着极具危险性的工作,如挂弹员、甲板警戒员,飞机失事救护员、消防员、军械员等,也都身穿红色马甲。
蓝马甲是航母甲板上的技术“蓝领”。“蓝马甲”为调运与供气保障战位,是飞机航空维护的主要战位,他们负责舰载机的转运和系留,以及部分舰面保障工作。
紫马甲一心一意为“加油”。“紫马甲”大多是舰面保障人员,属于燃油补给战位,工作主要是为舰载机加油充电,相当于舰载机的“奶爸”,保障舰载机有充足的动力。
棕马甲是“飞鲨守护神”。“棕马甲”属于机务人员,他们行事低调,主要负责舰载机的“体检”,进行飞行前的检查和飞行后的维护,就像舰载机的“私人医生”。
绿马甲是“万能扳手”。“绿马甲”的背后,标注着“教学”“拦阻”“起飞”等不同分工,他们属于起降与飞机维修战位,“拦阻”就是舰载机着舰后帮助拦阻索复位的人员,“起飞”就是舰载机滑跃起飞时,保证主起落架拦阻块运作正常的人员。
白马甲是航母安全的“大管家”。“白马甲”属于安全、医务、政工等战位,身后标注有“指管”“医务”“安全”等字样,还有专门引导歼-15舰载机安全着舰,并对飞行员的操纵进行评分的人员,他们同样身穿“白马甲”,指挥人员一般也都是“白马甲”,甲板上的很多决策都是经过他们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部分“白马甲”背后没有文字标注,这可能是临时上舰人员。如果说舰载机飞行员是“刀尖上的舞者”,那么甲板上身穿“彩虹”色识别服的舰面保障舰员们就是他们的“舞伴”,“七彩马甲团”的官兵们就是这样在“与鲨共舞”中把自己的青春芳华写进深蓝!
在航母上与“七彩马甲团”比肩的是被誉为航母“龙骨”的“工匠型”“专家型”高级军士们。在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对官兵专业技能要求更高的航母上,他们以过硬的素质和精湛的专业本领,成为了航母日常训练管理、装备操作维护、履行使命任务的重要骨干。
新年度开训,一场实战背景下的演练在山东舰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飞行甲板上战鹰轮番起降、激战正酣。作为给战鹰补血充能的油料区队区队长、一级军士长孟庆亮,此时,正在集控室内严密观察着各项参数。从军28载,他曾在多个岗位上工作过。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兵之初”的他就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专业上的事我一定要说了算”是他的自信与担当。2020年11月,某新型装备列装,孟庆亮加班加点刻苦钻研。最终,在该装备比武考核中,再次以优异成绩稳居第一。在山东舰上,像孟庆亮一样“善钻研、敢较真”的优秀军士比比皆是。一级军士长陈青松是山东舰锅炉区队区队长,他从军30年,先后在多型驱逐舰上服役,参加重大演训任务上百次,带出了近百名锅炉专业骨干。山东舰水声对抗班班长郭建伟对远海大洋水下世界的声音非常熟悉,通过声呐辨别各种声源是他的“看家本领”。他能透过海浪、海洋生物和各型船艇发出的噪声,准确甄别出目标潜艇的噪声。
更加吸人目光的是在“山东舰”操舰岗位上的年轻女舵手的身影。即“辽宁舰”第一位女操舰兵徐玲之后,同是1998年出生的叶蕴韵和唐晓菁,又以她们稳操万吨航母“山东舰”驰骋大洋英姿飒爽,令人敬佩不已。2021年叶蕴韵、唐晓菁第一次驾驶“山东舰”,为确保舰载机的起降,需要依据海上的天气不可控,风向会出现突然改变,快速改变舵角,把航向用最快速度调整完毕,才能保证飞行甲板的风速始终控制在舰载机需要的范围之内。有时候刚调整好没间隔几秒钟舰载机就降落了,直到松了一口气后才发现在舵轮上留下了自己紧张的湿手印。
战斗力的不断攀升,不断地刷新着我国航母作战能力的历史记录。正是因为有了这群身怀绝技,懂装备,能指挥,会管理,应急情况处置和故障排除都是专业大拿的航母官兵们,他们是真正过硬的“大国重器”的执掌者,冲锋陷阵的排头兵。青春的芳华让“信心与能力”化作强军的浪潮,描绘出航母人七彩芳华的本色。
四、与强比肩航母志
被誉为“中国电磁弹射之父”的马伟明院士有一句名言:“领先就领先美国”。马伟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磁弹射技术的领军研制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我国军队最高荣誉--“八一勋章”的获得者。几年前,中外媒体记者就在两会期间向他追问“电磁弹射器何时上舰”的问题。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完全颠覆了世人对中国航母的印象,也满足了中外记者一直追问不下的问题。“福建舰”摒弃了“辽宁舰”、”山东舰”的滑跃式起飞方式,采用电磁弹射技术,一举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电磁弹射技术用于航母最大的功臣就是马伟明带领的研发团队。因为这个项目属于高度机密,只能用“一项国际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来模糊描述。