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头条
您现在位于:
【记者眼】 不学奥数又何妨?
2019-04-18 14:00:27

 不学奥数又何妨?

    本报记者 朱婧

      近日,一篇“拼娃”大战的报道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刷屏。北京一些小学生家长每年花10万元为子女报各种奥数培训班。连本来想让孩子自由成长的家长,也因为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得已帮孩子报了班。

      奥数作为一种特定的智力竞技活动,本应是指向特定人群的小众化项目,如今却成了小学生的“标配”,入门年龄越来越小,试题越来越“逆天”, 针对此乱象,我们在呼吁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同时,也希望家长能够冷静而理性地看待奥数,勿要“不得已”地作出错误的选择。

      “奥数本来就不是为大多数人准备的。”第5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主教练熊斌说,“学有余力且对数学有相当兴趣的学生才是学习奥数的最佳人选,所有孩子不管适不适合,一窝蜂学习奥数,不利于健康成长。”

      专家表示,适合奥数训练的学生只占5%—8%,但目前奥数市场的渗透率已远超合理范围, “不得已报班”的家长该首先想想, 自家孩子真的适合奥数还是仅仅当了“陪练”?

      “别人都在学,你不能不学。”采访中,记者常听到如此“不得已”的回答。奥数热,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些家长缺少独立思考进而演化成的大规模从众现象。比起“拼娃”,大人的心理素质更值得一“拼”。

      家长李红告诉记者,儿子上四年级时,家长QQ群里每天都谈奥数,她慌了神,连忙给儿子报班。 从此, 她失去了往日的温和,每天晚上,她先自己解题,再给儿子讲解,儿子一旦反应慢了点,她就着急上火大呼小叫。看到儿子奥数分垫底,李红甚至一怒之下把他的书包扔到了街上。终于有一天,丈夫把所有的奥数教材、试卷扔了,他认为奥数破坏了家庭和睦。儿子也向李红恳求 ,“妈妈,我保证学校里的数学考好行吗?我不想再上奥数了。” 儿子畏缩的眼神让李红心软了,她突然醒悟,儿子在学校的成绩不错,还有写作、绘画的爱好,自己为什么要被奥数“一叶障目”,无视这些优点,强加给他挫折感呢?她给儿子停了课 。

      “当时整天想着别人的孩子学那么好,自己的孩子差距大,很焦虑,结果给孩子造成了伤害。”李红反思,错的不是奥数,而是大人盲目跟风的急躁心理。在卷入“奥数大军”的过来人中, 像李红这样后悔的家长有不少。

      成都小学生纠错奥数名题的消息固然令人振奋,但我们必须客观了解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奥数是小部分学生的特长兴趣, 对另一些孩子来说或许就像噩梦。如果学习了一段时间出现不适,我们能不能果断地停课,避免孩子在不擅长的科目里苦苦挣扎?毕竟,自信才更有利于成长。

      李红的儿子没有上当地那所拿奥数当敲门砖的名校, 就近进了学区内的初中,她说“这样也没什么不好”。教育,也许根本不存在什么“迫不得已”的选择,就像奥数并非孩子的必修课。尽管我们目前无法彻底斩断奥数背后的利益链,但在各种热潮中保持理性却是一种可行的“修炼”,不学奥数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