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头条
您现在位于:
【关注】让孩子赢在“立德”的起跑线上
2019-04-18 14:00:27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报告号召,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的灵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树人,促进少年儿童的精神健康成长。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原局长张英稳,近年来,在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BEA140076)、教育部关工委重点项目《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重点子课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实践研究》过程中指出,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和施教者,家长要对子女的公民意识形成和道德行为养成担负起应有的职责,让孩子赢在“立德”的起跑线上。本期关注让我们一起分享张英稳对家庭教育中如何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理解与指导。

    

    让孩子赢在“立德”的起跑线上

    以家庭教育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

     家长是子女人格健全发展的奠基者、健康情绪的传播者、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的指导者。 同时,家长最了解子女,最能顺应其个性而利导之,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因此,重视子女从小立德,促进他们精神的健康成长,是家庭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竞争几近白热化。“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声,让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坐立不安。家庭教育重生育轻教育、重监护轻养成、重物质满足轻亲子沟通、重智育轻德育,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精神健康成长。

     不久前,我们对江苏省海安县5121名幼儿园、中小学的家长进行了调查,家长们对子女学习、思维、交往和生活习惯的重视度依次为67.06%、61.97%、61.45%和59.85%,对学习习惯的重视度比对生活、交往和思维习惯高7.21、5.61、5.09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家长需要更加重视对子女的“立德树人”教育。家庭启蒙教育是儿童精神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成长“关键期”和立德“起跑线”。每一个家长,都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注重言传身教,加强沟通交流,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营造良好氛围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人,又似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缁则黑,得善佐则存,不得善佐则亡。”重视家庭环境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是我国自古以来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就是要重视家风建设。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要求“德艺同厚”,就是要对子女进行“增益德行”和“修以学艺”的教育。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我国古代“家训”类著作,公开印行的就有117种之多。一系列的“家训”、“家诫”、“家教”、“家范”等,从对子女的人品和志向培养,到人际交往的指导;从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到生活情趣的熏陶;从行为处事、工作态度的指点,到职业选择的引导;从幸福观的培养,到拥有一个健康体魄的塑造……都是父辈对子女及后代在生活各个方面的谆谆教诲和告诫。我们要建设并光大我国数千年以来的优秀家庭教育文化,将其真正融入当下的家风建设之中。

     在如今的社会,家风的建设还要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的现状,要与时俱进继承传统家庭教育文化。比如,传统的中国家庭非常重视“孝道”,《孟子》中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还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我们需要去粗取精、批判地继承。早在19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就提出,按文化传递方式论,人类文化有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3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所以,用今天的观点看,我们就不能一味强调“长幼有序”,不允许晚辈“冒犯”长辈了。所以,如今我们的家风建设,就是应该由全家人共同创设,并共同去遵守的。

     家风建设既要顺应时势,还要去伪存真。“立德”,是为了“树人”。促进儿童精神成长,是为了培养未来优秀的社会成员。家长要密切关注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切实了解社会对未来成员的具体要求,提高自己对社会上纷繁芜杂、鱼龙混杂的观念、思想的分辨、识别、筛选能力。

    注重言传身教

   “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有益的阳光。”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如是说。榜样崇拜,或偶像崇拜,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人的一生中,最初的偶像就是父母。孩子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越大,有些影响甚至会终生难忘。所以我们说,家长的言行是孩子学习过程中最直观的教材,而我们也总能在孩子身上找到家长自身言行的痕迹。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不教而教,不学而学”。虽然说教重要,但是榜样作用是无声的语言,身教胜于言教。家长的以身作则,就是一种可信度和感染力,能像春风化雨那样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也是家庭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家长必须“欲教子先正其身”,要时刻检点和反思,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言行习惯等,在品德修养上在子女面前做出最好的示范。

     当然,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不是自发产生的,也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比如,在道德品质的树立上,家长首先要自觉进行自我约束,并经常进行内省;还要将自身的自律力量,转化为子女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让子女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对此,家长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这不仅是指内在的修养,也包括外在的形象。总之,只有让子女在心灵深处对榜样产生敬慕、敬佩之情,才能使榜样作用真正得到发挥。此外,家长还要经常与子女进行讨论、评价等,以此帮助他们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家长作为榜样其所具有的深层思想和价值观等,这对子女也是一种教育,能让他们将家长的思想品德转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动。

    加强沟通交流

     没有交往,就没有教育。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环境之下的亲子交往过程中,双方言语和行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比如2011年央视春晚的一首《爱我你就抱抱我》,就唱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谛:沟通与交流。家长之于子女,就要“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抱抱我。”

     我认为,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家长要千方百计地多多陪伴子女,多多与子女进行交流和沟通。具体要怎么做?那就是家长要关注子女生活的各个方面,要重视生活细节,特别是在对待年幼子女的时候。

     一个常年在外奔波的商人问他的儿子:“你最希望得到的生日礼物是什么?”儿子毫不犹豫地说:“您能陪我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儿子的这个简单回答,道出了他对父爱的渴望,他渴望与父亲相处,感受家庭的温暖与亲情。

     此外,在与子女相处时,家长要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摒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因为,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和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道德品质和人格个性的形成,以及智力和健康的发展。

     除了与子女面对面交流,“家书”也是一种很好的亲子深度沟通的方式,这也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值得当今的家长学习借鉴。我国近现代《曾文正公家书》、《梁启超家书》都很著名。晚清名臣曾国藩的1000多封家信中,写给子女及后代的书信就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梁启超家书》是梁启超于1911年至1929年之间写的家信,他几乎每年都与子女有书信往来,少则几封,多则几十封。在这些家书里,他把自己和子女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像朋友一样对子女人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刻的教育和耐心的指导。当代的《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儿子的家信。1981年出版,已再版9次,发行量累计达110万册,最多的版本中收录了200封书信,最长的达7000多字。《傅雷家书》不仅是傅雷作为独立自由知识分子思想和精神的写照,也是他为人父而教子的苦心的记录。2015年首次面世的《谢觉哉家书》也非常引人关注,此书呈现的百余封家书,时间纵贯近半个世纪,集亲情、乡情于一体,也从一个家庭的变迁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新。谢觉哉之子、著名导演谢飞感慨道:父亲在书信中对子女谆谆教诲,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用”不是做官,而是真正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

     2015年春节团拜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2015年“六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习做人、学习立志、学习创造。这充分说明,孩子的“起跑线”在于精神成长,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充分发挥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优势,让孩子赢在“立德”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