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头条
您现在位于:
【关注】是谁在扼杀孩子的写作能力?
2019-04-18 14:00:27

    不日前记者应邀到一个社区小记者站给孩子做写作讲座。小记者站一共有四十多个孩子,见到报社里来的“大记者”,孩子们一个个兴致盎然。我问他们喜欢写作文吗,本以为来参加记者站的孩子想必应该都是未来的“文学青年”,怀抱满腔的“文艺热忱”,没想到的是,面对这样的问题,四十几个孩子集体把头摇成拨浪鼓,留下我在讲台上一脸惊诧。于是又问:“既然不喜欢,为什么来参加小记者站的写作兴趣班呢?”一个男孩回答说:“因为我的作文基础太差了,我想提高我的作文基础,考试得分高一点。”这样的答案不禁让人揪心,孩子这般稚嫩的“懂事”反倒让人倍感心酸。讲座结束的时候,我跟孩子们说:“以后如果觉得痛苦就不要写了,等到发自内心想写些什么再动笔吧,有时间多读书,多观察生活。”

    我的坦率有点出乎主办方的意料,不过,想叫停孩子们的“痛苦写作”已非一朝一夕。回想起来,做了多年习作版编辑,大大小小的征文比赛先后组织了多次,经手的学生作文可谓成千上万,而真正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好文章竟然少得屈指可数。就在前不久的一次征文大赛里,千篇一律的文章、超出孩子认知范围的语言运用、毫无创造力的寻章摘句和机械模仿让人几近崩溃。不禁有了这样的疑问:是谁在扼杀孩子的写作能力?

    我们为什么学习写作(小标)

    在回答是谁在扼杀孩子的写作能力之前,我们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要学习写作?显然,我们并不想也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文学家,既然如此,我们不得不追问作文的意义何在?事实上,与其说让孩子作文是一种文学性的培养,不如说是对孩子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的锻炼。我们希望通过写作培养低幼年龄孩子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让孩子片段性、发散性的语言变得逻辑清晰,能够完整地去叙述一件事、描绘一种心情,从而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低幼年纪的作文训练偏重于记叙;当孩子已经足以进行思辨的时候,我们希望通过阐释某种观点的议论文写作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在组织文章架构、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使孩子的思维变得缜密而有逻辑,此时的作文训练则更偏重于议论。诚然,无论是叙述还是议论,都需要孩子进行语言的积累,也即进行大量的阅读,在此过程里,阅读能力的提高亦成为一种必然。由此观之,作文是应该一种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现实中,作文却往往被当成一种单纯的写作训练,并蒙上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写作,本应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所谓“言为心声”,对于大部分不以写作为职业的普通人来说,写作往往更多是出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而通常,在我们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之前,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写话练习一直到高等教育阶段的论文写作,写作在整个学生时代里像一张避无可避的大网,压得大部分并不擅长写作的学子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写作从情感的真实流露变成了大部分情况下的“不得不写”,其中的无奈和不情愿可见一斑,“写不好”、“假大空”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教育的功利消磨了孩子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小标)

    通过对学生写作态度的调查可以发现,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应试似乎成为写作文的唯一目的。“如果考试不考,谁会写作文啊?”这是开学刚刚上初三的涛涛的疑问,也是大部分学生的疑问。一直以来,语文都不是涛涛的强项,为了应付作文,涛涛准备了两个故事,用各种方法、换各种角度套进不同的题目里,屡试不爽。学校里,像涛涛一样写作文的人并不是少数,他们并不擅长写作,也没有兴趣,如果哪一天语文考试把作文取消,对他们而言简直是件值得普天同庆的大事儿。而反观那些在考试中屡屡拿下高分的“作文好的学生”都有这样的共同点:他们无一例外的喜欢阅读,并且热爱写作,即便没有老师布置的作文作业,也会自己写日记或者偶尔写一些感悟和随笔。

    涛涛其实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不久前,涛涛跟妈妈说想看《三体》,徐女士(涛涛妈妈)便借了一套给他看。一个星期的时间,一套三本的大部头科幻小说就被涛涛“啃”了下来。随即,徐女士又给儿子借了刘慈欣的另外两部作品《球形闪电》和《超新星纪元》。跟大部分的男孩子一样,涛涛喜欢科幻、武侠一类的文学作品,而从开始准备小升初考试开始,涛涛就很少再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了。“课业任务、考试任务和各种辅导班已经把时间排满了,哪里有时间再看课外书,为数不多的课外书都是蹲在马桶上看完的。”跟涛涛一样,“厕所阅读”成了孩子们“忙里偷闲”看点课外书的黄金时段。

    功利目的太过直接的学校教育将知识与阅读区分开来,让大部分学生因为阅读对考试无用而将其抛弃。某种程度而言,功利化教育已经让我们这个民族丧失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在涛涛看来,每天写作业、上辅导班、准备考试已经让他应接不暇,偶尔想看两本武侠小说都要在夹缝里挤时间,阅读对涛涛而言是件奢侈的事。阅读量的缺乏使得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十分困难,为了写作文,“涛涛们”只好选择背诵。找来所谓的优秀作文模板,再找一些别人整理的作文素材背下来填进去,就这样,一篇篇程式化的作文被批量生产出来,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里,写作似乎也成为一种可以速成的应试能力。

    随之而来的是大批量寻章摘句、机械模仿、胡编乱造的作文,而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体系下,老师们对此并不以为意,甚至,他们还会将在考试中“讨巧”的技法、模板整理成作文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模仿、运用,甚至生搬硬套。

    揠苗助长抹杀了孩子语言中最质朴的灵动(小标)

    另一方面,老师、家长们的急于求成往往抹杀了孩子语言中最质朴的童真。他们急于让孩子说大人话,误把辞藻的堆砌当优美。曾有家长这样问:“什么样的文章比较容易发表?我把孩子的文章在不失童真的情况下加以润色再投稿,选中的几率是不是会大一些?”抱有同样心态的作文指导老师也不在少数。在海量的来稿里,这样的“润色”见了太多,更有甚者几乎通篇是家长代笔。殊不知,润色出的童真并不真,润色出的童趣也不很有趣。而为发表而作的作文也因此蒙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变得不那么可爱,更失去了对孩子写作能力的肯定意义,虚假的荣誉也并无益于孩子写作兴趣的激发。

    一位做教师的朋友曾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三年级孩子写给妈妈的诗,“妈妈,你不要老/你老了,一切都老了/我爱你肉肉的胳膊/我爱你美丽的脸蛋/我爱你轻柔的头发/我爱你小小的眼睛/妈妈,你不要老/你老了,一切都老了。”内心的柔软一下子被戳中,或许,只有孩子和诗人才能如此直白而热烈的表达感情了吧。而多少这样的灵性,却在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的揠苗助长之下渐渐枯萎,文章里再没了稚嫩的童真,没有了灵动的童趣,取而代之的是超出孩子语言能力的辞藻堆砌,是毫无真情实感的排比,是空洞乏味的口号,是形同八股文的教条。

    与其花心思在帮孩子“润色”、甚至替孩子写作以求发表,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孩子去用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世界;与其下大力气教给孩子所谓的写作技法在应试的过程中讨巧,不如多引导孩子进行有方向的阅读。一个会写作的人,不一定工于技法,但一定内心丰富细腻,热爱生活,一定博览群书,肚子里有货。

    或许,只有当有一天作文不再是一项任务、不再是考试卷上密密麻麻的格子,写作才真正能成为一件不那么让孩子头疼的事。而作文训练的去功利化,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去功利化,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本报记者 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