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规定,教师有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然而,事实却不那么令人乐观。有媒体报道,现在老师不仅不能批评学生,甚至惹不起学生。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对教师的批评权予以较为详细的规定。然而,教师拥有这项权利,是否就意味着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可以肆意妄为,甚至是想怎么批评就怎么批评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无限放大和过度缩小教师的批评权,都是有失偏颇的。适度的适合学生的批评,才是最合理的批评。
批评是一门艺术,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面对不同孩子所犯的错误,教师喜欢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教训孩子,而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言辞,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架势,且美其名曰是一切为了孩子。这些教训般的批评,或许对部分循规蹈矩的孩子管用,但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果”的故事,为批评教育做出了生动的阐述,证明了有时候常识才是更有效的批评。教师和学生在很多方面有着较大差异,不从学生个性出发,却一味按照老师认为理所当然的方式去批评学生,难怪学生及其家长都不答应。
值得深思的是,学生为什么对教师的批评有那么多不认可。世易时移,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对其适当引领或许才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起点。倘若不分是非,一味对学生这种质疑进行打压,很可能让学生战战兢兢,唯唯诺诺。老师们更该看到,信息时代,学生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他们的服与不服都是学以致用的表现。对于不适合他们的,凭什么能让他们心服口服?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用尊重和关爱打开学生的心怀,教师的批评才更有效。
针对目前老师不能批评学生,甚至惹不起学生的论调,需要做出客观冷静的分析。这一方面说明老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肆意批评、惩戒学生,另一方面表明适当的批评教育是必要的,家长和学校要支持教师的批评权,让学生在客观的现实面前,达到一种心灵的自省、自律和自觉,这应该是批评的最终目的。
不可否认,随着学生学习需求的增长,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过分拔高教师的批评权,或许能让教师的批评更有效,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但是,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恶意批评、体罚学生的现象一直存在,损害了教师形象,对学生也造成了伤害。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今教师批评学生越来越谨慎也是一种进步。当然,对于部分家长不分是非,一味包容和袒护孩子,而置教师必要的批评于不顾,也是要坚决抵制的。
湖南省浏阳市浏阳河中学教师 周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