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要生二胎,我爸妈不用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小儿子——手机……”近日,江苏第二届全国少儿诗会一等奖作品《手机》在网上热传。这首小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低头族父母,诙谐幽默之余,更发人深省:手机,夺走了我们多少亲子时光?
记者曾在餐厅目睹如此一幕,一家三口在吃饭过程中始终低头点着各自的手机,若不是偶尔讲上两句话,你还以为陌生人在拼桌;盐城小读者李新亚说,妈妈一打开手机就像“瞬间石化”了一样,盯着屏幕一动不动,用餐时刷屏已是常态,“除非吃羊肉泡馍”。
虽说把手机比喻成“二胎”是孩子夸张的演绎,但近些年,智能手机的确成了很多人离开片刻就坐卧不宁的“掌中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原本给生活提供便利的电子产品却俘虏了人,一种消除距离的通讯工具却隔断了现实的交流,不得不说是高科技的悲哀。在孩子眼中,“机不离手”的父母正在把亲子间应有的沟通、谈心变得“奢侈”。
南京家长李杰告诉记者,刚用上智能手机的那年,他每天傍晚在沙发上来个 “葛优躺”就开始玩游戏、刷微博、览新闻……女儿想让他看看自己画的画、跟他说上几句话,他都自顾不暇。有一天,他到处找不到手机,发现被女儿藏了起来,女儿委屈地哭诉:“你一玩手机就不理我了!” 李杰这才反思,他已经很久没在饭桌上问问女儿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很久没带女儿下楼散步了。
有些父母认为,和孩子出现在“同一个画框”就是陪伴,并没意识到,这仅仅是最表面“看管”。痴迷于手机时,你会留意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要吗?一边在虚拟世界里生龙活虎,一边对孩子敷衍冷淡,无异于“冷暴力”, 会给孩子带来创伤性的忽视体验。陪伴,请拿出点诚意,因为孩子看得到也感受得到。美国最新研究显示:当父母花更多时间关注手机时,多数孩子变得焦躁不安,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父母注意。作品《手机》表达的也正是小作者渴望关怀的心情。如今的孩子缺少玩伴,平时忙于工作的大人,为何还要把有限的时间拱手让给手机呢?
成长不能逆转,今天的漠视极可能造成明天的疏远。李杰后来给自己规定,吃饭不玩手机,陪孩子散步不带手机,他担心:“如果现在和女儿交流得少的话,真怕她以后不愿意跟我说话。万一她也变成‘低头族’怎么办?”
看来,对抗手机的魔力、戒掉手机依赖症并非难事,只要你能认同陪伴的价值,意识到陪伴的重要。
抬起头回到现实中来吧,真切的眼神、温暖的话语、流动在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气息……一切可触可感的互动,是再丰富的虚拟平台也无法相比的。面对手机,请家长们拿得起,放得下,别让它成为挑战孩子地位的“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