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奋斗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之歌
伏健章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回溯
历史上的中国曾经创造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多次在不同的时代走在世界前列。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从公元10世纪开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到世界两成以上。据统计,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中国发明就有175项。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虽然无数仁人志士怀揣现代化梦想,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但都未能找到正确道路,未能挽救民族于危难,中国渐渐落后于时代。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在黑暗中摸索,找不着前行的方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领导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从党的文献看,最早使用“现代化”概念是在国防领域,1938年1月7日,周恩来同志在《怎样进行持久战》一文中,使用了“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等说法。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以国家的统一和独立作为前提条件。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这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前提,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扫清了障碍。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踏上了自主建设现代化的新征途。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探索,从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到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认识逐步深化。这一时期,我们明确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行了不懈探索,找到了一条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根本方针、实现途径,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21世纪的新“三步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极大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国通往现代化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数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谋求国家富强,终于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从2020年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近代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民族复兴梦想。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将亲身参与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最后征程,亲眼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耀时刻。
历史学家曾预言,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屈辱地进入现代社会到我们穿越“历史三峡”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大概需要两百年的时间。这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计划不谋而合。但真实的历史却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选择怎样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怎样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我们经历了太多曲折、彷徨乃至危险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不断努力,中国式现代化终于成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1933年7月,侵华日军已经吞并了我国东北三省,国民党当局正在酝酿对中共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中华民族进入了最危险、最黑暗的时候。在严峻的民族危机下,知识界人士在一家月刊上进行了第一次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中国现代化当采取个人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是外国资本所促成的现代化还是国民资本所自发的现代化,成为当时讨论的焦点。
而历史上这些分歧,在中国人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长期存在。从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新文化运动的一些先驱激进的“全盘西化”主张;从晚清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立宪运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张蓝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究竟是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国家,还是独立自主而不无艰难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争辩有之、协商有之、反复有之、战争亦有之。由此不难看出这样的事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之前,从来没有一支力量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统一在一面旗帜下,将推动民族复兴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劲。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给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定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级”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再小的问题乘以14亿级都会变得很大。我们要坚持从人口规模巨大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人口的现代化,这意味着世界近1/5的人口都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现代化国家的版图将为之改变。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新时代10年,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新征程上,我们党将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体中华儿女必将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幸福和荣光。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促进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定能顺利发展。新征程上,要着力推进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而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进程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源于对中华文明底层基因的深刻领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认知,对人类世界和平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新征程上,中国必须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已经清晰建立,坚持这一正确方向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前方仍有漫漫征途。这份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唯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方能经得起各种风险挑战的考验,让中国这艘巨轮在大风大浪中行稳致远,驶向现代化的彼岸。
三、当代青年要争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先锋分子
过去的100多年里,在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征程上,一代代中国青年矢志奋斗、顽强拼搏,始终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先锋力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在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历史篇章中,一代代青年留下了自己的奋斗足迹。晚清年间,为了引入西方先进技术,一批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留学生被派出洋学习,这些“留美幼童”归国后,参与了中国最早的电报、矿山、铁路建设,有的还在中法海战、中日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辛亥革命前夕,参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平均年龄29岁。策划武昌起义的“首义三武”孙武、蒋翊武、张振武分别只有32岁、27岁、34岁。
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追求现代化的历程,从一开始就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质。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这恰好是毛泽东当时的年龄,雨花台烈士陵园被国民党屠杀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约有近10万人,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人,牺牲的时候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最小的只有16岁,他们是100年前的青年楷模。新中国成立不久,广大青年就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青年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仅在1984年,全国就有100多万名青年、7000多支青年突击队参加了竞赛,“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中国青年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同频共振,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发挥聪明才智,燃烧青春激情。
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代表中有将近五分之一的代表是四十五岁以下的青年。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号召,“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当代青年要争做先锋分子,就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殷殷期盼,这同样是当代青年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一)筑牢“有理想”的首要标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多次寄语青年不辜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在奔赴理想的征程上,个人理想与国家未来是辩证统一的。广大青年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个人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把自己“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自觉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立志为打拼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贡献青春的智慧和汗水。
(二)突出“敢担当”的时代要求。青年有担当,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袖对人民、对民族、对历史的强烈担当,也包含着对当代青年敢于担当的殷切期待。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还有不到30年的时间,实现强国伟业的艰巨使命和历史责任历史性地落在了当代青年的肩上。勇当先锋、勇挑重担是中国青年的鲜明特质,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时代风采,当代青年尤其是要发扬担当精神,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的出来、顶得上去,主动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不断增强担当的意志和韧劲,提高担当的能力和本领,以实际行动担当起这一代青年的历史重任。
(三)锤炼“能吃苦”的坚毅品格。当代青年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但肯吃苦、能吃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温室大棚养不出参天大树,风雪磨砺方能成就松柏挺立。广大青年要在思想上“准备吃苦”。幸福生活不会从天而降,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会轻轻松松实现,新征程上必须继续艰苦奋斗。广大青年要在行动上“自找苦吃”,真正在内心深处把困难当财富、把吃苦当收获,在经历大风大浪中磨砺品质、强壮筋骨,不怕困难、攻坚克难,以刚健有力的精神风貌,敢想敢为又善做善成,在苦中作乐、在干中成长,这才能识人间冷暖、体百姓疾苦,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四)弘扬“肯奋斗”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在这场接力跑中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砥砺奋进,向历史交出了优异答卷。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当代青年要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跑出好成绩,就要勇于做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把奋斗精神体现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上、履行好每一项职责的实际行动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崭新青春篇章。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回溯
