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婧
今年两会上,延迟上学时间,让孩子多睡半小时,成了代表们热议的话题。全社会都在关心孩子的睡眠。健康专家认为,儿童早上六七点钟起床属于正常范围,影不影响身体发育关键看睡眠总量。
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然而,据权威统计,我国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是9.25小时,比美国同龄人少了1个小时, 江苏省疾控中心调查数据显示,江苏小学生睡眠不足率甚至达到了74.2%。
是谁动了孩子的睡眠?
提到学生不能按时睡觉,人们普遍把矛头指向作业。作业是导致孩子睡眠不足的元凶吗?
记者在南京某公办小学的一个三年级班级调查发现,常态下的作业,做得快的孩子需要1到1.5个小时,做得慢的得耗费2-2.5个小时。父母们有一个共同感受,现在的作业量比二十多年前自己做小学生的时候至少翻了两番,到了期末复习阶段更是“来势汹汹”。
“平常我能保证孩子21:30左右上床,考试前就很难了,最多一天做5张数学卷,2张英语卷。2张语文卷,都是A4正反面。我高考也没这么拼啊。”一位爸爸反映。
该班班主任表示,她会尽量和另外两位老师协调作业量,但确保每位同学在一小时左右做完难度颇大,她希望家长能配合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同样的作业,为什么有的孩子要比别人花更长时间?因为容易受外界干扰、心静不下来,边写边玩等等,个别做到晚上十点多的同学都有这些毛病。”
虽然校内作业并未完全符合减负标准而遭到抱怨,但家长们也承认,由于放学早时间充裕,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作业没有影响到孩子睡觉。那为何这个班有的孩子经常要到晚上10点以后才入睡呢?
原因在于校内作业和校外辅导的叠加。
15:40放学,女生小涵在托管班写作业,吃晚饭, 18:00被家长送到辅导班上课, 回到家已是21:30,路上就要花去四十多分钟,每周三堂课。也就是说,小涵至少在这三天是要晚睡的。
全班约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报了辅导班,其中不乏报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辅导班的习题量多、难度大,即使分摊到一周,对三年级孩子来说依然是不小的负担。
如果加强性的练习延迟了孩子的睡觉时间,家长会给孩子减少课程吗?
“不拼能行吗?”小涵爸爸向记者出示了今年某所民办初中的招生计划:小学三-六年级语数外全优,并连续被评为三好学生才可递交材料。他担心少报一门辅导就会影响将来的升学。
没有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健康,而由于睡眠对健康的好处是“隐性”的“长远”的,家长心中的天平便容易向“当下的学业成果”倾斜。
孩子忙不忙,很大程度取决于家长的心态。另一位妈妈郑女士就在不断调整中,“上学期儿子学小提琴、英语、奥数,太累了,我把奥数取消了,这样他一周只有一天需要忙碌点。孩子才十岁,为上好学校打基础固然不错,可身体也需要打基础。有时我们家长的心理很糟糕,晚上看到孩子不是在用功,睡得早了,觉得他虚度光阴,好像他明天就要落于人后。我做不到百分百的超脱,只能经常提醒自己, 把孩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传统的“苦读”思想深深扎根在家长的头脑,虽说勤奋刻苦是积极的求学态度,然而从小学阶段就要付出睡眠的代价拼搏,实在是开始得太早,不利于可持续性学习。
小飞升入三年级,爸妈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他转回到家门口的小学。小飞终于告别了两年早出晚归的生活。
家住南京浦口的小飞,在幼升小时,父母给他择校到了市区的一所著名的民办小学。反复考量,他们认为该小学的师资、硬件配置、环境、校风等方面都胜过学区内的普通小学。但唯一没有考虑到的就是距离。因为大桥经常堵车,小飞不得不“朝五晚十”,早晨五点半起床,由全职的妈妈开车送往市区,放学后再等妈妈来接。
久而久之,小飞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眼睛下方还挂上了黑眼圈,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小熊猫”。
儿子每天比同班同学早起一个多小时,晚睡一个多小时, 小飞爸爸渐渐慌张起来:原来这才叫“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为了更好的教育环境舍近求远,但孩子的成长到底该怎么衡量呢?看到他每天辛苦的把时间花在路上,真的不值得啊。”体会颇深的小飞爸爸呼吁家长:“别为了盲目追求名校而牺牲孩子的睡眠。”
儿童行为发育研究室对全国2万多名小学生的睡眠时间进行统计,并与瑞士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国孩子到了6岁以后睡眠时间迅速下降。原因之一,就是6周岁是中国孩子的入学年龄,许多家长择校去更好但也是离家更远的学校,孩子只能更早起床。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吴哲老师告诉记者,在教研的统一培训下,各个学校教学方式、教育管理等差异并不大。“即使舍近去了一所比较好的学校,而孩子由于睡眠不足影响上课听讲,成绩也很难提高,这不是得不偿失吗?”
他建议,路途近、能保证孩子的睡眠,应该作为家长选择小学的首要条件。
“一直奇怪孩子为什么每天早晨叫不醒,有天夜里我‘突击检查’,原来小家伙躲在被窝里偷偷地玩游戏呢。”家住南京建邺区的李先生目前已经“没收”了儿子的iPad。
近十年,电视、电脑、智能电脑等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儿童的卧室。过去,家长会提防孩子沉迷电视,而相较于传统的电视,日新月异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对睡眠的影响更大,它们提供了更广泛的内容,游戏、视频、网页和文本,可以在床上使用,各种便捷令孩子欲罢不能。记者采访中发现,多数学生把“玩ipad、手机、电脑游戏”当成课余生活的“首选”休闲项目,尤其在睡前无聊的时刻。不管哪种电子产品,显示屏的强光都会抑制大脑分泌有助睡眠的荷尔蒙,让孩子过度兴奋导致入睡困难以及长时间停留在浅睡状态。
很多家长并没意识到光暴露对孩子睡眠的危害,即使意识到了也对孩子睡前玩电脑、手机无计可施。
“他打游戏的时候,跟他讲什么都听不进去,还跟我嚷,学习一天够累的了,为什么不能玩会儿游戏?”一位妈妈无可奈何地告诉记者。
对此,在和儿子“斗智斗勇”中摸索到经验的李先生支招:“家长千万不能‘心慈手软’。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电视、电脑这些请出孩子的卧室。跟孩子规定好每天玩多久,睡前不允许碰,当然家长自己也应当以身作则。”
当父母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睡前远离电子产品,形成固定的睡眠时间习惯,孩子其实是能够在习惯中学会自我管理的。
作业负担、舍近求学、迷恋电子产品,是孩子睡眠的三大杀手。跟任何债务一样,睡眠债迟早也是要还的。睡眠缺乏导致的注意力涣散、学习积极性降低,最终会影响学业,也为未来的身体素质埋下隐患。中国孩子的睡眠虽然令人担忧,但改善的主动权就在教育系统、学校和家长手中,提升孩子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关键在于增强我们对儿童的呵护意识。如果教育系统不把成绩、升学率当做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学校就能把“减负”落到实处;如果家长始终把孩子的身心成长放在第一位,就不会放任电子产品破坏孩子的睡眠,也会在求学和按时入睡之间找到平衡,作出更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选择。
链接
是否容易被叫醒,叫醒后精神较好?
周末或休息日的补睡时间是否小于1小时?
在正常情况下,能否在半小时内入睡?
白天的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情绪是否稳定?
如果答案都是“是”,说明孩子的睡眠质量不错。如果有一条“否”,则提示着孩子的睡眠质量存在问题,可先自我调整,比如早点睡觉,睡前少做些刺激性的活动。若情况仍未改善,可能需要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