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头条
您现在位于:
【关注】二孩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2019-04-18 14:00:27


二孩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本报综合

    中国实施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宣告终结。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大五中全会公报宣布,中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同时,国家卫计委也刊载文章,大致解释了这一政策调整的原因所在。

    有接近决策层的人士透露,这一政策具体实施,将从“十三五”期间,也即2016年开始。“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整个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弃。同时,按照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这意味着中国内地31个省份,需要对应地修改各自的计生条例。

    政策一出,二孩无疑成了当下的热门话题。事实上,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会越来越多见,然而,面对二孩时代的突然来临,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妈妈更爱妹妹,她看不见我流眼泪”(小标题)

    最近,温州籍的潘女士碰上了一件二孩带来的“烦心事”:上小学五年级的大女儿璐璐(化名)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想对你说》,讲的是“妈妈自从生了小妹妹以后,我感觉受到了冷落,觉得妈妈不再那么爱我了。”

    “妈妈,我想对你说,你爱我吗?自从有了妹妹以后,我感受到你更爱妹妹了。

    记得有一次,妹妹无意间哭了,而当时妹妹却恰好在我的身边,这时,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瞪着我说:‘璐璐,你是不是把她搞哭了?’我回答说:‘没有啊,我一直在看电视。’可是您不相信,却一口咬定是我把她搞哭的,我心里非常委屈,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明明不是我搞哭的呀!为什么不肯相信我,好好的为什么会被妈妈误会,分明是毫不讲理嘛!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被全世界抛弃的孩子,为了这件小事我哭了一整个晚上,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数不胜数。那份委屈、那份孤独、那份无助还经常在梦中徘徊,每天早上醒来都有泪在眼角。”

    这是璐璐(化名)作文里的一段话。潘女士说,女儿作文里说的事,绝大部分是属实的,她看了这篇作文后,除了心酸外,“更觉得对于孩子的世界,该好好反省了。”

    璐璐的作文经网络转发后,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在家中有两个宝贝的情况下,到底该如何处理好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呢?很多家长跟璐璐妈妈一样,有了第二个孩子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小的身上,难免让大的心生“妒忌”。对此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棣云感叹,从独生子女,到越来越多的二胎,不仅需要家长适应,也需要孩子进步。

    那么,该如何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父母的爱呢?朱棣云说,事实上,对于这样的事,父母首先要检讨。“不管是否生二胎,在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就要让孩子学会分享,明白分享并不会让自己失去什么,而是得到了快乐。”朱棣云说,比如给孩子一包饼干,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全部吃掉,而是拿一些分给在座的亲戚朋友,或者去敲敲邻居家的门,分给别的小朋友一起品尝美味。

    在朱棣云看来,在第二个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客观上花更多的时间照顾小的,是不可改变的,但如何让大的接受这一点呢?关键是,要让大的孩子,有自豪感。

    “我一个亲戚生了二胎,很多亲朋好友都去看望。大家给新出生的宝宝买了各种各样的礼物,唯独冷落了也在现场的大孩子。我去的时候,专门给大的孩子带去了一块很好的巧克力,告诉他,‘你是最厉害。在这么多人当中,唯独你升级了,要当哥哥了,以后妹妹都要听你的了。”朱棣云说,她这么做,就是培养孩子的自豪感,要他明白,即便爸爸妈妈照顾他的时间会少了,但他在精神上,得到了相应的认可。

    另外,朱棣云要提醒家长的是,在两个孩子闹矛盾时,家长总是叮嘱大的要“让”小的,这样做很容易引发大孩子的不满,“大孩子可能会想,我也是小孩子,凭什么要让呢?”

    其实家长不该直接跟孩子说谦让,而是告诉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在给小宝宝喂饭的时候,家长可以拉着大孩子说:“你小的时候也要喂饭呢,一直要喂到3岁,比弟弟妹妹时间还长,弟弟妹妹现在还不会自己吃饭,我们一起教他好吗?”

    想要二胎,先算好三本账(小标题)

    单独家庭经济账 “城市里养不起”

    陈香挤在北京下班晚高峰的地铁上。手机突然响起,那头是丈夫激动的声音:“老婆!我们能生两个娃啦!”陈香今年33岁,孩子已5岁。虽然丈夫是某外企经理,两人月收入共两万多元,但她依然直言:“养不起。”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在大城市,一个孩子的生育成本到底是多少?

