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头条
您现在位于:
【南京地标】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2019-04-18 14:00:27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给予颐和路这样的评价,并非夸大其词。可以说,颐和路之于南京,如同外滩之于上海。一栋栋别致的民国建筑于此伫立凝望,见证着20世纪初期风雨飘摇的南京,见证着始于南京也终于南京的中国近代史。

        1929年,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来到南京,受委托主持制定南京的城建规划,随后一个以南京城西北的颐和路为中心的上层住宅区开始建设,几年后,颐和路一带成为南京有名的“使馆区”。为了体现出公馆区的文化品位,这里的道路都以中国各地风景名胜命名:珞珈”、“牯岭”、“普陀”、“灵隐”、“赤壁”、“天竺”、“莫干”、“琅琊”、“西康”、“宁夏”都是公馆区附近道路的名字,置身其中,不难体会到其幽然雅致的意境。

        深春时节,漫步在颐和路公馆区,道路两侧拥有近百年树龄的法国梧桐遮天蔽日,放眼望去,满目苍翠在道路两侧铺开,一直蔓延至天际,一幢幢西式洋楼掩映在高墙与树荫之中,一路斑驳地向纵深处伸展。这里置身周遭繁华之中却丝毫不闻喧嚣之声,尽显宁静优雅,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大隐隐于市吧!

        作为民国时期的公馆区,这里最不缺的便是外国公馆、名人旧居了!汉口路九号,是国父孙中山先生故居;宁海路五号,曾住着美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陆军五星上将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颐和路6号,是阎锡山的府邸;颐和路38号,是汪精卫的公馆;汉口路22号,是何应钦的故居……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回上世纪初的中国,而这里,则是风云变幻的政治中心。

        如今的颐和路是幽静的,它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把岁月定格在旧日的光影里。梧桐树下斑驳的日光,为周遭青砖灰瓦的西式洋楼蒙上时光寂然的影色。如今秋意正浓,小读者们不妨挑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下午,跟爸爸妈妈一起漫步颐和路,在那里,感受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