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丹青
昨天和闺蜜带着自家的宝贝一块吃饭。他家宝贝今年八岁,刚上三年级。说起孩子的学习成绩,闺蜜烦心地说:“我家宝贝英语不行,愁死我了!”
两个孩子正玩得起劲,闺蜜家宝贝听到这句话,眼神一暗。
我赶紧使了一个眼神,说:“不会啊,我那天看到他的英语作业写得很不错呢。”然后转了话题。
事后我又提醒她,她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随意给孩子贴标签。闺蜜听了不解地问:“有那么严重吗?我就那么随口一说。”
当然很严重,三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因为刚开始接触英语,加上学习任务加重,孩子的成绩出现起伏很正常。作为家长,不应该嘲笑孩子的缺点,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这样可能造成孩子一辈子都带着“英语不好”的标签。
你随口一说的话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产生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容易造成孩子长处越来越长,短处越来越短。学习一旦出现短板,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再想补回来就难上加难了。
在管理学中有一个贴标签效应。当某一个人被贴上某个词语的标签后,他就会做自我印象管理,做出向着该标签限定的方向发展,使自己尽可能的符合标签的要求,这种行为是因为被贴上标签而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贴标签的现象随处可见。
反省一下,你是不是经常有意无意地在人前人后说自己的孩子,“我家宝宝不爱吃蔬菜。”那么孩子会更加厌恶吃蔬菜。
当孩子哭的时候,你训斥孩子“你个爱哭鬼,动不动就哭!”,那么孩子会更加爱哭鼻子。
……
你的这种语言暗示往往会让坏的事情发生。
有的家长故意说孩子哪哪方面不行不好,本意是为了采用负面激励,让孩子向好的方面发展。殊不知在给孩子贴上这样的负面标签之后,孩子会顺着家长的导向走,反而更加向不好的方面发展。所以给孩子贴负面标签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自身的不足,破罐子破摔。
给孩子贴标签很难起到激将法的作用,源于孩子自身思维能力发展较慢,当别人特别是父母给孩子贴上某一特定标签的时候,孩子不自觉地就会产生一种认同感,然后向着标签所指定的方向发展。
当家长对孩子的某方面能力做出负面评价的时候,孩子会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断定自己在这一方面能力欠缺。一旦孩子自身认同了家长贴上的负面标签,他就很难再有信心去为之努力。在潜意识里他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把这件事做好,因为大人都已经断定了的事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家长在孩子心里的威信越强,家长给孩子贴的负面标签威力越大,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
请不要在公共场合嘲笑孩子的缺点。在孩子某一方面表现出不足的时候,你要做的是帮他分析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奚落嘲笑。
标签有负面就有正面。正面标签是对孩子能力的肯定,使孩子向自己的长处不断努力,我们当然可以利用正面标签的正向激励作用。
“我们家孩子很勤快,经常帮我做家务。”
“他学习很好,年年考第一。”
“孩子真是懂事了,知道给我捶背了。”
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正面标签使用不当,也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不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随意按照家长自己的意愿给孩子设定标签,给孩子“拔高”,一旦孩子发现家长虚夸自己的长处,容易对家长失去信任,从而产生挫败感。
标签的作用是标志目标的内容和分类,可是孩子的成长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不应该被圈定。所以请不要随意给孩子设定标签,因为可能因为你的一个随意暗示,孩子的未来就被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