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头条
【域外】母性和经线
2019-04-18 14:00:27
母性和经线
我的编辑建议我写一篇关于中西方母亲差异的专栏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我认为,花越多的时间关注差异,试图说服我们自己人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越艰难。但是后来我想起了一篇关于母亲教育风格不同的新闻,决定还是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一个外国母亲把自己的小宝宝独自留在婴儿车里,把车子放在路边,走进一家餐厅吃午饭。经过的路人看到此景无不感到震惊,问到:“做母亲的怎么这么粗心大意?”越来越多的人上前围观,他们的批评声越发高涨:“外面这么冷!母亲怎么能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外面?”当这位母亲走出餐馆时,这些路人指责她的失职。这位母亲愤然回击:“你们这些人真是小题大做!你们国家的母亲保护欲太强了,你们会让孩子喘不过气来的!”后来,警察介入了此事,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和这位母亲来自同一国家的作家们积极地为她辩护,他们也认为在批评这位母亲的国家里,孩子们不仅受到过分的保护,而且过早被送进学校,课余时间的安排也紧凑到每一分钟。简单地说,这个母亲自由放任的育儿风格是正确的,批评她的观点是错误的。
也许你现在很好奇为什么这么有争议性的新闻你没有看到。这篇新闻绝对具备进入百度新闻热点排行或者微博热门话题的实力。你没有看到的原因是它并没有被这两个网站提及。没有被提及的原因是这位母亲是瑞典人。另外那个小题大做、狂热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保护欲过强的国家,是美国。
北欧的母亲习惯了把孩子留在儿童车里小睡,也习惯了孩子七岁时才正式上学。与之相比,美国的母亲似乎像是过于保护孩子、监督孩子学业的工头。她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开发阅读和数学技能,而不是培养孩子探索和创新的能力。那些每天接孩子放学,然后直接把他们送去各种球队训练的美国妈妈不乐意让孩子自由地玩耍,在自然环境中体验生活。
相比之下,很多中国的母亲认为美国是一片给予孩子无压力、快乐童年的土地。同时她们听说过“虎妈”蔡美儿在她的巧妙营销的畅销书《虎妈战歌》中对美国教育的强烈抨击。蔡女士的书《我在美国做妈妈》翻译成中文后在中国出版,这本书认为美国的母亲太仁慈,对孩子学业要求太低,对孩子成功的期待更低。她在《华尔街日报》中一篇题为《为何中国母亲更胜一筹》的文章让这本书引发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本书像是一本黄金准则,囊括了所有关于“中西方教育对比”的老生常谈。它在中美两国都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也同时引来众多反对的声音。这证明了母亲的教育风格并不是由划分地域的经线决定的。但是似乎作家的描写刻画越极端,书的销量越高。
不管文化冲突这一主题多么畅销,我还是会继续做一个人本主义者,而不是民族主义者。我认为作为人类,我们的共同之处远远多于不同。即便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相信所谓的“西方”民族有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且与中国的全然不同,我发现其实这样的“民族”并不存在,除了在政治主张的领域中。
生活中,我有机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母亲相识相交,这些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与这些母亲的友谊让我学会了忽视人们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裹着头巾推着婴儿车的伊朗母亲、穿着比基尼在沙滩上推婴儿车的巴西母亲、和把孩子留在婴儿车里睡觉的瑞典母亲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同理,在餐桌上摆放碗筷的中国母亲和摆放刀叉的美国母亲其实没有太多差异。我们的相同之处多于不同。地图和地球仪上的经线也许决定了我们的日常习惯,但是不会影响我们的母性情怀。
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都希望他们快乐健康地长大。他们受伤时,我们也会受伤;他们微笑时,我们会心花怒放。我们也都体会过这样的矛盾心情:一方面希望抱紧他们,保护他们远离伤害;另一方面希望他们走出我们的怀抱,活出自己的精彩。
作为母亲,我们都曾经给这个世界带来过新的生命。这个经历不应该只在母亲节里得到庆祝和尊敬,而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天,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所以今天我不是祝愿大家母亲节快乐,而是祝福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所有母亲快乐每一天!
□Kim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