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头条
您现在位于:
【家教】家有电子控,如何拿得起、放得下
2019-04-18 14:00:27



    □本报记者 朱婧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春节期间的家庭聚会,记者发现,亲戚的孩子,一位中学生,从头到尾都在默默无闻地低头玩手机,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近些年, 电子产品逐步侵占人们的生活,也成为孩子最热衷的消遣方式,虽说它携带不少学习功能,但很多家长也慢慢意识到沉迷的弊端,比如视力损伤,新型网瘾等,“苹果”应该怎么啃? 如何帮助孩子摆脱电子产品的捆绑?几位家长分享了他们的心得。

 

错过的风景

       家住南京浦口区的李朋是个不折不扣的“苹果”控,上班包里装着ipad,利用午休看电影;饭店吃饭,动筷前必用iphone左一张右一张拍照发微博;就连在影院看电影也会不时浏览几条微信。

       假期,李朋带儿子去西湖游玩。宁杭动车只有两个多小时车程,车还没启动,李朋已经坐不住了。他打开ipad,点进“宝石迷阵”。身边的儿子见了闹着也要玩,两人便协定轮流。在儿子指指点点的捣乱下,一局结束。手里的ipad被小家伙迫不及待地“抢”走,李朋只好头靠背椅,暂作休息。

       无意中,他听到后排父女的对话。女儿问父亲:“爸爸,那就是农村吗?”窗外向后倒退着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是啊!”“田里种的是麦子吗?”“不,这个季节应该是水稻,一季水稻在清明节前播种。”“爸爸,爸爸,你看,白色的鸟是海鸥吗?”小女孩兴奋地叫嚷。父亲笑道:“离海远着呢。那可能是白鹭,现在的白鹭喜欢在农田里栖息。”一路上,女儿喋喋不休地问,父亲饶有兴致地答,他们时而对破旧的瓦房感到新奇,时而赞叹天上一朵奇形怪状的云。而李朋的余光里,始终是儿子滑屏的肘弯抽动。

       李朋转脸面向全神贯注盯着屏幕的儿子,按了按他的肩膀说:“别玩了,看看外面,放松下。”“切,外面有什么好看的。”儿子耸耸肩,毫无中断的意思,脸上呈现痴迷的呆滞。李朋越看越来火,正想骂儿子,却突然有所触动地想起,自己玩游戏时肯定也是这副令人生厌的表情。以前只能在台式机上打游戏,现在有了ipad,出行必带,上车玩,住宾馆玩,景点驿站歇脚,手也停不下。即使身处景色之中,他们也未能像那对父女全然用肉眼仔细欣赏。记得坐在昆明石林的观光车上,他把iphone塞给儿子,指导他:“赶紧拍照,晚上回去再看!”雪天,李朋冲下楼忙不迭拍雪景发微博,而不是像儿子小时候那样,和他一起堆雪人。

       过度依赖数码产品,让他和孩子错过了很多自然风景,现在,孩子也觉得自然风景很乏味。

       之后的一次旅游,临行前,李朋故意取出背包里的ipad留在家。 动车上,儿子把包翻个底朝天,气鼓鼓地责怪李朋。李朋笑着搂过他,“陪老爸看看那些山!” 一路,李朋和儿子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目的地到了,他们发现,没有ipad,时间并不会过得那么枯燥。

  

我们一起抬头

       冯洁是无锡的一位程序员。双休日,他带老婆孩子看望父母。饭桌上,女儿把智能手机摆放在碗边,一手把着筷子,一手刷屏浏览。奶奶一个多月没见孙女,问长问短,她却耷拉脑袋只顾看手机,爱答不理,语气还很不耐烦。“好好跟奶奶说话!”冯洁重申了几遍,女儿置若罔闻,冯洁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一把夺走手机,关了机。这下,女儿急了,筷子一丢,说不还手机就不吃饭,“那你就别吃!”父女俩僵持冷战,谁也不理谁。

       晚上回到家,冯洁冷静地反思,女儿如此沉迷手机,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Iphone4刚风靡,冯洁花重金“抢鲜”买了一只。每天晚饭后,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往沙发上一倒,举起手机点点戳戳,乐此不疲。这时,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就会凑过头来观赏,很快,她无师自通地玩起了“愤怒的小鸟”“捕鱼达人”,冯洁直夸女儿聪明。下班到家,冯洁一身疲惫,女儿满屋子跑来跑去让他甚是心烦,便把手机往桌上一丢,“玩去吧!”这招还真奏效,调皮淘气的女儿拿起智能手机,瞬间就能安静下来,坐到一边一动不动,吃饭都叫不起。

