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一家人去温州海鲜城吃海鲜。饱餐后,我们打包了一些菜肴淮备离开,一位老太太靠过来,指着我们没有打包的剩饭说:“你们要走了,那这些剩饭是不是可以给我呢?”在取得同意后,她将一个袋子打开,我则帮忙将饭倒进袋子。在我倒完之后,老奶奶却说:“还有几粒饭粒没倒干净,是不是可以都装进来,不然很可惜。”我听了赶紧帮她将盘子上的饭一点儿也不剩地全部倒进去。
在那个当下,其实我的心里有点儿难过,不禁反省我们有时候真的太浪费了,同时也不禁想到,我们这一代虽然亲眼看过父母为了生活整日奔波辛苦的那一面,可是我们的下一代却没有同样的体会。孩子们只知道我们每天工作很忙,然而现在的这种忙碌,和过去那种为了让一家人能够三餐温饱而奔波劳碌的辛苦,是不太一样的。就算我们再怎么跟孩子们说应该要节俭,但由于时代不同了,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不太会让孩子们有“没有饭吃”、“饿肚子”的体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禁去思考:究竟该怎么教育孩子才是最恰当的?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不能事事都帮孩子做好,这样他们就会将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不仅无法从中得到深刻体会,更别说获得任何反思、反省的机会。
身为父母,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思考:接下来我们要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让他们发展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而不是只有在课业上表现亮眼,但是在日常生活上却缺乏忍受挫折的能力。比方说,如果孩子参加比赛却落败,他该怎么和自己对话?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又该如何与自己对话……这些自我对话的能力,都必须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陪伴孩子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引导孩子去思考,让孩子能够从中学习与成长。
亲爱的家长,我们不要事事都先为孩子做好,而是应该给他们机会去尝试不同的体验,和他们分享各种的感受,并在陪伴的过程中有技巧地引导孩子去思考,进而培养出他们自我对话的能力。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还能够创造出许多亲子相处、互动的珍贵时光,不是很美好吗?
□李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