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几个后排的学生,用自制设备炒菜,大家轮流带烹饪材料、酒精、食用油……”此情此景是烹饪学校在授课吗?不,这是三十多岁的打工者小常曾经待过的“差生班”里发生的咄咄怪事。
前不久广西某乡镇中心小学根据考试成绩划分班级,将成绩最差的学生“分配到最差的教室,配备代课老师”一事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设置“差班”真的如该校声称的“因材施教”吗?“分配到最差的教室,配备代课老师”,说明学校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向这个班级倾斜,也没有针对性的巩固知识,那么,如此分班就是明显的教育歧视。同时,这也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该班家长反映,儿子虽然成绩不好,但一直很本分,进入“差班”后才开始上课吵闹。“我责怪他时,他竟然说班上还有很多比他更调皮的。”而据“过来人”小常回忆,除了上课炒菜,早退旷课、打架斗殴也在班里愈演愈烈。
把问题孩子集中到一起,可能互相影响,发展成为更加严重的两极分化,特别是自制力薄弱的小学生,这个年龄正是坏习惯的纠偏期,好习惯的养成期,特设“差班”,如此放弃学困生是不是操之过急?况且,有的孩子成绩差,只是暂时没找到学习方法,更需要同伴的榜样示范。
为何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此类现象屡禁不绝,而且更为可悲的是,竟发生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答案之一,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远离它的初衷。台湾作家王鼎钧曾说,教育提供可能,而不创造必然。 而现在的学校却一味地追求必然——成绩好。在唯成绩论的驱使下,必定有学校不会关注多元智能的发展,无视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生理成熟特点,集中精力搞成绩,急功近利的心理让学困生在他们眼中如同“害群之马”,任其“破罐子破摔”。
尽管我们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教学工作中不可使用“差生”的措辞,而一字之“差”却由于几十年应试教育的积弊在教育者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给孩子贴标签已然变成一些教育者的“无意识”行为,更不能指望他们反思,这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多大的伤害?
背负“差生”的标签,无异于受到污名化的心理暗示,长此以往,有的孩子就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此外,“优劣”的评判,还容易让“学优班”的孩子从小就学会戴上有色眼镜看他人,破坏孩子之间纯真的友谊。
9年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设置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违背了“有教无类”的公平原则 。虽然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踏入社会后都能受到公平的对待,但至少在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期,别用什么“残酷的现实”来妨碍他健全人格的形成。
为孩子摘掉“差生”的标签,除了要在学习上给予帮助,更需要教育者能时时检视自身的功利性思维,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可造之材,不随便给孩子的成长下定义。
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