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冬天一个晚上,王亚东老师刚吃过晚饭,手机突然响起,显示是不认识的号码,她一接通就听出是班上学生小俊(化名)。小俊性格耿直,为人善良,却脾气暴躁。
他在电话那头嘟囔了一会儿,转而开始抽泣。王亚东仔细听,原来是小俊父母吵架了,正闹离婚。她听得出,小俊被吓到了。她安慰他,让他平静下来,随即联系到小俊的妈妈,劝阻夫妻俩暂时停止争吵。
第二天,她与小俊父母见面详谈,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家庭不和、夫妻矛盾会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与小俊性格暴躁有着一定的关系。她的一番苦口婆心、推心置腹,最终让夫妻俩理性面对并解决了矛盾。时至今日,这对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再没闹过离婚,而小俊在每年教师节和春节都不忘给王亚东打电话问候。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王亚东这位心理健康教师却“轻松搞定”。她靠的是什么?除了拥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她的亲和力是一根隐形的“魔法棒”,能变幻出足够多的温暖和信赖感。
“学生们愿意向我敞开心扉,不少学生主动加我的QQ,有什么事都会及时向我咨询,比如与妈妈发生了争执,或者由于不喜欢某位老师而导致成绩下降或偏科。学生信任我,这一点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王亚东说。
除了拥有“魔法棒”,王亚东还有一双“火眼金睛”,总能一眼发现学生存在或才萌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端倪,防患于未然。学生阳阳(化名)今年11岁,王亚东认识他是在一次户外实践活动中。那次的攀岩才进行到一半,王亚东突然听到操场上一片喧哗,只见一个小男生正朝校门口狂奔而去,几个老师在后面又是追又是喊,小男生也没有停下来。王亚东突然意识到,这个小男生在情绪管理上有些问题。
事后,她了解到小男生名叫阳阳。在攀岩活动中,很多“小捣蛋”晃动攀岩桥,而老师独独因此批评他,于是就上演了那场狂奔的戏码。一次冤枉就让阳阳产生这么激烈的情绪,他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这该多危险呀!而这样“一点就着”的脾性与他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阳阳的爷爷奶奶特别宠他,几乎什么事都由着他,简直就像伺候小皇帝。而且,阳阳曾经在体校待了三年,回来后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甚至打架,见到老师也从不打招呼,对于老师和父母的管教不但不听,还会针锋相对发生争执。
“简直是想干嘛就干嘛,完全不考虑后果!”在了解到所有情况后,王亚东断定阳阳具有攻击行为和交往不良倾向,分析他学习成绩不好,加上平时爱惹事打架,在学校没有朋友,经常受冷落;时间长了,有时老师和同学会因为固定思维而冤枉他,从而造成了他内心的强烈不满,就会借机用极端行为来发泄心中的怨气。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亚东走近阳阳,采用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方法帮助他。经过近一个月的心理治疗,阳阳的攻击行为大大减少,同学们开始原意和他共处;阳阳也在王亚东的鼓励下,尝试给同学力所能及的帮助。因为“对症下药”,阳阳很快消除了“戾气”,渐渐融入到班集体当中。
多年前,一位学生的奶奶曾经告诉王亚东:孙女说如果新学期还能分到王老师班上学习是幸福的。王亚东特别感动,因为她一直在致力于“做一个让学生有幸福感的好老师”。其实王亚东并不是心理学教育出身的教师,而是语文老师,因为一次与心理健康教育“擦肩”的机缘,让她看到“幸福感”是可以被创造的,她对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一见钟情”。
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对学生足够的耐心和关爱,让王亚东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成长迅速又稳健,为创造学生的“幸福感”而不停努力。2014年,她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和优秀家长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春风化雨润童心》,用“图说心理”、“图解心理”、“图画心理”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好记易诵的诗歌、童谣等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阴影,排解心中困惑,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等的方式方法。
“同学呀,你想说些什么?为什么整天眉头紧锁。同学呀,你想说些什么?为什么悄悄双眼泪流。今天,你遇上知心朋友……”她创办的“阳光驿站”广播咨询互动栏目,用这样的主题歌《你想说什么》舒缓学生的不良情绪,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王老师讲故事”、“说出心里小困惑”等版块深受学生欢迎。
她组织的校园心理剧、素质拓展训练等是学校极富成效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体验中进行反思和感悟,宣泄释放不良情绪,增强团队精神,增进学生友谊,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实现自我成长。
此外,上好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指导协助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持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王亚东在心理健康指导工作上兢兢业业,上冈镇中心小学校园里的“幸福感”越来越多。
上冈镇中心小学地处乡镇,很多学生来自周边地区,留守儿童占了很大比例。很多家长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的教育也很少谈方式方法,要么粗暴打骂,要么一味宠溺。“多年来,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很快得到改善,这也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王亚东说,在教育实践中,她发现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为太过自我,显得自私;不善与人交往,甚至有轻微的自闭倾向;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积极,惰性强。
对此,她给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不要给孩子特殊待遇;2、不要轻易满足孩子,更不要有求必应,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慎重考虑;3、不包办代替,不过分保护孩子;4、不当面袒护孩子,尤其是家中的祖辈不能做孩子的“保护伞”,这容易混淆孩子的是非观;5、要有耐心,王亚东说,一位优秀的家长首先要具备的品质,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要有耐心,对孩子有足够的关注度。
谈及最近家长需要关注的孩子心理问题,王亚东说起“二孩”话题。她已经多次在学生的交流日记中发现“倾诉妈妈偏心”的事例,“家中有了二孩而导致大孩心理失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为独生子女的大孩从小娇生惯养,一旦多了弟弟妹妹,心理容易出现情绪障碍。”王亚东告诫有二孩的家长,应尽量做到事事公平,不要出现偏爱或情感倾斜;不能当着二孩的面训斥大孩;每天安排时间专门陪伴大孩,保持原有的亲密感;让孩子间产生亲密的接触,自然地去接受家中新成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路上,王亚东用她的热情、爱心和坚持挑战着当下,摸索着未来。她说:每一位用心教育的教师其实都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项工作很平凡,却是重中之重。
□本报记者 倪平 通讯员 陈长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