研发电磁弹射技术过程十分艰辛,当时马伟明申请到100万元的论证经费,但论证报告按时完成后,研制经费却没能到位。马伟明就从自己的科研经费积累中拿出2000万元,率领实验室的同志们埋头苦干,他们不分昼夜地连续攻关,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就连大年初一也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一年365天,每天在实验室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年顶了别人三年的工作量。为此,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2008年终于成功研制出小型样机。7位院士、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项电磁弹射技术科技成果鉴定会。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抚摸着样机心潮澎湃,紧紧握住马伟明的手,两个人泣不成声。
现在他们研制的电磁弹射器已经成功地用于“福建舰”,而且功能还优于美国。目前美国“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使用的是交流电,而“福建舰”使用是直流电。直流电的用电效率更高,节约用电大约30%。福建号航母的下水释放着这样的信号:在当今世界上除了美国的航母之外,福建号航母不但吨位是最大的,所有的技术也是最先进的,尤其是在常规动力下拥有电磁弹射的配置,这种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让世界刮目相看。更为突出的是,中国福建号航母建造速度真的是太快了!从2018年年末开建到2022年6月下水仅用了3年半的时间,这还是在有疫情干扰的情况下。这不得不说是世界航母建造史上的一个奇迹。瞄准前沿,不惧强敌,超越自我,砥砺前行,中国航母人所体现出来的航母志气,成为撑起三个“信心与能力”的坚实基础,成为实现三个“信心与能力”的坚强定力。
同学们,我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度为18234千米,岛屿岸线1.4万多千米,其中有大约15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存在争议。同时,随着我国利益在全球的不断拓展,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我们必需建设强大的国防,建设强大的军队,这就是锻造与发展三个“信心与能力”的现实意义。为了保卫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我们“十年铸三剑”,实现了中国航母发展的三级跳跃,体现出时不我待的中国速度,势在必得的大国意志,光耀子孙的民族自信和不畏强敌的使命担当。军委习近平主席在视察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时强调指出:“全军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加快提高打赢能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人民海军坚决响应习主席的号召,正趁着十年三舰的发展大势,阔步星辰大海、逐梦万里海天,为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海军的使命任务,为实现建军一百年的宏伟目标,驶向开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新局面的壮美航程!
一、童叟不泯航母梦
1999年,也就是在我国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航母启动回国期间,在广西的北部湾,有一名叫陈虞文的五岁小朋友,听父亲与别人说起要为国家捐款建造航空母舰的事,就跟父亲说:“我也要捐钱给国家建航母!”于是,他将自己积攒的140元零用钱全部寄给了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以表达自己要为建造我国自己的航母作贡献的心愿。
是什么让一个学龄前的孩子竟能萌出生这样的念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当过兵的父亲经常给他讲故事产生的感应。这些故事让他知道家门前的这片海就曾经受到过洋人坚船利炮的进犯,让他知道是美国的导弹炸毁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让他知道我们的国家还没有能够承载许多飞机的航空母舰。他为此愤愤不平、耿耿于怀,立誓要捐款建航母。“航母就意味着强大”的观念深植在他幼小的心田。尽管后来有关部门退回了捐款,并专门回信表扬他,此事却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
