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教周报》特别策划——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全解读系列报道-家长篇
□本报记者 朱婧
在一个人身上能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是家庭。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最深。 然而,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今年10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在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主体责任的同时,对为人父母者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如何依法履职?如何严格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如何不断提升家教水平?……这些都是与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每个孩子的成长休戚相关的问题,需要我们每个家长在摸索中实践,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每一位家长都是家庭教育的实践者,在陪伴孩子的道路上,他们有经验也有迷茫,有收获也有失误,他们大多都不是“狼爸”“虎妈”,对照《意见》,或许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家长,但他们都正在学习做“更好的家长”。
有尊重的陪伴
谈到“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江苏如皋的马莉丽女士感触颇深,身为老师的她常听到家长抱怨和孩子无法交谈,殊不知,“尊重”才是沟通的基础。
马莉丽的女儿今年15岁,正值青春期,然而“传说中”的青春逆反却迟迟未现,无论学校里、生活中的大事小事, 她都十分乐意跟妈妈倾诉、分享。 马莉丽说,这都得益于女儿从小到大和自己保持的良性沟通。女儿小学时喜欢上漫画,在很多家长眼里这完全是“不务正业”。虽然自己本身对漫画无感,但马莉丽还是给女儿买漫画杂志、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她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欢乐,不能用自己的喜好左右孩子。到女儿开始创作漫画,马莉丽专门购置数位板,让女儿用压感笔随心所欲地绘图。女儿的作品,她精心保存,引以为荣,上传QQ空间、博客,加以逗趣的点评。此外,她还慢慢去了解动漫的二次元世界,和女儿一起观看《十万个冷笑话》。马莉丽从不以考分为筹码干涉女儿的喜好,无论成绩如何,暑假照样带女儿去漫画展。她认为,尊重孩子的兴趣,弥合了两代人的代沟,孩子自然会对你感到“放心”,因为你不轻易地否定她,她就愿意主动跟你交流。
至于“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马莉丽认为女儿现阶段的压力主要来自学校。“上初三了,每天5:30起床,21:00下晚自修,有时回来还要完成一些背诵作业或书面作业,晚的时候,晚上11点才能睡觉。孩子纠结于每次周测的成绩,纠结于月考的成绩。”看到孩子为成绩所累,马莉丽琢磨着如何给她减负。“我就是倾听,不急着安慰,更不强调对错。等她情绪激动期过了,再心平气和地跟她谈。”马莉丽每天晚上都会去接女儿,了解她一天的情绪状态,对她进行心理慰藉,同时理性看待成绩所能达到的高度,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她发现,女儿越想好,压力就越大,迫切心太强,反而更糟糕。所以,她适当地降低目标,劝女儿不要介意学霸之间的分数比较。她送给女儿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脚踏实地地努力,好好专注过程,暂时不要去管结果,努力了,尽力了,任何结果做父母的都接受!
对于《意见》中对家长提出的一些要求,如“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因材施教”“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 培养孩子积极学业态度”等,马莉丽坦言自己基本都能做到。她把人生比喻成马拉松,每个阶段,都有它的辛苦与美好,做家长的一定要心平气和,耐心地陪伴孩子成长。但是,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她希望有一些公益的微信号,每天推出与时俱进的文章及观点,或者参与一些集体活动来提升家教水平。
得失中前行
来自南京的全职妈妈李玉红十分赞同《意见》中的,“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她经常教育儿子多帮助别人,特别是那些生活艰难的人们。她给楼下九十多岁的老奶奶买菜送米,还资助一位孤儿上学;家附近有三家水果店,每次李玉红买水果,总要舍近求远,跑到巷子最里面那家店。儿子问她为什么不去离家最近的地方?她说, 里面那家因为地理位置不好,光顾的人比较少,生意很难做,我们去买他们的水果,也是帮助他们的一种方式。这一切都被儿子看在眼里,记录在作文中,她的爱心时时感染着儿子。
然而,这位优秀的妈妈,心中也有一件极为懊悔的事。“儿子上四年级时,身边朋友的小孩学奥数的越来越多,我很不安,不上奥数,小升初怎么办?所以我给儿子报了奥数班。”
四年级开始学已经“晚”了,儿子听不大懂, 每天晚上,李玉红亲自上阵,先自己解题,再给儿子讲解,儿子一旦反应慢了点,她就着急上火。
奥数班的期中考试,儿子考了八十多分,李玉红去接儿子时,对比其他同学的九十多分、一百分,心中一肚子气。偏偏儿子又告诉她:“老师说的,才学半年考八十多已经不错了。”闻言李玉红突然爆发了,当下把儿子的书包扔在马路上,“你就这么不求上进?”说完头也不回怒气冲冲地往前走,委屈的儿子捡起书包跟在妈妈身后,一路无言地到了家门口……
虽然时隔数年,但谈及这件往事,李玉红的眼中依然闪着泪花,“当时为什么要在众目睽睽下践踏孩子的自尊呢?”
