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学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后,学生意犹未尽。于是,我让他们再入情入境地吟诵,边读边细细地揣摩诗意、诗境。
这时,班里出了名的“快嘴巴”举手了:“老师,我认为最后的一句诗可以改一改,我想,万枝红杏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么?”她的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们的一片议论声。我也一惊,真没想到,她会说出这挑战古人的观点来,但想想: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个性展露的过程,允许而且也该鼓励他们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对这个“快嘴巴”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我大加褒赏并鼓励她:“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快嘴巴”大胆地说开了:“我想,当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红杏一定开得十分灿烂,不可能只有一枝杏花探出墙来,所以我认为要用万枝不但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且更能体现满园春色嘛!”对于“快嘴巴”的振振有词,学生们热烈讨论,并很快分成两方。我有意把认为要用“万枝”的一方规定为正方,把同意用“一枝”的一方规定为反方。于是,一场小小的辩论在课堂上激烈地展开了。
“园子的墙那么高,不可能有那么多枝的红杏伸出来。”反方的一位同学从实际出发先下手。
“万枝是夸张的写法,不一定非得有一万枝杏花呀!但是万枝红杏更能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而且……作者找不着园子的主人心里肯定很失望,如果看到万枝的杏花更容易让作者从失望的情绪中转移出来。”正方的一位同学针锋相对。
“我认为用‘一枝’才更能表现出作者由失望转为欣喜的心情,而且我还看出诗人是一位性格开朗豁达、富有想象力的人。”反方的一位同学不甘示弱。
“哦?何以见得?”我紧追一句。
“嗯……因为作者本来是想去朋友家赏花的,主人不在,屋门久叩不开,他很失望,但是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就让他感到了春天的气息,这说明他是一个能把闪光点放大的人,是一个豁达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一枝红杏想像到春天万花盛开的。如果是万枝,那……那就没意思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万枝红杏想像到春天到了。” 他的发言赢得了全班同学的一阵掌声。
这时,我看出那位最初提出问题的“快嘴巴”似乎有点失落,我走到她跟前说道:“老师特别欣赏你的机敏与勇气,敢于向千古流传的名句提出质疑。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如果没有你这大胆的一问,哪有今天咱班这场关于‘一枝’和‘万枝’的精彩辩论呢?在今天的课堂里老师也感受到了满园的春色!”掌声再次响起,我看到“快嘴巴”笑了,笑得特别开心,特别自信。
是啊,因了一个出其不意的问题,于是有了这未曾预料的精彩。名师于永正曾指出:“语文”的课堂不仅仅生成知识,更是一个生成智慧,点化生命的课堂。是的,为人师者,要善于去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思考孩子的思考,让学生投入到充满灵性的心灵感悟的对话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去启迪智慧,点化生命。
□江苏省泗洪县瑶沟乡中心小学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