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头条
您现在位于:
【名人】点滴爱育书画大师
2019-04-18 14:00:27

 点滴爱育书画大师

        溥心畲原名爱新觉罗·溥儒,是清末恭亲王奕䜣之嫡孙,现代著名书画大师,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溥心畲能取得如此成就,除天资聪颖,努力好学外,更与母亲的严格教育密不可分。

        1896年,溥心畲出生。幼时,家庭钟鸣鼎食。刚满5个月,他就蒙赐“头品顶戴”,与恭亲王入朝谢恩。3岁时被光绪帝召见,赐金帛。尽管溥心畲自幼聪明,但母亲对他的要求依然非常严格。

        母亲项太夫人出生于广东一个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很有学问。为了培养溥心畲,她特意请了两位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教习学业。其中龙子恕是光绪年间进士,教学得法,对他功课抓得很严。溥心畲晚年回忆说他一生的文学成就,均奠基于此。他4岁启蒙读《三字经》,7岁学五言诗,10岁会七律,同时学篆书、隶书,12岁能写成行的草书;此外还学习英语和数学。尽管年幼,溥心畲学习非常认真,终日在书房苦读,常挑灯夜战,每年只在父母生日和自己生日,才放假一天。

        同时,项太夫人也注重生活教育,如斟茶、取物等,坚决命令他亲手为之,促使溥心畲悟出这是培养其勤劳、持家的良苦用心。在此基础上,她还让儿子学习骑射功夫,使其年少已练就精良的马上武艺,学会了“马上三箭”。由于常年练习,溥心畲身体一直很好,非常健壮。

        慢慢地,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他的家庭逐渐衰落,期间父亲病逝。1912年2月,宣统退位,清政府统治正式结束。项太夫人带着溥心畲和弟弟躲避于清河二旗村。这一阶段,若发现儿子一时学未尽力,项太夫人便哭着说:“汝弟更幼,吾惟望汝,汝学不成,吾将何望,不如死。”溥心畲深感愧疚,遂励志苦学。当时在农村,没有私塾老师,母亲亲自教他《周易》及春秋三传。项太夫人还经常典卖携带的古玩首饰向书肆租赁图书,命儿子抄写诵读。尽管条件艰苦,溥心畲还是受到了良好教育。

        生长在一个混乱的年代,项太夫人更是谆谆教导儿子立言立德、自强自立,培养其良好品质。

        溥心畲善于打猎,他常打山鸡、野兔给母亲,她都将这些东西送给了周围村民;第二年饥荒,母亲叫他破财赈济村民,并谢绝回报。溥心畲的祖坟也在村附近,后来灾民饥饿为盗,这一带坟墓大多被盗掘一空,唯他家祖坟无恙,顿觉母亲胸怀与眼光的远大。

        18岁,溥心畲进入北京法政大学;毕业后,经人介绍赴德国柏林大学研读生物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后又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1922年获双博士学位后回国。

        学成归来,志得意满。母亲却当头棒喝:“不要以为得了两个博士,就功成业就了,这不过是学问的开始。学问无穷,自满即自封,不要太得意了!”继而郑重地说:“为人处世要以立德、立言为上,切勿贪图一时功利,损及德业。”尽管溥心畲获得了两个自然学博士学位,但回国后却未再与自然科学结缘,而是博览群书,醉心书画。

        正是受益于母亲的教诲,溥心畲于1927年赴日本帝国大学执教,因觉出日本对华的野心,毅然辞职回国,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后来,伪满洲国成立,他写《臣篇》以明其志,坚守原则;日军占据北平后,日本人想让他在伪政权中任职,他坚决不赴任,并数次拒绝了日军高层的重金求画,彰显了民族志气。

        1937年,母亲项太夫人病逝,溥心畲悲痛欲绝,多年后他编撰《慈训纂证》一书纪念贤母,追忆母亲经年累月的训示,他无限感慨地说:“儒生于乱世,幸全大节,非儒之才遂能及此,太夫人之教也。”

    □ 姜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