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坐地铁,人很多,挨着我坐的是一对母女,小女孩四五岁的样子,大大的眼睛,乖巧可爱。路途很远,母女俩的对话一直没有停。确切地说,是小女孩一直在不停地问问题。我佩服那位母亲,因为能耐心地回答每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
儿子小的时候,也是这样不停地问,有的时候是拿着书问我“七色花为什么能变出想要的东西?”有时候指着外面的大树问“为什么冬天没有了绿叶?”甚至问我“他是从哪来的?”我不知道他的小脑袋瓜里都在想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层出不穷。回答不上来时,我就打马虎眼:“你是十万个为什么吗?”
后来,儿子识字了。我他买了《十万个为什么》。虽然是儿童读物,但是书里的好些知识他还是看不懂,常常在我做饭的时候,在我打盹的时候,在我一身疲惫的时候,跑过来指着某页问我为什么。
渐渐地,儿子长大了,拥有了《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辞海》等好多书籍,也拥有了一张图书借阅证,好多为什么他都能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了。有了电脑后,他问的问题也在越来越少了。
我突然觉得,仿佛一夜之间,那些充满生机和稚嫩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的解答成了遥远的记忆,可是我又觉得它就在身边。
儿子上高中以后,因为博览群书,知识面很广,常常是我反过来问他问题。我问他什么是黑客,什么是抢票软件,什么是无间道,什么是纳米和数字电视。如此高精尖的问题,儿子都耐心地给我解答,就像小的时候我对他。
是从什么时候换了角色?一天,我一口气读《妈妈为什么》这本书,我的鼻子酸酸的,与儿子小时候相处的画面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不煽情,没有热烈的情绪,我却感受到生命的变化与流逝。
我想起龙应台的一篇文章里有一句触动我心的话: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如今的社会,能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奢侈的事情啊。如今的儿子,一定懂得了告别的意义,短暂的分别,都是为了更长久的相伴。
我永远珍藏着《妈妈为什么》这本书,只因为这一本“为什么”里,充满爱意和生机,我要留住它。
□夏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