23年后的今天,已近而立之年的陈虞文,在建军95周年之际,回应媒体对他的追踪采访时,依然为儿时的举动而自豪不已。儿时的一句“航母就意味着强大”,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滋生的航母梦也随着国家与军队的强大而变为了现实。陈虞生在进入大学前的2012年,正好赶上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让他自小的心愿得以实现,他激动地又给总装备部写了一封信。这一次,总装备部的同志以电话形式回复了他,就像2000年的回信一样,再一次勉励他好好学习,报效国家。2019年12月17日,在他大学毕业不久,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的交付使用,标志着人民海军走进了国产航母时代,终于圆了他的“国产航母梦”!今年6月17日,当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之时,已经在北京工作,成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陈虞文又拿出那封珍藏了近二十年的回信,更加思绪万千。才20余年的时间,我国的航母发展就已经挤身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体现人民军队“三个有信心、有能力”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航母的发展进程中还有一幅照片深深地嵌入国人的脑海,它记录下1980年5月,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将军参观美军“小鹰”号航母时,美军不让中国人靠近尖端装备,将军只好踮起脚尖来仔细观察的令人心酸的场景。之后,刘华清告诉后辈:“中国不造航母,我死不瞑目”。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将舰舷号定为“16”,也有为纪念我国航母事业的奠基人刘华清上将之意,因为他出生于1916年。说到现代中国的航母梦,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1970年,以我国航空母舰发展为目标的707工程正式成立,这项工程就是由刘华清将军牵头。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已经成为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再次提出建造航空母舰先搞预研的计划,891工程的实施,成为我国第二次筹建航母的起步。只是由于与当时国家的经济建设矛盾较大,项目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尽管如此,建造航母的准备工作仍未停止,刘华清提出的设想是:“‘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这期间,在海军广州舰院开办了航母舰长班,提前进行航母指挥员的培养。刘华清在八十八岁“米寿”之年欣悉中国航母立项建造,心潮难平,感慨道:“航母上马,我‘走’也放心了。”2010年岁末,捷报再次从海军机关传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即将试航,首任航母舰长已获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华清将军终于在自己的人生征程里,见证了亲手选拔培养的航母舰长登上中国航母指挥台的历史性时刻!从少年与将军共铸中国航母的梦中,我们不难读懂中国航母艰辛发展的“来时路”,更能从中领悟人民军队三个“信心与能力”里不竭的“动力源”。
二、许身使命航母人
有人分析,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是一般战斗机飞行员的20倍。上世纪90年代,10年间某大国就摔掉了105架舰载机,而这还是建立在其已经拥有半个多世纪航母经验的基础之上。在航母上着舰到底有多难多险?这样几个数据也许能够解释:航母跑道长度不及陆基机场跑道的十分之一;着舰速度超过两百公里;从挂索到停稳只有两秒钟时间……在航母上着舰,简直就是一场“人为的控制坠机”。
谁能想到,看似平常的一次着舰,竟然也有这么大的风险。没有不怕牺牲的勇气,没有拎着脑袋干事业的劲头,是不配当一名舰载机飞行员的。第一次陆上大速度挂索试验、第一次低空大速度、第一次失速尾旋、第一次模拟着舰试验……一个个第一次被相继突破,中国航母战斗能力的提升就从这一点点中开始厚积薄发。
