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从冰箱里拿牛奶时,不小心将奶瓶掉在地上。这时,妈妈看到后幽默地说:“宝贝,你制造的混乱真神奇,因为我还从没有看到过牛奶海洋呢!你想不想在这片牛奶海洋上玩几分钟?”于是,这孩子趴在地上,用泼出的牛奶画圈圈、按手印。几分钟后,妈妈和孩子将地面收拾干净。而后,妈妈拿出一个牛奶瓶,教孩子要怎样握牢。
这是一个简单又令人意味深长的亲子小故事,启发着父母要怎样面对孩子的过失。孩子犯错,父母要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既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安慰,同时又能从中获得有益的教训。若反之,则有可能把孩子推向错误的绝境。
前不久,邻居小高把儿子小鹏狠狠教训了一顿,原因是小鹏又偷家里的钱了。上次,小鹏偷钱是因为要给同学过生日。我曾经问过小鹏,为什么正大光明向父母要。可是,他却含着眼泪咬牙切齿地反问:“要?他们会给吗?”那次,我提醒小高:教育不是简单的打骂,打骂只能让孩子知错,却并不知道错在那里。更关键的是,孩子如果不觉得自己做错,就会怨恨你,不再愿意和你交流。一旦孩子不对你敞开心灵的窗户,那么问题就麻烦了。
这一回,小鹏又犯同样的错误,就说明他已经不相信父母。这一点才是小高最要担心的地方。在孩子的错误面前,父母的态度和做法将直接导致孩子以后的行为。如果父母能因势利导,就能抓住一次教育的契机;如果方法不当,就会让事情走向不可预期的反面。
上面这两个事例,说明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要运用好自己的智商和情商,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作为父母,应该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次犯错,积极引导孩子意识到错误的起因和根源,知道如何改正,以后如何规避。
□章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