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头条
您现在位于:
【记者眼】 当作业遇上APP
2019-04-18 14:00:27

   当作业遇上APP

    本报记者 朱婧

        李先生的儿子读一年级,今年在孩子刚刚入学时,老师就通过家长群向家长们推荐下载了一款手机APP软件,该软件主要是用来布置作业,随后老师又相继让家长下载了专门做数学作业的手机APP软件“速算盒子”,以及做英语的“学生端”,而语文作业则全部通过qq群上传语音文件来完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平板代替作业本,用APP写作业已不鲜见,并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和常态。根据国内在线教育平台统计,广州约90万的小学生中,有一半学生正在使用APP软件写作业。这种新型的作业形式受到老师和孩子的欢迎,到底有哪些优势呢?据悉,英语、语文等语言类的学科,目前没有辅助的点读工具,任课老师认为,纸质作业往往无法训练孩子的听说能力,而App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图文并茂的演示方法让孩子特别是低龄段的孩子更能够学得进去。一位英语老师表示:通过APP应用,可以有效地利用故事、动画等方式,让学生乐于接触和理解英语,更好地运用英语。同时,孩子在用APP做作业时,兴趣更大,不像纸质作业那么枯燥。

        不过,也有不少家长表示了担忧。家长陈芳说,女儿才上二年级,视力还没有定型,每天对着手机看半个小时, 对眼睛的危害很大;另一位家长发现儿子在每天完成作业后,依然流连于游戏、网页,时间久了,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沉迷其中。而作业不易保存,书写随意等不足也为家长所诟病。

    该不该提倡APP作业?

        笔者认为,“互联网+教育”的创新之举正在探索阶段,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暂时没有明确的结论,APP只能作为辅助工具来使用,而不能成为主要学习工具,用APP写作业再方便,也应控制使用频率。不仅是电子辐射的问题值得重视,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书面作业的优势APP难以取代。比如数学,在纸上反复演算才能加深印象;语文英语,除了听读,还有写,手机输入毕竟不是完整的书写,若习惯了打字,孩子很容易提笔忘字。所以,传统作业和APP作业之间的比重需要学校、老师权衡、把关,每周APP的作业量不可“喧宾夺主”。

        其次,APP写作业不是软件的简单运用,无论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的自制力还很薄弱,在使用APP时,老师和家长应当给予正确规范的引导,严格控制时间。如果害怕孩子视力受损,还可以开启手机的“保护视力提醒功能”。

         也有家长反映,某些商家在学校垄断式的推广APP,甚至通过充值换奖励的模式从中牟利,这样的做法应该被学校杜绝。

        高科技产品在丰富资源、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作用,只有把它的弊端降到最低,孩子们才能真正地寓作业于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