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头条
您现在位于:
【记者眼】生命教育,不能只有养蚕
2019-04-18 14:00:27

生命教育,不能只有养蚕


    本报记者 朱婧

        在这个草木欣荣,绿意盎然的季节,如果你漫步街头,视线里突然出现了一棵光秃秃的树,枝头只剩几片残叶,不用怀疑,它肯定是棵桑树。

        若问桑叶何处去?满城孩童尽养蚕。时值养蚕“旺季”,幼儿园、小学大多布置了实践任务, 每个城市几乎上万名孩子家中有蚕宝宝在嗷嗷待哺。“跪求桑叶!”也成为众多家长朋友圈的擂同帖。

        观察蚕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增加对生命的认识,学会尊重生命,这样的初衷很美好,许多大人也对小时候养蚕的体验难以忘怀。不过,在如今桑树稀缺的城镇,养蚕一旦变成“一刀切”的作业,可就愁坏了家长。

        软件程序员陈飞告诉记者,女儿带回家十几条幼蚕,他只能利用中午午休时间骑自行车满大街寻觅,甚至骑到了“人迹罕至”的江边,可那里的桑树全被摘光,最后他终于在一家工厂的墙外看到几根出墙的桑树枝,成熟叶片早没了,他二话不说,爬上围墙摘了几颗嫩芽。还有些家长,开始“淘宝”网购桑叶。为了孩子的作业,家长们真是拼了!

        科学教育、生命教育不管出发点如何高大上,一旦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结果则会适得其反。南京家长李浩反映,“一叶难求”的情况下,家里的蚕宝宝断粮饿死,孩子的同学采了行道树上残留农药的桑叶导致蚕宝宝一夜之间一命呜呼,他质疑这到底是让孩子尊重生命还是对生命不负责?而且,为了养蚕而破坏景观绿化的树木,不是一种不良示范吗?

        类似增加家长负担,又起着反效果的作业不胜枚举。近些年我们总在提倡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却常常沦为教条,走进“老师动动嘴,孩子家长跑断腿”的误区,即以“素质”的名义来折腾人,造成时间精力的大量浪费。这正暴露了一些教育者的懒惰和思维僵化,只知道照本宣科。尽管教材上设置有关生命周期的教学,但为何不能因地制宜地开拓出更丰富的形式呢?种一颗花生,探究蚯蚓,去动物园参观等,都能让孩子体验生命,培养观察能力。或者根据孩子的兴趣养小动物,金鱼、小猫、小狗、仓鼠等一些宠物目前在家庭中非常常见,何必只此一举养蚕呢?如果说蚕的变化明显生命周期短更利于观察,那么班级不妨集中养蚕,学校里也应当多种植些桑树加以配合。有心的学校总能想出好办法让孩子参与实践。去年杭州濮家小学就建了一个猪圈,全校464名学生人人都亲手喂过猪,都以小猪为主角写过作文,两个月后,学生代表还拜托校长一件事:别杀了小猪。生态教育成功走向生命教育,关键在于,学校并没有做“甩手掌柜”,而是为孩子开辟了园地,提供了指导。

        面对“满城桑树枝头空”的“惨状”,教育者是时候该反思、改进一下实践作业了,相信只要多动脑筋, 我们总能开拓出既能让孩子受益,也不会让家长叫苦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