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补充了一条“不比吃喝穿戴”,引起了广泛关注。
学生间的攀比一直都存在,但近几年,在家庭经济条件变好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生活的新环境中物质竞争愈演愈烈,不仅吃喝穿戴,还有用的手机、豪华生日宴等等。
暂且不提富裕家庭是不是在“炫富”,就是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又如何在攀比之风中坚守住?
记者曾接触过一个年轻人,他的父母是工薪阶层,时常面临歇岗的困境。他上高中时,看到同学穿名牌鞋,便要求父母给他买名牌鞋,因为“别人都有,我没有”,父母咬牙买了;如今他刚刚工作,月收入并不高,看到同事们有车,便掏光父母所有的积蓄买了车,其实,他到单位有公交可坐,单位也没有多余的车位。车大多时候是闲置,买它仅仅是为了“不甘人后”。
事实上,这样的年轻人,并不是个例,他们较为普遍地生活在我们周围。追求物质的基本原则是“量力而行”, 超出能力范围,就沦为盲目的攀比,说白了,就是我们成人讲的好面子。攀比的心理在青少年时期不加以矫正,极可能会影响未来,挣了面子苦了里子。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的教育是缺失的,儿子只要说一句:别人都有,我没有。父母就会立马满足他。他们从来没有和儿子好好谈谈家里的窘况,大人打工的艰辛,教育他作为家庭成员,必须得是家庭境遇的分担者之一。
“不比吃喝穿戴”这条守则要想在现实中具有操作性,重在家庭的引导。
其实,攀比心理的苗头,也是种竞争意识,孩子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可以抓住这种上进心理,引导孩子用在学习、毅力、习惯等方面。此外,不妨培养孩子一些花费不大的兴趣,比如陪孩子下下棋,出门走走,他的喜好就不会只是简单的物质享受了。
喜欢攀比的孩子往往对家庭环境不满意, 这也是亲子关系不融洽导致的。 家长如果能够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的情绪就会积极向上,愉快平静。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位同学每天在食堂收拾碗筷勤工俭学,他从不认为这有什么丢面子,他告诉我们:父母在农村挺不容易,自己尽量给家庭减轻负担。
同学们也从来不会因为他穿戴俭朴而看不起他,反而对他心生敬意。因为他传达给我们一种坦然的态度:无论家庭状况如何,我都接受。而这种坦然正是来自于他从小到大和父母的良性沟通。
我们不能阻止别人“炫富”,却可以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或许,当孩子改变了心态,便不会觉得别人在炫富,当他长大后,也将省去许多由无谓的攀比所带来的烦恼。
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