    在宝宝还不到一岁时,陈香就算了一本经济账:“几个月的婴儿,每月基本花销起码在3000元以上。”“宝宝吃国产奶粉,每个月4罐大概要1500元。尿不湿需要500元。给宝宝吃的鱼肝油100元。换季的时候,衣服买的比较多,大概四五百元。另外还有一些清洁用品、器具的花销。”

    这样的成本账,不只存在于特大城市。陈香的弟弟住在昆明,孩子现在一岁,花销也不比北京低。“我们是从网上买的德国奶粉,130元/罐,每个月孩子要吃5罐,需要650元。尿不湿大概200元。

    小孩子长得比较快,每个月都得买三四件新衣服,花费700多元。玩具平均每月花费500多元。如果孩子生病,去医院一趟下来就要700多元。如果女儿不吃奶,还得去做推拿,一次要150元,一周三四次。”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他询问周围的朋友、同事,得到的结论是,在昆明,月收入4000~1万元的家庭,养孩子的支出多在3000元这个额度上下。大城市的房价、物价压力,也拉低了人们的生育愿望。

    陈香的同事小王,女儿刚一岁,符合“单独”条件的他也不打算生二胎。“现在我们住的是一室一厅,等到孩子大了,肯定是不够住的。所以还要攒钱换大房子,没有能力再承担养育第二个孩子的费用了。”

    当孩子上学后花销会减少了吗?现在,陈香的孩子在某公立幼儿园上中班,每月学杂费1500元。“这样的花费在北京算很便宜的了,但是上幼儿园我们还交了3万元赞助费。所以大概三年的学费是6万多元。”她还给孩子报了英语班,18次课,3500元左右。“这只是第一期,一年念下来得1万多元,但其他家长都报了,我以后也准备一直报下去。”

    此外,城市孩子的玩具、衣服,一年各得花“小一万元”。“比如这次双十一,我就给他买了点乐高玩具,两个700多元。现在天冷了,一件小孩羽绒服也一千多元。”每年孩子生病的费用,估计在3000元到4000元。

    这样算下来,在北京养一个5岁的小孩,一年需要8万元左右。“这样的费用在北京并不算高,只是中等水平。”陈香说。

    单独家庭的精力账“两个娃累不起”

    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披露,“单独二胎”政策对城市育龄人群的影响相对更大,因为独生子女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独生子女的比例并不高。

    但在“单独二胎”政策的前期调研中,城市家庭生二胎的意愿却相对较低,约占60%。这一比例在农村则高达80%以上。

    除了考虑高龄产妇的因素,许多30来岁的夫妻考虑的不仅是经济成本,而是“精力、体力上吃不消”两个孩子。陈香的周末,也完全是在“司机、陪读”的角色中度过的。

    周六上午,她靠在芭蕾舞班的镜子边,看着女儿穿着粉红舞衣,和小朋友一起默默听老师的口令抬腿、转圈。下午,她陪着孩子赶赴幼儿英语课堂,窗边挤满了抱着孩子外套的妈妈们。周日上午,她守在绘画班的窗外,偶尔她还客串一把孩子们的模特。下午,她又得“提溜”着犯困的女儿,去参加她最怕的数学辅导班。从南到北,众多城市家庭,共享着这样的亲子画面。

    “家庭条件允许的话,肯定要给他最好的”,成为诸多“独一代”家长对自己的要求。

    陈香的大学同学李牧在苏州工作,现在女儿主要由婆婆负责“带”。他们家不想要二胎的理由是:“一个孩子就非常累了,老人已经是极限了。如果再添一个孩子,精力真是耗不起,又没有其他老人能来带了。”

    一对要了二胎的双独家庭夫妻告诉陈香:“原本以为大孩子可以带小孩子,但没想到,实际上养两个孩子的精力完全是翻倍的,是吃二茬苦,受二茬罪。”

    单独家庭观念账“独生子女伤不起”

    但陈香的丈夫王爽,却牢牢站在“支持单独家庭生二胎”这一边。作为“独一代”,王爽认为独生子女太孤单了。“主要是为了孩子考虑,孩子能有个伴儿。”因为“没有伴儿”,近二十年来,社会上对独生子女群体的“伤不起”,一直不乏批评之声。

    34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也带来独子家庭的“伤不起”。 “只有一个孩子”,让很多父母反对孩子涉足军人、警察等风险系数偏高的职业。王爽就认为:“如果能为国家作贡献当然好,但是也应该考虑一下独生子女的因素,除非他自己非要去当兵。”频频看到“百万个失独家庭”的新闻,也是他想要二胎的原因。

    “那些40岁、50岁的父母,再生孩子已经不现实了。失去唯一的孩子,对他们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灾难。” 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421”的家庭结构,也加重了独生子女肩上赡养老人的负担。

    王爽的母亲曾患病住院,那时就把他和妻子累趴下了。“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家里的孩子、去医院陪床,还要去看望爸爸,简直要把我劈成四半。那一阵子,我和老婆都是连轴转,我的体重一下子掉了10斤。”

    因此,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面临这样“独木难支”的局面:“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就可以倒着班来。

    

    随着生育政策的开放,二孩生还是不生?生了如何养成了摆在众多渴望“再生一个”的父母面前的一道难以抉择的选择题。显然,生养二娃的利弊也绝不是通过计算就能做决定的事情。二娃到底生不生,怕还是要父母们仔细听听自己的心声,只是有一点,如果生,那就——好好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