山东舰副舰长徐英,是首批取得夜间着舰资质的舰载机飞行员。回忆首次夜间训练着舰的那个时刻,徐英说,与白天空勤准备室欢声笑语,轻松愉快的气氛不同。夜间飞行前,准备室里一片寂静,每个人都心事重重,眉头紧锁。“那几天,我频繁地给父母和家人打电话,每次打通了都不想挂断,心里有一种担心,怕这是最后一次,怕再也听不到这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纵有万千风险,徐英和他的战友仍然义无反顾地走向战鹰,用生命去实现夜间着舰的战斗力突破。此外,徐英副舰长,还有另一个称呼——空中“画家”。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徐英在山东舰执行飞行任务,当他完成空中动作等待命令时,特意飞出了一个“五角星”的航迹,向党的生日献礼。
一支军队的胜利,从来都饱含着牺牲。一项伟大的事业,从来都凝结着热血。站在中国航母十年发展的历史坐标点上,人们永远怀念着那些英雄的航母人。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为我国首型舰载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呕心沥血,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倒在舰载机上舰首飞成功返航时,为航母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毕生。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执行上舰前最后阶段的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飞机突发电传故障,为挽救战机错过最佳跳伞机会壮烈牺牲。舰载机飞行员曹先建,在训练中身负重伤,腰椎多处爆裂性骨折,在医生断言他已不能再飞的情况下,以超人的毅力实现康复,重伤419天后奇迹般实现复飞。
航母副总设计师孙光甦常常讲起:“‘瓦良格号’回来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破的船壳子,而对航母,大家都没做过”,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辽宁舰”系统主任设计师王治国在谈到改建航母时也说:“整个团队加班加点,用15个月的时间,就干完了30个月的工程量。工程启动以来,同一部门平常工作、战斗在一起的同事中,就有15位因为工作原因而牺牲。有时候想起来,感觉他们还在身边,心里挺难受的。”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在和平年代使用“牺牲”这样的字眼更多地是喻示着是非正常死亡。这些科技工程人员就是在承受超强度的工作任务中挑战生命的极限,积劳成疾而倒在工作岗位上。他们是在用生命筑舰。我们从这些许身使命的航母人身上,看到了筑成“信心与能力”中忠诚与信仰的光辉,看到了中国航母启航与腾飞的底气。
三、七彩芳华航母色
辽宁舰上“飞鲨”列阵,身穿各种颜色识别服的甲板保障官兵,在各自的战位上忙碌,像一道道流动的彩虹。由于航母上飞机起降声音嘈杂,飞行甲板面积有限,所以设计出种种“可视化”的服装,便于人员的识别与指挥管理,航母舰面上的“七彩马甲团”应运而生,独特无比的七彩航母色浸染着航母人的七彩芳华。
黄马甲上演“最炫航母style”。身穿“黄马甲”的战友们,主要担任指挥类岗位,大多是引导员,舰载机的转运、放飞和回收,都需要他们的指挥,有引导飞机移动的“调运”马甲,有“射手”外号的“起飞”马甲,他们战斗在滑跃甲板前,用特有的手势动作进行信号传递。面对战机烈焰似的尾喷,黄马甲们仍然坚定潇洒。
红马甲永远无惧危险冲在前。鲜艳的红色代表着警戒与危险,而“红马甲”的战位是危险与安全管控战位,他们承担着极具危险性的工作,如挂弹员、甲板警戒员,飞机失事救护员、消防员、军械员等,也都身穿红色马甲。
蓝马甲是航母甲板上的技术“蓝领”。“蓝马甲”为调运与供气保障战位,是飞机航空维护的主要战位,他们负责舰载机的转运和系留,以及部分舰面保障工作。
紫马甲一心一意为“加油”。“紫马甲”大多是舰面保障人员,属于燃油补给战位,工作主要是为舰载机加油充电,相当于舰载机的“奶爸”,保障舰载机有充足的动力。
棕马甲是“飞鲨守护神”。“棕马甲”属于机务人员,他们行事低调,主要负责舰载机的“体检”,进行飞行前的检查和飞行后的维护,就像舰载机的“私人医生”。
绿马甲是“万能扳手”。“绿马甲”的背后,标注着“教学”“拦阻”“起飞”等不同分工,他们属于起降与飞机维修战位,“拦阻”就是舰载机着舰后帮助拦阻索复位的人员,“起飞”就是舰载机滑跃起飞时,保证主起落架拦阻块运作正常的人员。
白马甲是航母安全的“大管家”。“白马甲”属于安全、医务、政工等战位,身后标注有“指管”“医务”“安全”等字样,还有专门引导歼-15舰载机安全着舰,并对飞行员的操纵进行评分的人员,他们同样身穿“白马甲”,指挥人员一般也都是“白马甲”,甲板上的很多决策都是经过他们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部分“白马甲”背后没有文字标注,这可能是临时上舰人员。如果说舰载机飞行员是“刀尖上的舞者”,那么甲板上身穿“彩虹”色识别服的舰面保障舰员们就是他们的“舞伴”,“七彩马甲团”的官兵们就是这样在“与鲨共舞”中把自己的青春芳华写进深蓝!
