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井冈,山山岭岭,层层叠叠,都是青翠的竹子。
从远山的黛色到近旁的翠绿,竹子漫山遍野地生长着披盖着这座英雄的城市。黄洋界、笔架山、五老峰,水口,不论山涧或峰峦,不管山阴或山阳,随处可见青青的竹子。推开我们居住地的窗户,下面就是一丛丛恣意生长的竹林。可以说,井冈山是竹的海洋。
井冈山的竹子不同凡响。从笔架山索道往下看,一垄垄竹子,顺着一道道山脊挺拔向上生长,每一根竹子都像一个昂首挺胸的战士,而一排排直立的竹子,又仿佛是一列列整齐的纵队。无数根竹子无数列向上的纵队沿着山势密密麻麻,便形成了满野铺天盖地的竹海。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成为红色革命摇篮。在著名作家袁鹰的散文中,井冈翠竹是投向敌人的刀枪和钉子,是掩护红军与敌周旋的天然掩体。那时候,竹笋,为红军裹腹;竹板,成为挑粮的扁担;竹片,是手中高举的火把;就连竹梢,也曾挂过红军的战旗。井冈山挺拔的竹子,与黄洋界隆隆的炮声一起成为共同的红色记忆。
“未出土时先有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中空,有节,历来为中国文人所吟诵。而在井冈山,我们也能看到竹子的另一面:柔美、纤细、清纯。井冈山山多水净空气清新,山边,路旁,地角,经常有一片片纤细的竹林或一簇簇钻出石头的嫩竹,这些竹子虽没有山上的高大粗壮,却也柔婉纯净、纤秀宜人。在井冈山参观的几天,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张美丽的照片,照片中的女孩眉清目秀,一绺齐肩短发斜挂在额前。她穿着一件翻领毛衫,毛衫袖口边镶有两道花色纹线。在那个粗布对襟衫时代,这样的妆扮,无疑显得清新出众。照片上的女孩,就是当时师范毕业、农民讲习所艰苦训练后硕果仅存的女生,原红军医院的党支部书记、后来的陶铸夫人曾志。我们知道曾志一生历经风险与磨难,九死一生。她15岁入党,17岁来到井冈山。在这里,她与颀长热情的贺子珍情同手足;在这里,她在用毛竹编成的一张床、一面墙、一扇门的棚子里,生下了自己的儿子。11月的井冈山,北风呼啸,十分寒冷,而她躺在这个用竹墙竹门围起来搭着杉树皮的小棚子里,心中却是阵阵的温暖。井冈山的竹子,不仅仅是投向敌人的长枪利剑,还是艰苦斗争中庇护母亲和婴儿的家。
但战争毕竟艰难残酷。伍若兰,朱老总的夫人,23岁的花样年华就牺牲在井冈山。而曾志将她生下仅26天的孩子也送了人。井冈山的毛竹一节一节地向上生长,或挺拔或粗壮。70年后,曾志又回到这里。墓石上写着“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她的墓地距她工作战斗过的红军医院及医院惨遭敌人杀害的130多名战友的集体墓穴四百米开外,她与那些年轻的战士相望相伴。革命胜利了,但如同青青的竹子一样,众多红军战士把最好的年华留在了这里。丈夫、母亲、恋人,姐妹情、母子情、爱情、友情,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最动人的深情厚谊,都落在这块长满青竹的地方,青翠,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