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
记者曾在清晨的街头目睹过令人揪心的一幕,一位中学生从路边摊买了个饭团边走边吃,突然发现前方的公交车快靠站了,立马拔腿飞奔,当他气喘吁吁冲到车门口时,却忍不住腰一弯,手抚着胸口,把刚吃的早点全部吐了出来,周围的大人无不同情地望着他。
孩子的饮食问题知多少?今年江苏省疾控中心对江苏13个地级市的285所学校,共计55361名学生的饮食习惯进行综合调查,结果显示,84.5%的学生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能坚持天天吃早餐和具有偏食挑食行为的报告率均超过30%。孩子吃得不健康是没条件吗?不,是因为我们一直缺乏对孩子的“食育”。
“食育”是每个公民为实现健全的“食生活”、确保健康等,而自觉培养良好的“食生活”习惯、学习关于食的各种知识及选择食品的判断能力的过程。谁能决定孩子饮食习惯 ?大数据反映,家庭对孩子的“食育”影响最大。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更易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尤其是母亲,母亲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学生不良饮食行为报告率最低,这或许表明学历较高的父母掌握了更多的健康知识。其实抛开学历不谈,如果家长能够积极主动学习营养知识,总能给孩子正面的引导。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待孩子的饮食家长们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家长每天早上给几块钱任孩子去购买流动摊点的“三无”食品;有的家长,奖励孩子的方式就是带他去吃高油高脂的洋快餐,或者一家三口频繁外食。当然也有很多用心的妈妈, 坚持给孩子做营养均衡的饭菜。各个家庭的差别不是在经济条件上,而是家长头脑中的健康意识,有位从来不带儿子去快餐店,也不给孩子喝软饮料的妈妈说:“孩子的饮食习惯是由我们大人塑造的,当你充分了解油炸食品和碳酸饮料的危害,就不会‘偷懒’了,不会放任孩子的口味。”
食育同时需要学校的重视。在日本,“食育”精神被当做生存的根本,被认为是智育、德育及体育的基础。小学的“食育”内容非常多元,有些会举行厨艺比赛,比赛之前,营养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营养知识培训,如红、黄、绿色的食材各具有怎样的营养价值;很多小学还与营养专业的大学生合作,共同推进“食育”具体指导内容包括:如何正确洗手、早饭的重要性、如何防止“暑期食欲不振”、牛奶的秘密、怎样饮食可以预防感冒、 买菜做菜如何做到环保等。
我们的学校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比如营养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全面地开展“食育”,并且可以通过家长学校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普及。一旦我们的学校和家长都积极地参与食育,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必将会得到改善。
食育,将改变舌尖上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