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头条
您现在位于:
【教师札记】信任是教育的起点
2019-04-18 14:00:27

信任是教育的起点

    张贵勇

        有媒体报道,为了让孙子进入一个“好班”,分到一个“好座”,郑州市民王女士全家动用各种关系四处打听,四处联系熟人才把事情办妥。上海一位小学生家长也不甘人后,坦言从孩子入园第一天起,自己就开始送礼,主要是送给老师和保育员。

        跑关系择座也好,给老师送礼也罢,背后都是家长对教育的不信任:不相信当地政府能均衡办学,不相信学校能阳光分班,不相信老师能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而信奉跑关系和送礼等潜规则,家长们固然求得了一时心安,却也让家校关系变了味,让教育蒙羞。试想,在各种利益纠葛的氛围下办学、教书,还能办出人人满意的教育?孩子还能健康成长?

        信任,是教育的起点,信任不存难言育人,更难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实际上,大多数学校是在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学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会本着一颗公心和爱心去育人。家长要相信规则一定会战胜潜规则,要相信学校和教师,也要相信孩子会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家长眼里,自己的孩子就是长不大,离开大人就不行。这不,南京南外仙林分校小学一位新生家长就因为太疼孩子,入园第二天一早,竟把自家保姆叫过来,专门给孩子剥鸡蛋。

        营建家校之间的信任,历来是一个长期甚至艰难的过程,需要家长和学校从一开始就摆正关系,珍视彼此,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读书不只是孩子的事,家长的作用很重要。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随意评判甚至贬低教师。如果在孩子面前降低了老师的威信,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老师也要虚心倾听来自家长的建议,不能闭门教书,应多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

        师生之间亦然。老师和学生要抱着开放的心态,秉持坦诚布公的原则,聆听彼此的心声与建议,由此去追求理想的教育。美国年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之所以能在小小的一方教室里创造出所谓的教育奇迹,就因为“我的教室里什么都有,唯独没有恐惧”。出于彼此之间的信任,他教出了一批批出色的学生。学生毕业多年后,也常回母校看望他。

        若问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无非是赢得信任。孩子信任老师,喜欢跟老师讲悄悄话了,教育就成功一大半了。可见,成功的教育需要包括家长、教师在内的教育者先拿出信任对方的诚意,着意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

    (本文摘编自9月5日《中国教育报》,原题为《信任不存,何谈教育?》;转载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