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头条
您现在位于:
【教师札记】书是甜的
2019-04-18 14:00:27

书是甜的

        漫漫暑假即将到来,这是辛勤园丁和莘莘学子读书充电的最好时机。学期中,利用零打碎敲时间读书的弊端全部不复存在,阅读变得可以尽兴而为。

        暑期时间充裕,然而还是有很多学生不阅读。原因何在?这恐怕跟不喜欢读书、没有读书习惯有关。中国人自古有“抓周”的习俗,在孩子周岁生日时,家长把很多物件摆出来,让孩子去抓取,看孩子喜欢什么,从而能够大体断定孩子将来的爱好。孩子一旦抓取书本,家长就会高高兴兴,因为寓意着孩子天生就爱读书。从这个习俗可以看出,人们往往把是否爱好读书看成是“天生”的。

        这种看法有道理没有呢?笔者以为还是有些道理的。生物学上讲遗传,那么“书香门第”也自然有遗传的可能。但是,这种遗传只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显现。原因是,世人更多的是在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犹太人常常在书上抹蜂蜜,让孩子去舔,从而让孩子从小就感觉书是“甜”的,第一印象就喜欢书。而在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家中,也往往是汗牛充栋,藏书丰富。孩子从懂事起,见到最多的是书籍,不知不觉就会喜爱上读书。

        现在有些家长总怪孩子不爱读书,这其实是有原因可找的。个别家庭,除去孩子课本外,根本就找不到一本课外书。这样的情况怎么会让孩子爱上读书呢?另外,个别家长沉迷于电脑游戏、电视连续剧,甚至于打扑克、打麻将,而把孩子放在一边,不去管教,这样的孩子也难以培养起读书的习惯。《父与子》里面有一幅漫画令人印象深刻:父亲在看报纸,孩子尽管不认识字,也拿起报纸模仿爸爸的样子。这样的习惯坚持下去,恐怕让孩子不喜欢读书都难。可见,父母榜样的力量是多么巨大。

       读书当然是求“有用”,但是,读书的过程却往往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感受。遇到喜欢的书籍,读起来会废寝忘食,拍案叫绝。所以,小孩子看漫画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大人们读文章,会随主人公的经历,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大笑、时而泪流满面。这都是书籍带来的感受。

        孩子小,选择能力不强,老师和家长就需要帮助他们挑选书籍。选书的标准至关重要。现代社会,信息泛滥,各种各样的书籍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真正有价值的书籍却是少而又少。这就需要大家施展各自的神通,从浩瀚的书籍海洋中选出合适的书籍。一般来说,经过历史沉淀的书籍往往更有价值,经典名著在首选之列,当然现代的一些著名学者的著作也很有价值;而那些品味低下、随意编造的书显然就不该推荐。

        优秀的书籍可以启发人,鼓舞人,甚至能够改变人生走向;但低品位的书籍往往起反作用,给年轻人以坏的影响。选出自己喜欢的书籍,把吸收知识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就是读书的较高境界了。

        要读书,培养好习惯是关键。孔子两千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就点出“爱好”、“愉悦”读书的重要性。一旦习惯养成,爱好读书、乐于读书,那么人生就打开了另一扇门,一扇通往知识的大门。

    □山东潍坊  李洪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