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动课堂进乡村”
——我们走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探索之路上
高淳区固城中学关工委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规模将会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复杂,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关爱留守儿童自然就成了农村各基层关工委所面临的新任务。从2012年开始,我校就与镇青少年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联合组织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一个留守儿童关爱团队,利用节假日轮流到本镇辖区内的各个村校外教育辅导站开设流动课堂,为偏居农村的留守儿童开展爱心辅导活动,并形成了一种长效工作制度。三年来,我们坚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注重创新工作思路,改进活动方式,拓展活动内容,强化活动效果,逐步积累了一些适合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一、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关爱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除了镇成立相应的协调小组外,学校也成立了关爱“贫困学生”及“留守学生”领导小组,规定教导处、工会、团委、总务处、教科室等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农村“贫困学生”及“留守学生”工作。
2.建立学校留守儿童援助站。援助站负责对留守儿童的日常关爱和帮助,并在摸清“贫困学生”及“留守学生”底数的同时,建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实行留守儿童联系卡制度。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动态管理。
3.实施“54321”关爱工作法。“5”,即做到基本信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父母及监护人联系方式“5个清楚”;“4”,即安全、学习、生活、活动“四个优先”;“3”,即与留守学生本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与在家照看孩子的第二监护人保持“三沟通”;“2”,即实行班主任与第二监护人双边协同管理;“1”,即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
4.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把加强对“贫困学生”及“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将爱心辅导纳入到教师绩效工资考核,规定党员教师、骨干教师、校行政领导每学期爱心辅导课时不少于6节,爱心辅导成为衡量教师师德的一项重要内容。
5.建立研讨、交流制度。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贫困学生、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不断提高贫困学生、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贫困学生、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二、明确工作任务,突出关爱重点
为了全面、扎实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每年学校和镇青少年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都要面向全镇所有的村联合开展一次暑期学生家庭大走访活动,组织学校的老师分组包片进村入户,登门走访学生家庭,及时了解和掌握在校学生尤其是即将入学新生的家庭状况,并为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的学生建立关爱档案。
2013年暑期,我校与大学生村官爱心助学团队合作开设了“爱心公益班”,与镇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合作开办了各种学生体艺辅导班,其中参加爱心公益班有92名学生,173名学生参加各类辅导班。
2014年暑期,我们组织全体班主任和行政人员走遍全镇32个自然村,对全校68位贫困学生进行上门走访慰问。走访过后,为这些留守学生和贫困学生进行为期9天的集中免费辅导。
部分留守儿童和贫困生由于离校较远、交通不便等原因,难以参与公益班辅导,我们一方面组织退休教师为村上部分学困生进行学科辅导,聘请大学生和骨干教师利用双休日和假期进村对学生学业进行辅导,另一方面把爱心公益课堂搬到村上。从2012年开始,我们动员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爱心公益辅导团队,与镇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一起到全镇各村为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开设流动课堂,把爱心辅导送到学生的家门口。
2014年2月“南京教师志愿者联盟”成立了,我校抓住这一师德建设的新载体,以“流动课堂进乡村”为活动载体,创建团队项目“让梦想飞得更高”爱心助学班,要求每一位骨干教师、党员教师都要参与,提出了“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让谁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的口号,学校有41名一线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到这一项目中来,辅导内容涉及学科辅导、兴趣培养、实践活动、心理辅导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现在这个爱心团队的关注度在南京市教师爱心联盟中排名第5。
三、创新工作思路,放大关爱效应
1.努力营造关爱氛围。坚持“校站结合”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加强同社会各界、各部门、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力求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一方面让留守儿童充分享受到来自全社会各方面的关爱和温暖,使他们不孤单、不寂寞、不空虚,从而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些爱心公益活动强化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的公众意识,努力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2.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走进乡村的“流动课堂”不仅是学生的课堂,同时也是家长课堂,接受委托的监护人大都是留守儿童的祖辈,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他们对孩子的照顾偏重于生活上的,至于孩子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辅导却难以胜任,因此,在走进乡村给孩子们开设辅导课堂的同时,我们还开设了家长课堂,把接送孩子的家长集中起来,免费为他们举行培训班,利用讲座、座谈等形式,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和关爱水平。
3.坚持常态化辅导与集中性活动相结合。一是开展阳光支教,利用南京市教师志愿者联盟这个平台组织教师志愿者在双休日走进周边的贫困学生、留守学生家中,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适时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二是开展“同伴教育”, 向学校高年级招募优秀学生志愿者,成立高年级优秀学生辅导志愿者队伍,一方面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为同村低年级学生进行长期辅导,给留守学生树立起身边的榜样,使留守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交流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培养高年级优秀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三是适时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利用假期组织贫困学生、留守学生参观优秀企业、名牌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土风俗,开展文化体验活动。
这三年来,我们的流动课堂走遍了全镇所有的村。在辅导形式上,既有集中性课堂辅导活动,也有一对一家庭式辅导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在辅导对象上,不仅照顾到留守儿童本人,也同时考虑到其家长和受托监护人;在关爱内容上,既有学习上的辅导,又有生活上的照料,更有心理上的疏导。 “流动课堂进乡村”既为农村的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送来了关爱和温暖,较好地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又为学校的师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活动载体,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较好地促进了学校与乡村、学生家长之间的良性互动。我们将继续摸索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新路子,用我们的热心、爱心和恒心去温暖、帮助这个特殊群体,促进留守学生健康快乐成长。(高淳区固城中学关工委 孔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