在航母上与“七彩马甲团”比肩的是被誉为航母“龙骨”的“工匠型”“专家型”高级军士们。在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对官兵专业技能要求更高的航母上,他们以过硬的素质和精湛的专业本领,成为了航母日常训练管理、装备操作维护、履行使命任务的重要骨干。
新年度开训,一场实战背景下的演练在山东舰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飞行甲板上战鹰轮番起降、激战正酣。作为给战鹰补血充能的油料区队区队长、一级军士长孟庆亮,此时,正在集控室内严密观察着各项参数。从军28载,他曾在多个岗位上工作过。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兵之初”的他就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专业上的事我一定要说了算”是他的自信与担当。2020年11月,某新型装备列装,孟庆亮加班加点刻苦钻研。最终,在该装备比武考核中,再次以优异成绩稳居第一。在山东舰上,像孟庆亮一样“善钻研、敢较真”的优秀军士比比皆是。一级军士长陈青松是山东舰锅炉区队区队长,他从军30年,先后在多型驱逐舰上服役,参加重大演训任务上百次,带出了近百名锅炉专业骨干。山东舰水声对抗班班长郭建伟对远海大洋水下世界的声音非常熟悉,通过声呐辨别各种声源是他的“看家本领”。他能透过海浪、海洋生物和各型船艇发出的噪声,准确甄别出目标潜艇的噪声。
更加吸人目光的是在“山东舰”操舰岗位上的年轻女舵手的身影。即“辽宁舰”第一位女操舰兵徐玲之后,同是1998年出生的叶蕴韵和唐晓菁,又以她们稳操万吨航母“山东舰”驰骋大洋英姿飒爽,令人敬佩不已。2021年叶蕴韵、唐晓菁第一次驾驶“山东舰”,为确保舰载机的起降,需要依据海上的天气不可控,风向会出现突然改变,快速改变舵角,把航向用最快速度调整完毕,才能保证飞行甲板的风速始终控制在舰载机需要的范围之内。有时候刚调整好没间隔几秒钟舰载机就降落了,直到松了一口气后才发现在舵轮上留下了自己紧张的湿手印。
战斗力的不断攀升,不断地刷新着我国航母作战能力的历史记录。正是因为有了这群身怀绝技,懂装备,能指挥,会管理,应急情况处置和故障排除都是专业大拿的航母官兵们,他们是真正过硬的“大国重器”的执掌者,冲锋陷阵的排头兵。青春的芳华让“信心与能力”化作强军的浪潮,描绘出航母人七彩芳华的本色。
四、与强比肩航母志
被誉为“中国电磁弹射之父”的马伟明院士有一句名言:“领先就领先美国”。马伟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磁弹射技术的领军研制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我国军队最高荣誉--“八一勋章”的获得者。几年前,中外媒体记者就在两会期间向他追问“电磁弹射器何时上舰”的问题。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完全颠覆了世人对中国航母的印象,也满足了中外记者一直追问不下的问题。“福建舰”摒弃了“辽宁舰”、”山东舰”的滑跃式起飞方式,采用电磁弹射技术,一举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电磁弹射技术用于航母最大的功臣就是马伟明带领的研发团队。因为这个项目属于高度机密,只能用“一项国际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来模糊描述。研发电磁弹射技术过程十分艰辛,当时马伟明申请到100万元的论证经费,但论证报告按时完成后,研制经费却没能到位。马伟明就从自己的科研经费积累中拿出2000万元,率领实验室的同志们埋头苦干,他们不分昼夜地连续攻关,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就连大年初一也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一年365天,每天在实验室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年顶了别人三年的工作量。为此,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2008年终于成功研制出小型样机。7位院士、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项电磁弹射技术科技成果鉴定会。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抚摸着样机心潮澎湃,紧紧握住马伟明的手,两个人泣不成声。
现在他们研制的电磁弹射器已经成功地用于“福建舰”,而且功能还优于美国。目前美国“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使用的是交流电,而“福建舰”使用是直流电。直流电的用电效率更高,节约用电大约30%。福建号航母的下水释放着这样的信号:在当今世界上除了美国的航母之外,福建号航母不但吨位是最大的,所有的技术也是最先进的,尤其是在常规动力下拥有电磁弹射的配置,这种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让世界刮目相看。更为突出的是,中国福建号航母建造速度真的是太快了!从2018年年末开建到2022年6月下水仅用了3年半的时间,这还是在有疫情干扰的情况下。这不得不说是世界航母建造史上的一个奇迹。瞄准前沿,不惧强敌,超越自我,砥砺前行,中国航母人所体现出来的航母志气,成为撑起三个“信心与能力”的坚实基础,成为实现三个“信心与能力”的坚强定力。
同学们,我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度为18234千米,岛屿岸线1.4万多千米,其中有大约15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存在争议。同时,随着我国利益在全球的不断拓展,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我们必需建设强大的国防,建设强大的军队,这就是锻造与发展三个“信心与能力”的现实意义。为了保卫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我们“十年铸三剑”,实现了中国航母发展的三级跳跃,体现出时不我待的中国速度,势在必得的大国意志,光耀子孙的民族自信和不畏强敌的使命担当。军委习近平主席在视察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时强调指出:“全军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加快提高打赢能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人民海军坚决响应习主席的号召,正趁着十年三舰的发展大势,阔步星辰大海、逐梦万里海天,为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海军的使命任务,为实现建军一百年的宏伟目标,驶向开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新局面的壮美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