       哎,是自己先把亲子时间拱手让给了“苹果”,现在又怎能责怪女儿对长辈冷漠?冯洁不想纵容女儿成为“低头族”,绞尽脑汁地思考怎么跟她谈心。

       冯洁在女儿面前先作了自我批评,然后建议,“咱们一起把手机戒掉吧?不是说你不能用手机,而是别太频繁,比如和爷爷奶奶吃饭的时候……”

       见女儿有些不情愿,冯洁说:“我每天下班坐地铁,都会打开手机玩会儿‘灭星星’,的确,能放松放松,但我本身的工作就是要对着电脑,看了一天的屏,下班路上继续受蓝光刺激,爸爸有一只眼已经九百多度了……”

       “那你少玩啦!”女儿叮咛道。

       “是啊,地铁里闭目养神休息多好,可我吧,每次开手机本来只想看个时间,不知不觉点了App,有事没事刷微博,刷微信,你说,能有多重要的信息非得我过目?有的垃圾信息,反而占了大脑内存。”

    女儿低头不语。

       “别说小孩,我们大人有时也丢不下来,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脊椎病就找上门了,爸爸那时候玩水果忍者,成天一只手切啊切,最后那只胳膊抬不起来。你以后要管管爸爸。”

       女儿笑着点点头。

      冯洁认为,女儿毕竟13岁了,粗暴阻止她接触“苹果”往往适得其反,可以时常给她灌输一些健康知识。她喜欢晚上躺进被窝里看手机, 冯洁找到一则杭州女士因为摸黑看手机导致视网膜脱离的新闻,女儿真有点忌惮,大大收敛。

       “关键家长要以身作则。”冯洁赋予女儿监督自己的权利,这样女儿也不会自我纵容。女儿在面前,每每他想从兜里掏手机玩的时候,总摩挲摩挲又放下。

       “爸爸,妈妈和你说话的时候不要老看手机哦。”女儿经常提醒冯洁。

 

自律是件美好的事

       几年前,微博流传一篇作文,小学生描述ipad被爸爸出差带走后,自己如何的日思夜想,引来网友一片嘲笑,陈晓燕纳闷,作文写得很真实,有什么好嘲笑的?ipad就是能让孩子茶饭不思啊!

       “哎,没有购买,就没有使用。”有段时间,陈晓燕挺懊悔把ipad“请”进家,儿子自从得了这个宝贝,常能足不出户玩上一天。陈晓燕是个细心的妈妈,儿子迷电脑,她怕影响视力,把笔记本和电视用高清线连接,使用无线键鼠,让儿子坐在沙发上远远的操作。可ipad实在太轻便了,一拿起就放不下,她每每强行没收锁进抽屉,儿子就会过来胡搅蛮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陈晓燕另想办法。他们的家庭会议很正式,一家三口坐下来共同协商。陈晓燕和丈夫首先明确每周使用ipad的时间范围,为了让儿子觉得自己参与了规则的制定,就给他两种选择,要么每两天玩一个小时,或者每天玩半个小时。

       “家长要坚守原则,经得起孩子的软磨硬泡,不能你一高兴就放任,这样他就摸准你说话不算数了。有次到点了,游戏还没打完,我坚决收回。他再怎么闹,也理亏。渐渐他知道我不会通融,就有时间观念了。我们上网都能体会,常常宁愿在网上无所事事的闲荡,也舍不得关机,无形中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说一不二的严格管束是必要的,一开始你强制他,后来,他能主动关机了。”陈晓燕说。

       儿子放学早了,陈晓燕“请”他帮忙做些家务活;吃完晚饭,一家人出门散步;每周她都会做点规划,提前告诉儿子,“这个周末带你去公园划船。”“周末咱们一起爬山啊?”这样孩子对双休日的盼望,就不老是惦记着ipad了。陈晓燕想方设法,用有益的活动替代ipad。

        “换种思路,电子产品的诱惑力大,不也正是培养自律的教育契机吗?如果孩子连ipad的诱惑都能抵御,其他方面更能做到自律。”陈晓燕曾经跟儿子约定,一周不碰ipad,就买样他最渴望得到的礼物。虽然儿子很想拥有喜欢的玩具,但忍了三天,又不禁要玩ipad了。只有在期末考试前一周,因为复习紧张忘了,陈晓燕觉得这样也算,兑现了承诺,不过下次加码到两周。

     “戒断电子产品不大可能,渐进地做点小尝试,过程中,他或许会明白,电子产品并非空气、水,离开它也能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给生活增添乐的同时,也在慢慢束缚、控制着人。如陈晓燕所言,家长的种种努力,不是剥夺孩子使用的权利,而是希望孩子对待电子产品保持一颗平常心:拿得起,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