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头条
您现在位于:
【教师札记】关爱留守儿童应润物无声
2019-04-18 14:00:27

关爱留守儿童应润物无声

 
        一天,我在学校食堂吃午饭,对面坐着班上的一名学生董明月。她平时挺文静的,话也不多。而我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和学生聊天,便主动和她聊天:“董明月,你的头发长得真好,乌黑浓密的!”
        她羞涩地一笑,显得很高兴。
        我继续问:“谁给你扎的辫子啊?”
        我料想她会说是她妈妈给她扎的,可她迟疑了一会说:“我爷爷。”
        我大感意外,不由得问:“怎么是你爷爷呢?你爸爸妈妈呢?”
        她的声音更低了:“爸爸妈妈都在上海打工。”
        我更感到奇怪了:“哦,你是留守儿童啊,怎么老师在班上作调查时,你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呢?”
        她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大声对我说:“老师,我不是留守儿童!”说完,她捧起饭盒走了,留下我一个人怔怔地坐在那儿。
        后来,我从董明月的爷爷那里得知,她确实是留守儿童,但她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留守儿童,甚至不许爷爷告诉老师,因为她认为留守儿童是低人一等的。我明白了,是自卑和敏感,让她喊出了那声——“我不是留守儿童!”
        是什么让董明月变得如此自卑敏感呢?亲情的缺失是原因之一。但是,我们这些外人的一些举动:为他们建立个人档案,召集他们开展各项留守儿童活动,甚至还拉出横幅,写下标语……这些是不是都在有意无意地告诉他们:他们是被怜悯和同情的对象,是弱势群体?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为他们所做的这一切,是不是真正从他们的内心需求出发的呢?
        记得自己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从山村来省城参加教育研讨会的女教师回宾馆时,不会用房卡开门,而隔壁房间的老师却以自己的房卡坏了为由,给那位女教师演示如何用房卡开门。整个事件,他没有说一句“我来帮你。”而是不露声色地暗中帮忙。而我们面对自卑、敏感的留守儿童,更应以发至真心的、不露痕迹的、润物无声的爱来帮助他们,关怀他们。
        几天后的作文课上,我教学生们写书信,要求他们给远方的亲友写一封信。当作文收上来后,我重点读了几位留守儿童的信,他们的信无一例外都是写给父母,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的。董明月居然这些写道:“妈妈,我有时真想故意不认真学习,这样你就会回来了……”从这句话里,我读出了她对父母的怨恨和深深的思念。于是,我悄悄和她父母联系,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他们,请他们多抽点时间打电话给孩子。
        一天,音乐老师要我推荐班上的几位女生参加学校的文娱汇演。我推荐了几个,其中就有董明月。那段时间,我看到她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起来,人也变得自信了。正式演出那天,我早早来到学校,帮学生们扎辫子。我来到董明月身边,问她:“现在谁给你扎辫子呀?”她扬起头,冲我调皮一笑:“我自己。”看着孩子阳光般的笑脸,我的心也灿烂起来了。
        扎辫子这件事从哭开头,以笑结尾,给我很多启示。但是,我最想说的是——爱,应该润物无声。
□江苏省江都市丁伙镇锦西小学    周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