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总是让学生恋恋不舍,不能再睡懒觉、不能再打游戏……然而,这一切都比不上和父母的“伤离别”。四川留守儿童峰峰在妈妈即将乘车返城时抓住妈妈的手哭嚎:你们不能这样对我!对他来说,下一个拉着妈妈玩耍,抱着妈妈睡觉的假期不知还要等上多久。
令人心碎的画面不止发生在峰峰身上。据权威调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 约有921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伤离别”贯穿于他们的童年,比起有父母陪伴的同龄人,他们过早体会到了分离的痛楚和焦虑。记者曾采访一位安徽的留守女孩,听到爸爸在电话里说不回来过年,她崩溃大哭,但还抱着一线希望这是个玩笑,寒假的每天下午,她踏上门前的路,走到国道边,迎着车来的方向翘首等待。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虽然吃饱穿暖,但隔代之间难以沟通,成长的困扰女孩不知跟谁倾诉。
从毕节悲剧到“你们不能这样对我”,留守儿童的安全防护、心理健康等问题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你们不能这样对我”既是长期留守生活所积郁孤独无助情绪的爆发,也是向成年人发出的呼告,我们该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呢?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针对由来已久的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和社会都在行动,将建立起完善的齐抓共管服务体系。
可是,各项举措需要时间一步步落实,孩子的成长却不能耽误。我们不难发现,《意见》中首要明确的仍是坚持家庭尽责的原则。
“动员政府和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并不意味外出务工的父母可以‘说走就走’,对留守子女不闻不问。”民政部副部长邹铭表示。
那921万孩子一年不会出现的父母,难道都是迫于无奈吗?深圳的班主任高老师接受采访时说,班上有个男孩的家长在外务工,虽然已盖起了小洋楼,但总觉得“钱还没赚够”,他们从没出席过一次家长会,除了给钱、打听孩子成绩,其他一概不过问。两地分隔,不仅让孩子疏远了父母,也让父母逐渐淡化了责任意识,忘了自己的家长身份。 我们不得不提醒家长,今天缺席孩子的成长,明天就得走上漫长的亲情修复之路。有位母亲在论坛哭诉,接回留守9年的女儿时 ,充满怨恨的女儿不仅经常顶嘴还有了暴力倾向、厌世念头,她花了三年才慢慢转变女儿。这位母亲呼吁:“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说“生而不养”或许过于苛责, 但既然已选择为人父母,能不能在“进城打工”和“尽监护之责”之间找到平衡呢? 比如尽量在家乡寻找就业机会; 条件允许时把孩子接到身边来;经常和孩子以及孩子的班主任保持沟通;业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等等。广西的农海艳结束两年的漂泊,回家乡找了份工作,虽然工资远没有广东多,但能照顾孩子比什么都重要,眼下她感到最幸福的事就是守在路口,等待儿子放学;南京小学生李芳告诉记者,妈妈被派到英国工作期间,母女隔一天就会视频通话一次,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妈妈及时地帮她出主意想办法,让她觉得千里之外的妈妈一直都守护在身边。
全方位关爱留守儿童,父母是第一环节。当你明确自己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并且具备一定的家教知识,即使暂时不能让孩子摆脱“留守”,也能给予他超越空间的陪伴, 一定程度地减轻分别之苦。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更需要呵护的花朵,请别再让他们伤离别!
本报记者 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