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我的第二故乡。我那父辈祖居在安徽的一个不出名但盛产石榴的怀远县。
七十多年前,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至今还记忆犹新,我难以忘怀,历历在目。那是淮海战役的前夕,我是一个毛孩子,跟随父母逃荒来到了南京避难。
几经周折,从江北到下关,在贫民窟蹲了下来。六、七岁的我却像成年人似的懂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白天,在宝塔桥边叫卖香烟,什么大刀、铁桥、美丽牌,我了如指掌。
一家三口住在仅有几平方的破烂而且是租来的小屋子里。没过多久,我们进城了。租住在兴中商场靠后门边的恰似一口棺材的一头大而另一头小的堆垃圾仓库内。(兴中商场后改为华联,现为友谊商厦)。我那可怜的小妹妹才两岁,被从屋顶掉下来的蛇吓死了。那年代哪是人过的日子啊!
母亲是个十多岁到我们刘家的童养媳。她是睁眼瞎,一个大字不识。我只好帮父亲做小生意、摆摊子。那时在新街口旁一个名副其实的摊贩市场(现在的金陵饭店边)。
我曾在《现代快报》登过一篇(忆“摊贩市场”)文章:难忘的童年叫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们卖过小兔子,卖过吃的,还帮人晒照片……在那里我学会了生存,学会了知识,学会了做人。
此时记忆的闸门打开了:回忆起七十年前的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夜里,我彻夜难以入睡。解放大军渡过天堑长江,时而枪声,时而炮声,时而人声,混乱交织在一起。
次日凌晨,我一大早就来到义民商场门口(现在的金陵饭店脚下)看到了一队队子弟兵从汉中门向东列进,后来听讲占领了总统府。共产党推翻了蒋家王朝,我们翻身做了主人。
这一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1949年4月23日。到今天整整七十个年头了。我也步入八十行列了。
五十年代初,我从此结束了摆摊生活。上了群益小学(明瓦廊小学)成美中学(24中)晓庄师范六个月的培训,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光荣的人民教师。一九五六年夏天毅然决然接受祖国分配去苏北支教,那就是黄海之滨的东台县南沈灶。
当每年寒暑假回宁时,我总是热泪盈眶又念念不舍地离开南京。一家老小六人只好团在一张土炕上,十多平米没有桌椅板凳。这却解不开俺的乡愁,父母之爱,兄弟手足情。一直到我在边远的苏北农村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总不能从我心中抹去。我和六朝古都金陵的不解之缘,一刻也不能分割啊!
我那白发苍苍的父母已年迈,无人照料,我在八七年底回到了阔别三十余载的第二故乡——宁。在领导的关怀下,重操旧业,到清凉山小学任教。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先后被评为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模范少先队辅导员,获得了三十年辛勤园丁荣誉奖章。
花甲之年光荣退休,在社区邻里之间没闲着,帮助辅导培训小朋友,提高他们文化知识受到家长一致好评。去年暑假,我应约不辞辛苦去雨花教小孩拼音、写作呢!
这些年来,我严于家教,孙子辈有大专、研究生,成了工程师、教师,有两个还入了党。二零一三年儿子有了孙子,孙子有了儿子,这就是我的重孙子,四世同堂、好不自在、其乐融融。我这辈子又赶上了新时代,吃穿不愁、过上了小康幸福晚年生活。每逢节假日、生日宴、喜事、我这一大家子总要去同庆楼聚聚,拉拉家常,谈笑风生,趣味无穷。感谢党、感谢祖国,向着百岁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