那段时间,她和儿子的亲子关系非常紧张,原本理解孩子、不拔苗助长的温柔妈妈,却在奥数的压迫下,使用起“撕作业本”、“大呼小叫”的低级教育手段。终于有一天,趁她不在家,丈夫把所有的奥数教材、试卷统统扔了,丈夫觉得,奥数已经破坏了家庭和睦。李玉红回家发现后正欲发火,这时,儿子走过来恳求地说,“妈妈,我保证学校里的数学考试考好行吗?我不想再上奥数了。” 儿子畏缩的眼神瞬间让李玉红心软了,她渐渐醒悟,儿子在学校的成绩一直不错,为什么这点她看不到呢,为什么要用奥数来强加给儿子挫折感,给自己平添烦恼呢?况且,她听到一种说法,有些辅导班不过是把以后的知识放到现在学。她停掉了奥数班。
“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要做到这一点,李玉红认为还是有难度的, 她奉劝家长,不要有太多的从众心理, 应该去摸索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道路。
困惑与期待
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会让家长产生新的烦恼, 让我们倾听一下,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学段家长的茫然和期望。
张炎(外贸):儿子今年刚上小学,开学两个月,我和他妈妈分别被请去学校两次,都是为了写作业慢的问题,因为他是被我们“温柔”地带大的,从来没有凶过他,所以我们板起脸批评教育,他照样嬉皮笑脸,不当回事。我们也知道习惯要尽早养成,但是不得其法,有的孩子自尊心强,批评一次就会改正,但我儿子“心态太好”。他幼儿园的时候人见人爱,怎么一上学,越看他越着急呢?频繁去学校跟老师沟通并没有解决问题,孩子才一年级,我真的不想从现在开始紧张。希望学校能多开展一些针对低年级家长的讲座。
周小东(工程师):《意见》提出家校配合,更多时候我们是单向沟通,每天收到很多老师布置作业和任务的短信,但是想问问老师孩子的具体情况,老师恐怕也没空一一解答。我在儿子的班级里听过一节课,可以看出,孩子虽然小,却已展露出了不同的性格,有的文静,有的活泼, 老师明显偏爱文静的孩子,觉得活泼的小孩太吵。我们非常理解老师,一个人管理四五十个学生, 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必然会牺牲掉孩子的个性。让我为难的地方, 行为规范与“尊重孩子个性发展”之间的平衡点该如何拿捏?我和老师之间的配合, 有时取决于客观条件,教育系统什么时候能严格执行小班化、个性化教育?
史涛(工人):儿子正处于青春期,什么话都不跟我们说,我们也不大了解他心里在想什么。有一次他不知为什么事发火,一拳把教室里的玻璃砸坏了,我们怎么问他,他都拒绝说原因。所以,我特别希望学校、社区能经常开展公益性质的心理咨询。
李依冉(中学教师): 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没时间陪孩子。我当班主任,每天早7点出门,晚7点下班,寒暑假还要参加一些学习,丈夫的工作也很忙,经常出差,女儿交给爷爷奶奶带,出现了过度溺爱的问题。有句话不是说“德国女人不用带孩子,日本女人不用工作,而中国女人又要带孩子又要工作”吗?《意见》中给家长提的要求都是好的, 但是有的挺依赖于经济条件(我想请一位全方位的私人家教指导女儿),让家长自我提升需要时间,需要社会支持度。比如我这种高压职业的女性,真的觉得精力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