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与父母一起吃饭 孩子不易学坏
近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一项调查报告,揭示学生行为偏差与家庭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互动越频繁,未成年人发生偏差行为的频率越低。
从家庭经济状况来看,中学生偏差程度与其家庭经济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家庭经济非常差的中学生偏差行为程度比其他学生要高。从与父母的接触来看,住校生与走读生之间的行为偏差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住校生的偏差行为远高于走读生。
调查还从与父母一起吃饭的频率来测量学生与父母的接触。统计显示,中学生一周内跟父母一起吃饭的次数与其偏差行为呈负相关,即一周内跟父母一起吃饭的次数越多,其偏差行为越少。不难发现,中学生与父母的接触程度与其偏差行为存在相关。
广州市团校助理研究员、社会学硕士孙慧认为,家庭对青少年的引导,可以从金钱观、沟通技巧以及危机处理等方面入手。
“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孩子,可能从小接受父母比较多的消极的金钱观影响。”孙慧说,这些孩子的父母经常用语言向孩子展现生活的窘迫,可能还用一些极端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不好好赚钱以后境遇就会如何凄凉”等。这样的金钱观容易使孩子产生“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思想,会让孩子们难以抵抗金钱的诱惑。更合适的办法是尽量少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并且引导他们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
孙慧表示,虽然跟父母一起吃饭次数多的孩子不容易学坏,但如果把吃饭变成了说教,就反而会起到负面效果。吃饭,只是亲子沟通方式的一种,目的在于多陪伴孩子。
□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