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头条
您现在位于:
【言论】出门前,记得管好熊孩子
2019-04-18 14:00:27

    

   不久前去剧场看昆剧《曲圣魏良辅》的首演,原本抱着敬畏之心,关了手机断了通讯想全身心投入地享受一下高雅艺术,却不曾想半路杀出来一个“熊孩子”,观剧的雅兴顿时减了大半。

    熊孩子坐在我的正后方,是跟妈妈一起来的。演出开始不久,孩子开始对着我的椅背又踢又打,随后在我耳边絮絮叨叨地说起话来,最后甚至开始扯我的头发。更让人生气的是,在整个的过程里,孩子的妈妈竟然对此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丝毫没有要制止的意思。气恼之下,只好“越俎代庖”,自己出面喝止了捣乱的熊孩子。

    这样的事绝非个案,熊孩子们在博物馆里大声喧哗、在电影院里又吵又闹、在景区里攀爬文物践踏花草……更不要说乘地铁时,眼见着熊孩子们在很有可能是好心人让出的座位上上蹿下跳,把座椅踩得狼狈不堪;去餐馆就餐,却遇到隔壁桌的熊孩子们在餐馆里横冲直撞追逐嬉戏;乘火车时,被邻座的熊孩子又踢又踹……

    带孩子看演出、看展览、欣赏高雅艺术本该值得倡导,但很多时候,家长却忘了在出门前管好自己家的熊孩子,往往让好事变成坏事。剧场、博物馆等都是需要绝对安静的地方。以剧场演出为例,演员在舞台上全情投入地酝酿情绪,观众在舞台下全情投入地欣赏剧情,哪怕仅仅是照相机快门的声响都有可能把这种情绪打断,更何况是一个熊孩子的吵闹。到头来演员演得不尽兴,观众看得扫兴,所有人乘兴而来败兴归。

    熊孩子们攀爬古城墙、骑着文物拍照、在历史古迹上乱写乱画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而这些熊孩子的背后往往是家长的纵容,甚至是指使。“世界那么大,想带孩子去看看”的心情谁都可以理解,但如果不能管好自己的熊孩子,只顾长自己的见识,却不遵公共秩序,坏他人的兴致,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害而无益。

    遵守公共秩序本就是起码的公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一个连最基本的公共秩序都不能遵守,连不打扰他人休息、不扰乱社会治安、不破坏公共财物、不践踏花草树木这样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的人,即便拥有再高的艺术修为、学术造诣,也只能是道德上的矮子;即便饱览名山大川,也只能是德行上的盲人。

    孩子们心智尚未成熟,淘气、不懂事都可以理解,但大人的熟视无睹则难以被宽恕。著名舞蹈家、脱口秀节目主持人金星在节目中说:“我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很简单,等他们有一天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招人讨厌就可以了。”话虽然糙,道理却中肯。教孩子做人,本就是为人父母的职责所在,在一个孩子连自己的行为都管理不好的时候,与其费尽心思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启智班,不如给孩子补一补社会公德课,让孩子学会做一个“不讨厌的人”。

    本报记者 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