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资”助学立德树人
一、“两资”助学简况
溧水在解放初经济十分落后,文教事业极不发达,群众生活十分贫困。改革开放后,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但毕竟底子薄基础差,如同大海中的小舟经不起风浪。一部分脱贫后的家庭,因天灾人祸或生大病重病而举债累累,重新跌回贫困线下。反映在教育上,这些家庭的孩子因生活困难而辍学的比较多。面对这种情况,老教师们纷纷捐钱捐物给贫困家庭的学生,但毕竟杯水车薪。县教育系统关工委于2003年联合县退教协会向全县退离休教师发出倡议,开展献爱心捐资助学活动,得到了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十四年来,老教师捐资者累计达万人次以上,捐资助学款达67万余元,2100余名中小学生得到资助(见附件1)。2010年,我们探索助学新路子,将捐资、引资助学有机结合起来,引进溧水籍成功企业家——苏州和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和清先生为全县贫困家庭学生设立的“和基助学金”,七年来共引进和基助学金220万元,资助学生1612人次(见附件2)。捐资引资合计金额达287万余元,3700余名中小学生(含特校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顺利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两资”助学活动的连续开展,为全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巩固率小学达100%,初中达98%以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数百名受助学生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百余名受助的高中生步入大学殿堂,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了努力。
二、主要做法
1、从自发到自觉。面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全区不少老教师纷纷捐钱捐物资助,有的慷慨解囊,如柘塘镇乌山小学85岁老教师章梅一次就捐资2000元。2003年,县教育系统关工委联合县退教协会倡议退离休教师每人每年捐款10元,用来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2003——2005年,三年共捐款35230元,集中资助全县24名(每个乡镇3名)四年级小学生直到小学毕业。(见附件1、3)从2006年起改为每人每年捐半日工资,实行绩效工资后,又提高到每人每年50元(鼓励有条件的老教师多捐款)。为了使老教师们的积极性得以持久,我们决定,捐款全部用于本镇本校的贫困学生,帮助贫困学子圆梦。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局机关、机关幼儿园关工委老教师志愿者捐资助学款上交区教育系统关工委,统一用于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购买冬季御寒用品。
2、从区内走向区外。2010年,县教育系统关工委、县退教协得到溧水籍企业家——苏州和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和清先生面向全县贫困学子设立的“和基助学金”,第一年20万元,第二至三年,各35万元(含大病救助款3万元),第四至七年各32.5万元。助学标准为每人每学期按小学生400元、初中生500元、高中生1000元,分上、下两个学期发放。从此,助学活动从单一的捐资助学变为捐资助学与引资助学双管齐下。后来还拓展助学内容,我们还争取到“和基助学金”专款,为患白血病等大病的学生雪中送炭,先后发放大病救助款3万元,6名学生分别获得3500元至10000元数额不等的大病救助款(见附件4)。
3、创新领导机制。为了筹措和用好助学款,必须加强领导力量,健全监管机制。县教育局发文成立了由副局长、教育关工委主任任组长的“两资”助学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领导小组成员工作职责,并根据局领导人事变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见附件5),加强了对“两资”助学工作领导,使“两资”助学工作做到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
4、关工委具体负责实施。(1)对爱心捐资的老教师做到阳光透明,每年捐资工作告一段落后,对捐款人姓名、捐资数额和捐助对象、资助金额和捐赠物品等情况上墙公布,接受群众监督;(2)对受资助学生名单的确定,由校关工委会同学生处共同商定,根据具体情况通盘考虑。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名单初定后在校内进行公示,接受全校师生监督。公示期过后,受助学生填写《溧水县(区)和基爱心助学基金申请表》,班主任、校关工委、学校签署意见后,报县(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审批,做到操作规范,受资助学生真实有效(见附件6、7);(3)规范发放,确保受资助学生真正受益。老教师的捐款由校关工委、学生处与班主任共同做好向学生发放钱、物等工作。和基助学金的发放采取区教育系统关工委、校关工委和学生处三位一体共同负责,由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将资助款领回后,适时举行发放仪式,学生签名并当场领取助学款。2010年3月,县教育系统关工委召开和基助学金首发式,邀请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曹玉华、县教育局毕咏慈局长、县教育关工委主任、副局长彭旺及张和清先生参加并讲话,并有中、小学生代表发言。会议结束后,城区学校参加首发式的100名中小学生当场领取了“和基助学金”(见附件8)。另外,县教育系统关工委还分别于2011年4月在二高中召开受助学生座谈会,和2012年11月在三高中召开“和基助学金”发放三周年座谈会(见附件9);(4)依托基金会,操作更规范。在和基助学金领回和发放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苏州市慈善基金会的鼎力相助,也使我们更完善了操作程序——每学期开学前后,提出本学期和基助学金用款申请,发放结束后将学生领款清单复印件寄往和基公司和慈善基金会备案,还在学生领款清单上增加了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以接受慈善基金会的调查和监督,七年来未发生一件投诉事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探索出一些规律,制订了一些必要的制度,如“两资”助学的工作流程,和对捐资方、受助方双方负责所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形成了资金申请、分配方案、审查批准、学生签名领款、学校盖章、资料反馈等一套规范“动作”。(见附件10)。规范的操作使学生真正受益、企业乐于捐助、慈善基金会不取分文乐于帮助。
5、助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在助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把工作做细做实,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把工作做深做透。具体途径是:(1)开展结对帮扶。在捐资助学工作中,老教师志愿者与受资助的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在帮助解决部分经济困难的同时,着重帮助解决学生思想认识和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见附件3)。(2)举行发放仪式。利用领导的影响力和捐资者的感召力,让学生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和温暖。(3)召开受助者学生座谈会。通过学生切身的感受和内力的集聚,调动自觉学习、刻苦学习的积极性。(4)开展感恩教育。在爱的感召下,奠定人生发展的方向。为了充分发挥和基助学金在受资助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在良好社会风尚形成过程中的正能量,我们于2013年在全区受资助学生中开展了“学会感恩”的教育活动。此项活动影响颇大,收效显著。区实验小学低年级学生孔令阳的妈妈在信中写道:“我会把你们这些帮助过孩子的好心人牢记心中,并教育孩子刻苦学习,长大后首先感恩帮助过他的每一个好心人,感恩社会……”区第三小学俞文清同学在感谢信中表达了受资助同学的共同心愿:“黑夜的天空因为有了群星的点缀而璀璨,平凡的我们因为有了感恩的心而不凡。我会怀着感恩的心好好学习,将来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回馈社会。”194封感谢信通过区教育系统关工委从溧水寄往苏州,表达了所有受资助学生的感激之情。立德树人教育,使受资助的学生对师长更加尊敬,对学习更加努力,对社会更加感激,对祖国更加热爱。(见附件11、12)。
三、活动感言
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和关工委老教师志愿者热情资助下,贫困学子得到了较多应有的关心和照顾,帮助他们成长成才。老教师的爱心行动将得到延续,争取企业资助的爱心行动已在我区白马镇、和凤镇等教育关工委中继续延续,而经过思想道德教育洗礼的新一代,一定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践行中国梦”的号召,长大后一定会努力回馈社会,报效祖国;一定会接过老一辈的爱心接力棒,一棒一棒地薪火相传,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
南京市溧水区教育系统关工委
执笔:沈润琦
2017年2月16日
注:此文获得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第三次“工作创新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