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头条
您现在位于:
【言论】田园进校园,教育更接地气
2019-04-18 14:00:27


田园进校园,教育更接地气

 

    广西贵港大岭乡中心校是一所相对偏远的农村学校,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中药有更深入的认识,学校建立了一座中药园,种植常见中草药200多种,按班级“分田到户”,每个班都有自己的“自留地”,同时聘请专人统一指导管理。该校还自编教材,开设了“中药的初步认识”、“常见中药泡制法”两门课程。无独有偶,今年夏天,重庆双福育才中学的学生,在村民的指导下, 学习起了栽种四季豆。全校中学生每周有两节劳动技能课,课堂设在学校后方的200亩荒地里。学生们要通过劳动,把这片荒地变成绿色菜地;别以为这些新鲜事只发生在农村学校里。最近,杭州濮家小学就在笕新校区建了一个猪圈,取名“猪宝堡”,正式入住的5只小猪成为学校的官宠。猪圈依据生态养殖方法设计,有自动冲洗、沼气收集等功能。每个班的同学轮流当小猪倌,将食堂里吃剩的饭菜收集起来喂猪,校园里的绿化垃圾,碾碎后可以放到猪圈的沼气池,用来制作沼气,再供厨房使用,实现绿色循环。

    两千多年前,一位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的农民曾这么评价孔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而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过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屋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农业是我国的战略产业。如今,城市化进程正逐渐地将孩子带离农村、远离土地,记者采访过一位学生,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干农活的好手,但即使农田就在家门外,从小到大,他也没有下过一次田,因为他的任务是看书学习考大学。

    我们常抱怨现在的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那么我们有没有给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开辟劳动的园地呢?以上几所学校的做法值得推广,孩子没太多的课外时间接触农业生产,那就因地制宜,自辟田园,自创课程,请农民来当老师。接地气的教育传授新鲜的知识, 受到老师学生的欢迎,不仅培养了孩子正视务农的态度, 而且身体力行要比一切的书面教育与宣传更能让孩子体认农民的辛苦。

    “我随口就能说出50多种中草药的名字和用法,在家里,爸爸妈妈治感冒的‘药方’还是我提供的呢。”大岭乡中心校的一位学生说。希望未来的孩子都能摆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那种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的形象。  

    本报记者 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