历史上的中国曾经创造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多次在不同的时代走在世界前列。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从公元10世纪开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到世界两成以上。据统计,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中国发明就有175项。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虽然无数仁人志士怀揣现代化梦想,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但都未能找到正确道路,未能挽救民族于危难,中国渐渐落后于时代。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在黑暗中摸索,找不着前行的方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领导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从党的文献看,最早使用“现代化”概念是在国防领域,1938年1月7日,周恩来同志在《怎样进行持久战》一文中,使用了“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等说法。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以国家的统一和独立作为前提条件。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这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前提,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扫清了障碍。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踏上了自主建设现代化的新征途。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探索,从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到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认识逐步深化。这一时期,我们明确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行了不懈探索,找到了一条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根本方针、实现途径,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21世纪的新“三步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极大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国通往现代化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数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谋求国家富强,终于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从2020年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近代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民族复兴梦想。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将亲身参与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最后征程,亲眼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耀时刻。
历史学家曾预言,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屈辱地进入现代社会到我们穿越“历史三峡”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大概需要两百年的时间。这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计划不谋而合。但真实的历史却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选择怎样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怎样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我们经历了太多曲折、彷徨乃至危险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不断努力,中国式现代化终于成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1933年7月,侵华日军已经吞并了我国东北三省,国民党当局正在酝酿对中共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中华民族进入了最危险、最黑暗的时候。在严峻的民族危机下,知识界人士在一家月刊上进行了第一次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中国现代化当采取个人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是外国资本所促成的现代化还是国民资本所自发的现代化,成为当时讨论的焦点。
而历史上这些分歧,在中国人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长期存在。从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新文化运动的一些先驱激进的“全盘西化”主张;从晚清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立宪运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张蓝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究竟是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国家,还是独立自主而不无艰难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争辩有之、协商有之、反复有之、战争亦有之。由此不难看出这样的事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之前,从来没有一支力量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统一在一面旗帜下,将推动民族复兴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劲。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给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定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级”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再小的问题乘以14亿级都会变得很大。我们要坚持从人口规模巨大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人口的现代化,这意味着世界近1/5的人口都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现代化国家的版图将为之改变。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新时代10年,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新征程上,我们党将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体中华儿女必将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幸福和荣光。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促进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定能顺利发展。新征程上,要着力推进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而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进程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源于对中华文明底层基因的深刻领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认知,对人类世界和平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新征程上,中国必须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已经清晰建立,坚持这一正确方向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前方仍有漫漫征途。这份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唯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方能经得起各种风险挑战的考验,让中国这艘巨轮在大风大浪中行稳致远,驶向现代化的彼岸。
三、当代青年要争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先锋分子
过去的100多年里,在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征程上,一代代中国青年矢志奋斗、顽强拼搏,始终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先锋力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在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历史篇章中,一代代青年留下了自己的奋斗足迹。晚清年间,为了引入西方先进技术,一批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留学生被派出洋学习,这些“留美幼童”归国后,参与了中国最早的电报、矿山、铁路建设,有的还在中法海战、中日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辛亥革命前夕,参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平均年龄29岁。策划武昌起义的“首义三武”孙武、蒋翊武、张振武分别只有32岁、27岁、34岁。
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追求现代化的历程,从一开始就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质。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这恰好是毛泽东当时的年龄,雨花台烈士陵园被国民党屠杀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约有近10万人,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人,牺牲的时候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最小的只有16岁,他们是100年前的青年楷模。新中国成立不久,广大青年就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青年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仅在1984年,全国就有100多万名青年、7000多支青年突击队参加了竞赛,“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中国青年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同频共振,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发挥聪明才智,燃烧青春激情。
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代表中有将近五分之一的代表是四十五岁以下的青年。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号召,“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当代青年要争做先锋分子,就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殷殷期盼,这同样是当代青年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一)筑牢“有理想”的首要标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多次寄语青年不辜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在奔赴理想的征程上,个人理想与国家未来是辩证统一的。广大青年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个人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把自己“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自觉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立志为打拼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贡献青春的智慧和汗水。
(二)突出“敢担当”的时代要求。青年有担当,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袖对人民、对民族、对历史的强烈担当,也包含着对当代青年敢于担当的殷切期待。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还有不到30年的时间,实现强国伟业的艰巨使命和历史责任历史性地落在了当代青年的肩上。勇当先锋、勇挑重担是中国青年的鲜明特质,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时代风采,当代青年尤其是要发扬担当精神,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的出来、顶得上去,主动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不断增强担当的意志和韧劲,提高担当的能力和本领,以实际行动担当起这一代青年的历史重任。
(三)锤炼“能吃苦”的坚毅品格。当代青年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但肯吃苦、能吃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温室大棚养不出参天大树,风雪磨砺方能成就松柏挺立。广大青年要在思想上“准备吃苦”。幸福生活不会从天而降,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会轻轻松松实现,新征程上必须继续艰苦奋斗。广大青年要在行动上“自找苦吃”,真正在内心深处把困难当财富、把吃苦当收获,在经历大风大浪中磨砺品质、强壮筋骨,不怕困难、攻坚克难,以刚健有力的精神风貌,敢想敢为又善做善成,在苦中作乐、在干中成长,这才能识人间冷暖、体百姓疾苦,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四)弘扬“肯奋斗”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在这场接力跑中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砥砺奋进,向历史交出了优异答卷。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当代青年要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跑出好成绩,就要勇于做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把奋斗精神体现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上、履行好每一项职责的实际行动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崭新青春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