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简报
您现在位于:
让勤俭节约精神代代相传
2020-10-12 17:39:26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事在全民、人人有责。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说,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古今中外,俭兴奢败的例子数不胜数。必须充分认识到,浪费行为具有溢出效应,侵蚀社会资源,损害公共利益。有数据测算,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于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每年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触目惊心。


铺张浪费之风,脱离我国基本国情,背离优秀传统文化,败坏社会风气。厉行节约不仅是个人私德,更是社会公德。节俭节约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价值追求,无论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种种餐饮浪费理念不禁令人想起一句古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要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一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诗句,我们不能忘却了这首诗的精髓。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家宝。树立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这样一个测算:如果每人每餐浪费一粒米,那么全国14亿人一餐就要浪费掉14亿粒米。1公斤粮食大约有28000粒米,14亿粒米就是5万公斤粮食!珍惜粮食是敬畏自然的体现,是尊重劳动的体现,是良好家风的体现,是珍爱生命的体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崇尚节俭,贵在行动。只有把节约变成具体行动,才能标注社会文明的新刻度;只有让节约只有成为社会风尚,才能续写民族美德新篇章。让我们从文明就餐、节约粮食开始,让节俭节约成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习惯和修养,假如每个人每天都能够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那一年节约的,那将积累多么巨大的财富,形成多么强大的力量。


二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就是绿色生活方式的内在要求。从节水节电节气到改变出行方式,从落实“光盘行动”到拒绝过度包装,只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就能把节俭新风写在生活点滴间。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每个人的行为息息相关,每个人的举手之劳都能为环境质量的改善做出贡献。绿色生活,是一种现实的要求,更是一种文明的姿态。领悟生态文明的真谛,“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树立绿色环保生活理念,树立新的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


三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党以艰苦奋斗而兴,国以艰苦奋斗而强,军以艰苦奋斗而胜,人以艰苦奋斗而立。艰苦奋斗贵在艰苦,重在奋斗;贵在进取,重在奉献。艰苦奋斗包含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从物质方面看,艰苦奋斗要求人们的生活消费必须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它所提倡的是勤俭节约。从精神方面看,艰苦奋斗是指人们在改变现状、开创未来的过程中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主要通过刻苦的思想、艰苦的作风和顽强拼搏的工作来展现。艰苦奋斗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永远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过时,都是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财富。所以说,艰苦奋斗是一种作风、一种品德、一种风范,是不懈追求、执着干事业的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能丢。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是我们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们迎接挑战、面向未来的底气所在。 (付健章供稿