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头条
您现在位于:
【记者眼】 在孩子的心里种下诗和远方
2019-04-18 14:00:27

 在孩子的心里种下诗和远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话最近很红,刷爆了很多人的微博首页和微信朋友圈。3月18日,由高晓松创作词曲、许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在网络上发布,这句歌词当天便蹿红网络,成为流行金句,却又很快发生口碑转向,频遭质疑。两位文艺大腕儿的首度合作先是被歌迷们顶礼膜拜了一把,又被批评的声浪拉下神坛——有人甚至毫不留情地指出:高晓松创作的这首新歌简直是一锅浓到发腻的“心灵鸡汤”。

        这是否是一碗熬得太浓的鸡汤暂且不谈。我们今天想要呼吁的是,至少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请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点“诗和远方”的种子。其实“诗和远方”并不是句新鲜的时髦话,早在2011年,高晓松便在文章中提到:“妈妈从小告诉我们的许多话里,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什么是“诗和远方”?显然,我们这里的“诗和远方”并不是一个具象的概念。诗不仅仅是诗,远方也并不是单纯意义上距离的遥远。从毕生追求诗意的高晓松嘴里说出的“诗和远方”自然也是一种意象,它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人生的理想主义。

        仍有人质疑——对于大多数为生存奔忙的人来说,苟且或许本身就是生活的基本样貌,对他们而言,情怀、理想是消费不起的奢侈品,早该戒掉。可是别忘了,著名作家王尔德的一句话曾感动了几代人,他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或许这就是理想主义与诗意情怀的意义,它让我们在忙碌于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时,仍有心境感动于一朵花的绽放,仍旧有能力享受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仍然怀抱“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情怀和行动力。

        似是与“诗和远方”相呼应的,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最近一篇题为《小时候背过那么多诗有什么用?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的帖子也热气腾腾。回到诗本身。诗是什么,是心灵的远方,是我们每个人心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浪漫世界。来自知乎用户的各种答案综合起来,答案竟是:这件事根本毫无用处,除了让你的生命更加丰满。可是,有什么还能比让生命更丰满这件事更有意义呢?

        当我们面对大千世界的无数美景时,脑海中能够浮现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桃花盛开的季节,能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能在湖边漫步之时,领悟到什么叫“水光滟潋晴方好”……当我们有能力穿越悠悠岁月漫长时光,与远方的古人心意相通时,诗歌成了我们的使者。而有什么,能比这更美好的体验呢?

        著名诗人北岛在其主编的《给孩子的诗》的序言中写到:“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风,细沙和风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是独特的,就像指纹那样不可重复——这一切都是诗意。”某种程度上,诗意像禅,无处不在,不同的只是每个人感知它的能力。如此说来,每个人都能够选择诗意的生活,即便有再多的苟且。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些“诗和远方”的种子,让他们成年后,拥有在“生活的阴沟”里“仰望星空”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这是生活唯一的英雄主义。

    本报记者 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